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全球簡訊:一看就懂、一學就會!老年人喜歡這樣的智能設備

      發稿時間:2022-11-22 16:10:07 來源: 北京日報

      智能語音全交互機器人、智能腕帶、居家安全警報器、紅外人體感應探測器、“一鍵呼”……如今,越來越多的智能養老設備走進了家庭,在居家養老中發揮著作用。不過,操作復雜的智能設備也給老人帶來了困擾,讓許多老人對智能養老設備持懷疑和觀望態度。老人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智能設備?智能設備如何才能真正為老人所用呢?


      (資料圖)

      老人的需求最終會匯集到智慧養老平臺上。

      ■智能機器人給老人做伴兒

      “小聯,小聯,給我唱一首《東方紅》。”家住花園路街道北航社區的陳大爺92歲了,獨居多年的他最近多了一位新“朋友”——AI 智能語音全交互機器人“小聯”。

      別看“小聯”個頭不大,功能可不少,它擁有娛樂、提醒、服務、對話等8項功能,內置了多個養老服務項目和語音知識庫。今年年初,北航社區試點引入了這款機器人,率先投放給近500戶7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對新鮮事物接受度高的陳大爺成了首批“嘗鮮者”。

      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陳大爺已初步掌握了機器人的操作。“小聯,小聯,我要聽新聞。”“小聯,小聯,今天天氣怎么樣?”平日里,陳大爺已經習慣通過“小聯”獲取各種資訊,“小聯”也會及時提醒陳大爺吃藥,陪老人聊天、唱歌。老人需要陪同送醫、叫車出行等服務時,只要動動嘴呼叫“小聯”,后臺的專業服務人員就會收到指示,立即安排上門服務。如果老人突發意外,只要通過語音通知“小聯”,救助人員就會在18分鐘內趕到家中。“有了這個機器人,心里覺得踏實多了。”陳大爺說。

      前幾天,“小聯”突然無法對話了,陳大爺趕緊找到社區志愿者求助:“我家娃娃怎么不理我了?”志愿者上門調試后,“小聯”恢復了正常。“我家娃娃又能跟我說話了。”陳大爺喜笑顏開。對于陳大爺來說,“小聯”已經成了他生活中的精神慰藉,緩解了寂寞和孤獨。

      ■智慧平臺可滿足多種需求

      在北航社區,像陳大爺一樣的獨居老人很多。社區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社區總人口近30%,80歲以上的老人有1500多人,90歲以上的老人有200多人,是一個典型的老齡化社區。

      “這些老年人的普遍需求是就醫、出行、照護,還有送餐、康復等生活服務。此外,老人對文化娛樂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樣強烈。老年人數量多、需求大,單靠社區居干的力量是無法滿足的。”北航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同華說。此前,社區幫助老人解決生活難題,靠的僅是一部電話,每天由居委會干部和志愿者接聽、記錄老人各種需求,再聯系對應的服務機構解決。

      為更好地服務老人,今年初北航社區引入了養老服務聯合體智慧養老服務模式。劉同華介紹,這一服務模式由政府指導、社區主導、公益助力、智庫推動、養老機構優勢互補、志愿力量補充相結合。老人的需求通過智能設備終端,傳遞到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上,平臺有效對接服務供給與需求信息,依托平臺整合多方專業服務團隊,為老年人提供對應的服務。目前,養聯體成員單位已達30余家,涵蓋社區自治組織、基金會、智庫和專業服務機構等。

      在老人家中,除了智能機器人“小聯”,還安裝有非接觸式監測儀、門磁、煙感、水流傳感、燃氣感應報警、“一鍵呼”等智能產品,同時為老人提供服務。

      “通過這些設備,我們能知道老人什么時候出門、什么時候回來,感知老人是否正常用水用氣,實時監測老人的活動軌跡,判斷老人是否發生危險或是否需要幫助。當監測到老人意外摔倒或長時間不動彈時,設備會自動發出報警短信及跌倒位置信息,通知子女或指定人員,以便老人及時得到救助。”養聯體工作人員楊秀婷介紹說。

      ■智慧平臺背后有精準分工

      在社區養聯體服務中心的中央大屏上,安裝在老人家中的智能設備發出的所有呼叫數據,會實時顯示在智慧養老平臺上。大屏上滾動更新著訂單情況,標明了老人的姓名、樓號、服務名稱、時間和狀態;還有安全感應器發出的告警提醒,都會作為工單精準派給專業服務商或社區志愿者。

      “為老人提供服務的看似是智能設備,其實還是‘幕后’的服務人員。為老服務的事項又多又繁雜,還要隨時響應老人的緊急呼叫,有些工作必須依托專業人員進行。如何讓有限的人手發揮最大的作用?智慧養老平臺通過精準分工,可以提高服務質量。”北航社區養聯體志愿服務隊志愿者劉永利說。

      前段時間,年過八旬的劉大媽起夜時不慎跌倒,一時爬不起來。當時正是凌晨4時許,兒子遠在郊區,街坊鄰居都在熟睡。她的老伴兒已年過九旬,一時不知該找誰求助。這時,老人想到了呼叫智慧養老平臺。接到老人的求助信息后,后臺工作人員一邊迅速與999急救中心取得聯系,一邊指派附近的聯訊安防工作人員和樂老匯的護工前去救援。很快,救助人員和車輛及時將劉大媽送往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平臺無法提供的服務,社區志愿者也能成為有益的補充。北航社區成立的十支志愿服務隊有100多名志愿者,他們承擔起了為老人送菜、取快遞、買藥、愛心出行等服務。

      72歲的崔桂榮帶領5名志愿者,與97歲的陳大媽結成了志愿幫扶對子。由于陳大媽年事已高、行動不便,還要照顧常年生病臥床的70多歲的兒子,崔桂榮和隊友們每周五都會按照陳大媽開出的菜單去幫她采購食材,送貨上門。“比起‘老老人’,我們這群‘小老人’尚有能力去照顧他們。而老人日常生活的一些小需求,就由我們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

      ■智能設備需兼顧老人需求

      從常見的智能手環、“一鍵呼”,到專為老人設計的報警拐杖、監護床……一波又一波的智能養老設備在社區推廣,有的社區光是為老人發放的“一鍵呼”就有好幾種。但像“小聯”這樣受歡迎的產品并不多,有不少智能設備成了“雞肋”,老人覺得不好用,干脆被長期閑置。記者采訪多位老人后發現,面對智能設備,學不會、怕用壞、認為沒什么用,是大多數老人的顧慮。

      “其實老人也渴望接受新事物,但很多產品功能多、操作復雜,我們花很長時間也只能學會一些簡單功能,還有一些功能學了就忘。真有急事了,我還是習慣打電話求助。”胡大媽的抱怨,說出了很多老人的心聲。

      劉永利在社區為老志愿服務中,幫助最多的就是與她年紀相仿的老年人。在她看來,老人對智能設備接受程度低,一方面是不習慣操作電子產品,一方面是因為看不懂說明書。楊大爺的女兒給父親買過好幾款智能手環,可父親總是戴上沒多久就把它摘下來,丟在一旁閑置了。“我不習慣戴,手環沒電了也不知道,作用不大。”楊大爺說。

      那么,老人真正需要什么樣的智能設備呢?楊大爺認為,智能設備首先要考慮老年人的接受度,盡可能簡單易操作,讓老人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使用上適應老年人的思維模式和操作習慣。

      胡大媽認為,智能設備背后還要有專業人員的支持:“設備怎么用有人教,維護也有人管,遇到問題了能隨時找到人幫忙,這才能解決實際問題。”

      此外,還有一部分老人不愿使用智能設備的原因,是舍不得花錢。老年人的消費觀比較傳統,偏向節儉,舍不得花幾百上千元購買智能設備。即使目前進入老年人家庭中的智能養老設備大多是政府買單,有些老人還是不敢貿然嘗試,擔心電子產品容易損壞。因此,智能養老設備要想普及進萬千老人家,價格也要更親近普通的老年人群體。

      記者:褚英碩

      標簽: 北航社區 工作人員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