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當前速讀:探析明代龍泉青瓷魚紋的演變

      發稿時間:2022-12-08 18:51:31 來源: 騰訊網

      在中國陶瓷史上,浙江龍泉青瓷的地位十分重要。2006年以來,對浙江省龍泉縣楓洞巖窯址的考古發掘推翻了“龍泉青瓷在明代已經衰落”的看法。由此,人們看到了中國青瓷史上的又一亮點。而魚紋自古至今都是陶瓷裝飾紋樣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資料圖】

      明早期龍泉青瓷魚紋

      龍泉青瓷魚紋最早見于北宋。北宋早期,龍泉青瓷魚紋以刻劃花為主,沿襲了唐代其他窯址魚紋的裝飾技法。但唐代魚紋線條比較厚重鈍拙(圖1),北宋則以寫意為主,十分靈動,類似于中國畫的用線(圖2)。并且,北宋刻劃魚紋的線有明顯的主次之分,外輪廓用刻花手法,魚眼、魚鱗、魚鰭等則用劃花手法。至南宋,魚紋的用線顯得比較平均,工匠對于自然的觀察更加仔細,對魚細節的刻劃也有所增加(圖3)。明早期的刻劃魚紋表現出兩種傾向。一是強調對細節的精細刻劃,顯得比較寫實(圖4),這很可能是模仿了元代貼花魚紋對細節的描繪(圖5)。二是用鈍拙的線刻劃魚紋,很像唐代的刻劃魚紋。如圖1,魚紋的用線比較樸拙,而非宋代的用線那樣嫻熟、一氣呵成。總的來看,南宋晚期至明代的刻劃魚紋的數量和質量都呈下降趨勢。筆者認為,這是由于南宋以后,龍泉青瓷多薄胎厚釉,使刻劃花的裝飾技法在瓷器上不易顯現,故該技法較少用于主紋。刻劃魚紋出現得少了,其制作技藝也就下降了。

      將明早期的戳印陽紋印花魚紋(圖6)與元代的陽紋印花(圖5)對比,能夠明顯看到明代的花紋更簡潔質樸。它不像元代的魚紋那樣立體,而是淺淺地突出于底面。元代的魚紋看起來有如浮雕,而明代的這件作品更像是用筆畫上去的。在這件作品中,雙魚首尾相接,悠游自得,看起來更加靈動。明早期的戳印陰紋印花魚紋表現出兩種傾向。器物足徑小,底部裝飾相對簡潔,一般只有魚紋;器物足徑大,底部裝飾相對繁復,魚紋與其他紋樣形成組合紋樣。

      明早期的戳印陰紋印花魚紋碗(圖7),足徑6.8厘米。此處的魚紋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由于足徑較小,只刻畫了雙魚,而不像后文中出現了組合紋樣(圖8)。二是魚紋本身的刻劃比較簡潔質樸。元代的魚紋常常體現出對魚的細節的認真刻劃(圖9),會明顯地畫出魚眼、魚鱗、魚鰭等,而這件作品只是準確地印出魚的整體輪廓,幾乎不作細部刻劃,使人感覺像是剪影,但是造型十分生動。

      明早期的戳印陰紋印花魚紋盤,足徑13.6厘米。這里的紋樣比較特別,是四魚與仰蓮紋、水波紋的組合。用水波紋、蓮紋裝飾青瓷的外壁和內壁,北宋以來一直十分常見,但用兩種紋飾與四魚紋形成組合圖案十分少見。從出土器物看,明代龍泉魚紋青瓷較之前體型更大。筆者認為,使用四魚與蓮花、水波的組合紋樣,是為了避免使較大面積的瓷器底部顯得單調。這件器物中有四條魚、四組水波,蓮紋印在中間,顯得比較對稱。

      圖10中的明代龍泉青瓷內底使用了貼花的裝飾技法 。仔細觀察單個魚紋,會發現此處的貼花魚紋與元代龍泉青瓷的貼花魚紋(圖11)是很相近的。但是,四魚與五馬的組合紋樣在歷代龍泉青瓷中較少出現。此四魚形象相對較小,且間隔較遠。筆者推測,這是由于內部紋樣包括了四魚、五馬、水波,如果紋樣太大或距離太近,就會顯得擁擠。這件作品上,五馬齊奔,立體感很強,而且五馬身上還飾有流動的火焰紋 — —明代崇尚火德,所以常常用火焰紋裝飾動物紋,景德鎮官窯瓷器上就有大量這樣的圖案。此外,筆者認為,五馬圖和鯉魚紋的出現還與當地的重學之風有關。所謂“老馬識途”, “識”與“仕”同音,喻示登上仕途。所謂“鯉魚跳龍門”,鯉魚紋在這里喻示科舉中第,且“四”與“仕”音相近,也成了吉數。

      值得注意的是,露胎貼花魚紋在元代十分流行(圖12),但在明代尚未發現。筆者認為,這與瓷器的釉色有關。元代龍泉瓷器釉色多青綠,顏色較淡。露胎魚紋經高溫燒制后,呈火石紅色,與青翠的綠釉相配形成對比,十分美觀。明代龍泉瓷器釉色多青灰,顏色較深。如果把暗色的魚紋與暗色的釉放在一起,美觀程度往往較前代大打折扣。

      明中期龍泉青瓷魚紋

      明代中期,受當地起義的影響和景德鎮窯的沖擊,龍泉青瓷逐漸走向衰落,明成化以后幾乎停止燒造。正如文獻記載: “化治以后,質粗色惡。”出土的明中期龍泉青瓷主要集中于正統至成化年間。從出土器物看,該時期仍有一些精品。這一時期,龍泉青瓷上的魚紋有三個突出特征。一是在裝飾技法上,戳印陰紋印花十分流行,除此之外,只有少量整體模制的印花魚紋。二是在裝飾紋樣上,魚紋與蓮花、蓮葉構成的組合紋樣大量流行,此外只有少量雙魚紋或魚紋與字符的組合紋樣(圖13)。三是對圖案的處理較前期更為寫實。

      圖14是明中期的戳印陰紋印花魚紋盤,雙魚與蓮花、蓮葉構成組合紋樣。該紋樣在前期的龍泉青瓷上未曾出現過。在這件作品中,雙魚首尾相對,造型活潑,中間刻劃了一株完整的蓮,包括蓮花、花莖和蓮葉。雖然這種紋樣整體上與明代早期的四魚蓮花紋類似,但明代早期的四魚蓮花紋比較寫意,而這件作品更加寫實,似乎想再現游魚在蓮池中嬉戲的場景。此外,此處的魚紋沒有刻劃魚鰭,筆者認為是制作者有意為之。如果像前期那樣刻劃出背鰭、胸鰭、腹鰭等,加上對煩瑣的蓮紋的刻劃,就會使整個底部畫面顯得十分瑣碎。在明代前期的很多龍泉青瓷中,為了畫面美觀需要,制作者往往會在保證讓人們能辨認出魚紋的前提下省略一些細部特征。

      圖15是明中期的戳印陰紋印花魚紋碗,能夠說明該時期魚紋更具寫實的傾向。對比明早期的四魚蓮花紋可以發現,兩者的構圖十分相似。但是在明中期的這件作品中,四魚中的蓮花是按它的真實形態刻劃的,而非只是為了顯示四魚中間有蓮花。

      圖16、17是楓洞巖窯址出土的明中期雙魚耳瓶 。制作者先用模制印花的辦法制作出雙魚耳,然后對稱地黏貼在器物兩邊。此處,魚鱗、魚尾、魚鰓的造型十分生動活潑。龍泉青瓷雙魚耳瓶在宋代已有,但造型簡約,裝飾紋樣也不像明代的這件作品繁復、細致。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宋代裝飾技法還不夠成熟,且宋代藝術追求復古,器皿多仿古器;明代裝飾技法更加成熟,并且沿襲了元代追求奢華的風氣。

      ●●●

      明代龍泉青瓷魚紋受前代影響較大:在裝飾技法上,基本沿襲了前代傳統,刻劃花、戳印印花、貼花、整體模制印花等均有出現;在紋樣上,魚的形態、用線等比較相似。但是,明代龍泉青瓷魚紋較前代又有不同:在裝飾技法上,元代十分流行的露胎貼花不再使用,刻劃花減少,戳印印花魚紋大量出現;在紋樣上,魚紋整體呈樸素化趨向,新出現了四魚與仰蓮、水波構成的組合紋樣和雙魚與蓮花、蓮葉構成的組合紋樣。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實錄·太祖實錄[M].上海:上海書店

      出版社,1982:2669-2670.

      (明)徐溥,等纂修.大明會典[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季雨林.宋元時期龍泉青瓷雙魚洗探微[J].麗水學院學報,2018,40(3):63.

      張米.繁盛和諧 吉祥有魚 考古出土的龍泉窯雙魚紋簡[J].大眾考古,2017(12):52-56.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龍泉青瓷博物館.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出土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葉英挺.明龍泉窯青釉“四魚五馬折沿洗”鑒賞[J].收藏界,2006

      馬爭鳴.龍泉青瓷中的鯉魚紋[J].收藏家,2007(6):23-27.

      (作者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標簽: 探析明代龍泉青瓷魚紋的演變 龍泉青瓷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