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長清區:千年“帷幄”重現人間

      發稿時間:2022-12-08 18:00:55 來源: 騰訊網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形容雄才大略,指揮若定。比喻很有才智的人無需上陣,只需做好前期的完善戰略部署,就能夠讓事情獲得成功。運籌:籌劃的意思;帷幄:指軍用帳幕;千里之外:指戰場。在小小的軍帳之內作出正確的部署,能決定千里之外戰場上的勝負。?

      在山東博物館展出了一件復原的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帷幄”,它就是在濟南市長清區歸德街道崗辛村戰國墓中出土的。可以說它上古時候的“便攜式帳篷”。這件文物的說明為:錯銅絲鑲綠松石蓋豆,通高27.5厘米、口徑18.5厘米,戰國(公元475----前221年)1976年長清崗辛戰國墓出土。禮器,半球形盤,柄是上粗下細,下承扁圓形足。盤上有覆蓋形蓋,蓋上有扁平捉手,卻置即為盤足。通體飾紅銅絲與綠松石鑲嵌而成的幾何勾連雷紋。


      (相關資料圖)

      戰國時期,不但使用了床,還使用床帳,使用四柱和床頂組成的帳架。帳架即支撐帳子的架子。床帳除有尊貴作用之外,還可以保護私密、防寒、保暖、防飛蟲、防塵、擋風等多種功能。后世所稱“架子床”之架子,完全因為帳子而存在,自古如此。

      復原的“帷幄”

      崗辛村位于長清城南10公里,歸德街道駐地東南6公里處,臥牛山西南山腳下,104國道在村西經過。據傳元至元間(1264-1294),韓氏由長清城南關街遷此建村,開店營生,起早貪黑,冬冒寒夏淌汗,十分辛苦,于是命名為辛店莊。清道光版《長清縣志.域志》載有“東倉.辛屯保.辛店”的記載。清中葉,以村坐落在石崗之上,曾名石崗子辛莊,民國年間始稱崗辛莊。

      1975年秋后,歸德街道(當時為歸德公社)在崗辛村大搞冬季農田基本建設,村北有一個土冢,是一個距地面高6.8米,底徑約60米,占地5畝多的橢圓形封土堆。根據規劃,必須把這個土冢鏟平,要填平北面的一條大溝,好讓水渠通過。可是崗辛村的村民的都知道這是一座古墓,而且還很迷信色彩的“神”氣? 。解放前,一個村民家的耕地緊鄰大墓,這一家為了耕種方便將墓的邊緣修直,結果不久他就得了場大病。60年代初,一個在外工作的干部回村,不聽母親的忠告,從土冢上弄了一些土回家填豬圈,結果當年他媳婦就得了重病離世。以此崗辛村的村民把災禍的降臨與土冢古墓聯系在一起時,自然而然就對它產生了一種敬畏和恐懼。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在墓上動一锨土。要鏟平這土冢的土,村民誰也不敢動手。最后迫于無奈,村民們誠惶誠恐地在古墓上挖土、運土,為了保平安,有的村民甚至在背地里燒香、磕頭。

      當封土運走,快要與地面夷平時,發現了地下這座古墓葬,及時地報告給長清縣文化主管部門,并且對墓葬進行了妥善的保護。1977年3月,山東博物館、長清區文化館對該墓進行了發掘。清理時,封土已被夷平,墓室上部遭到一些破壞。墓室一半挖在地下,一半地面起冢。這是一座形制特殊的大型土坑豎穴墓,形狀與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比較接近。南有墓道。墓口東西長47米,南北寬38.4米。墓葬口在封土下,墓口僅東南角保存較好。自墓口向下有二層臺階,每層臺階均向內收縮。第一臺階臺面系有原地表加以修理整平而成;以它為分界,墓室可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并采用了不同的構筑方式。墓室的大型部分,是在沙、石沖擊土層開掘的帶臺階的甲字形墓壙,墓室各臺的寬度和高度不盡相同,墓壁涂刷白粉,槨室用天然石塊堆壘砌而成,以卵石充填空隙,槨室東南隅二層臺上有一器物庫。與臨淄的齊國墓一致。此墓槨早年曾被盜,在發掘中,發現在墓室西北角有一個長方形的盜洞。但萬幸的是器物庫保存完好,因為盜洞從器物坑上口穿越而過,盜墓賊竟然沒有發現埋藏著眾多隨葬品的器物坑。盜墓賊雖然進入了槨室,大概沒撈到什么油水,心有不甘,于是不惜力氣又在槨底挖了一個深達5米的豎井式盜洞,結果還是徒勞,只好撒手離去。考古人員在槨室東南的藏器坑內出土了一些青銅器和鉛質明器。出土有銅鼎、豆、壺、舟、弩機、帷架構件和銅明器鼎、鈁、盤、匜、罐、食盒等,總共發掘出了36件(組)青銅器、7件鉛器和一串骨石串珠。其中以錯金絲嵌綠松石銅豆和帷架構件最為珍貴。

      發掘的這組帷帳構件一共12種72件,木件刻榫插在銅構件內,已朽成灰,髹漆的木竿施彩繪,銅構件兩側或下方有釘孔。其中包括轉角柱支座銅構件4件、轉角柱腳銅構件4件、檐柱支座銅構件2件、十字形脊中節點銅構件1件等。另有帷鉤37件。隨葬時雖未組裝架設,但構件仍安裝在木桿上,木桿雖然已經腐朽,但是同一部件兩端之間的距離為恢復各部件的長短尺寸提供了依據。恢復之后,這些“零件”被組裝成為面寬2.64米、進深2米、背高2米、檐高1.63米的四坡頂帷幄構架,再以絲麻織物披覆便成帷幄,就成了現代人所說的帳篷。這套帷帳構架的青銅器“零件”非常巧妙,木桿和“零件”可以分別攜帶,等到主人需要休息時,可立即組建成一個帷帳,非常便捷。

      豆是古代的盛器,相當于今日的高足盤。崗辛戰國古墓出土的四件銅豆,有精致的幾何連云紋,紋飾是由黃銅絲和綠松石鑲嵌而成。使用金屬的裝飾工藝,在古代叫錯金,就是在銅器上用金絲、銀絲、銅絲或片,鑲嵌成各種各樣華麗秀美的紋飾,然后用錯石把器表磨錯光平。采用這種技法形成的圖案,改變了以前銅器模鑄紋飾的局限,突破傳統圖像的對稱格局,豐富了銅器的裝飾技法。這種精細的青銅錯金工藝,可能在商代已經出現。濟南市博物館藏有一種商代錯金日紋戈,用金片鑲嵌,金光燦燦,是錯金工藝品中最早的一件實物。鑲嵌綠松石的工藝,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經出現,是鑲嵌在骨指環上面的。崗辛出土的銅豆,把錯銅與綠松石鑲嵌工藝相結合起來,是不可多得的青銅工藝珍品。

      出土的青綠松石豆

      《呂氏春秋》說“凡葬必于高陵之上”,既可避水泉之濕,又可顯示死者生前的崇高地位。從發掘情況來看,崗辛墓的墓室和墓道壁呈階梯狀,有寬大的生土二層臺,墓壁還涂抹澄江泥并刷白粉。這些都是戰國中晚期齊國大型墓葬的特征。《周禮》說“以爵等為丘封之度與其樹數”,《禮記》說“尊者丘高而樹多,卑者封下而樹少”,說的都是這個道理。封土的大小、高低與形制是墓主人生前身份尊卑、地位高低的反映。崗辛戰國墓占地5畝多、高6米,因此墓主人的地位一定很高。從崗辛戰國墓的形制、封土等特征,可以看出墓主人的身份地位顯然很高,應該是一位地位顯赫的齊國大貴族。

      出土的青銅鼎

      青銅戈

      通訊員:馬光仁

      編輯:方新月

      審校:李偉

      標簽: 長清區千年帷幄重現人間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