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關注 |
      小伙放棄高薪工作支教11年見證偏遠山區變化 小伙:自己曾淋過雨想替別人撐傘

      發稿時間:2023-02-26 22:16:49 來源: 北青Qnews

      一顆普通的樹苗長成大樹,需要十年,36歲的侯長亮用了11年的時間扎根鄉村,用教育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小“樹苗“,給山里的孩子帶來了走出大山的希望。

      2月26日,因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國家免費營養餐給山區孩子帶來變化的視頻而再次出現在網友面前的侯常亮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支教的這11年,他深知鄉村教育的艱難,尤其是偏遠山村,也深知鄉村教育最缺的就是老師。


      (資料圖)

      窮人家小伙放棄高薪工作選擇去山區支教

      在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農村出生長大的侯長亮,從小家庭環境就十分困難。為了生計,侯長亮的大哥早早便輟了學,外出打工。侯長亮是家里唯一有“出息”的孩子,考大學時,他選擇報考了計算機相關專業,就是因為這個專業“賺的多”。

      2011年,讀大四的侯長亮總覺得選擇人生方向的時候缺了點什么,直到他在網上看到“西部計劃“志愿書。“我從小家庭條件不好,對山里的那種生活感同身受。”侯長亮告訴北青報記者,“西部計劃”讓他想起了兒時的過往,想起了他求學時的種種不易,“我自己曾經淋過雨,就想著替別人打傘。”就這樣,侯長亮毅然決然選擇放棄了計算機領域的高薪工作,踏上去廣西河池支教的路。

      侯長亮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剛到廣西支教的時侯,讓他最為震驚的不是條件有多差,而是學生的輟學率,他教的四年級有69名學生,其中就有6名同學輟學。為了讓孩子們接受教育,在支教的前兩年,侯長亮大部分課余時間都在家訪。

      為了留住學生,他還經常和學生家長一起干農活。在廣西的支教的四年,侯長亮對于教育的熱情并沒有因為條件艱苦而削弱半分,相反的是,他有了想要傳播教育意識的想法。

      2015年,侯長亮支教的故事被媒體報道后,他被評為了“廣西公民楷模十大新聞人物”。對于獲獎,侯長亮有些忐忑不安,“我才四年,比起那些在偏遠鄉村堅守多年的老師,我又算什么?”在糾結了幾個月以后,侯長亮離開了自己在廣西支教的第二屆學生。“這些第二屆學生創造了學校的歷史,我舍不得離開。”但想到那些容易使他迷失的榮譽,侯長亮咬咬牙還是選擇了離開。

      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讓他選擇繼續支教

      這一次,侯長亮去了更加偏遠的貴州雞坡小學。侯長亮告訴北青報記者,雞坡小學校舍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被破壞得十分嚴重,到了無法使用的地步,孩子們只能在村民家中或者在活動板房中讀書。

      “學校還在修建時我去當地走訪,那些孩子們就會從門口往里面看。”這樣的場景讓侯長亮意識到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求,他當即告訴孩子們,自己會在下學期時來教他們讀書,“不敢相信的他們四處傳,好多學生來向我們求證。”侯長亮告訴北青報記者,這讓他堅定了要來雞坡小學支教的決心。

      侯長亮在貴州畢節待了兩年,他告訴北青報記者,這段支教生涯,當地是沒有給他任何費用的,支撐他教書的是一對四川成都的企業夫妻。談及他們,侯長亮坦言是許許多多這樣的愛心人士,支持了他們這些在偏遠山村的老師。

      在雞坡小學陸陸續續來了七八位新老師后,侯長亮覺得,那里的老師差不多已經夠了,便選擇了離開。

      哪里缺老師就去哪 支教過程中結識妻子

      “哪里缺老師,我就去哪。”2017年侯長亮聯系做公益的朋友,去往了云南昭通的向陽小學。向陽小學的條件是侯長亮支教過的學校里最差的一個,一到四年級,一共四個班,150多名學生,只有3名代課教師,教室就是在村民家租的四間民房里。一開始上課,學生們甚至都不知道打鈴代表什么意思。

      為了讓學生和城里的孩子一樣可以看上課外書,侯長亮在網上發了求助信息。書一本本地郵寄過來,但因為沒有路,這些書只能送到最近的鎮子,或者送到附近的街上,然后再由侯長亮背著背簍走2個多小時的山路將書運到山上。直到2019年,山里修了路,情況才得以改善。

      在向陽小學支教的過程中,侯長亮結識了妻子雷宇丹。2020年,侯長亮和雷宇丹結婚了,十年前,他教的學生們成了他現在的伴郎伴娘。侯長亮和雷宇丹還在學校和學生們一起拍了婚紗照,這組沒有華麗裝飾且并不專業的照片卻被網友稱為“最美婚紗照”。

      “學生記著我,我牽掛著學生,我們之間的情感,不單純是因為我給他們上課。”最令侯長亮擔心的是鄉村的輟學率,在幾年教書期間,他不記得家訪過多少次,走過多少山路,攔車勸過多少想要進城打工的學生,“為了讓家長和學生們重視讀書,我經常去幫學生家干農活。”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與學生們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這些情感中也不只有師生情。

      支教11年見證偏遠山區變化 希望更多優秀人才來幫助山村教育

      2022年7月13日,侯長亮結束了山村支教回到了邵陽老家,11年的支教經歷讓他見證了偏遠山區的變化,對國家營養餐也感受頗多。侯長亮告訴北青報記者,以前山區的學生會面臨學校吃飯難的問題,他們需要從家里帶糧食和柴,后來孩子們能享受國家的免費營養餐,補助標準從最初每個學生一天3元,逐漸提高到現在的一天5元,孩子們再也不用帶糧食去上學了。

      侯長亮說,雖然他現在沒有再教學生,但仍然從事著助力鄉村振興的工作。“支教的這11年,我深知鄉村教育的艱難,尤其是偏遠山村。我也深知教育最缺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老師,沒有好的老師再豪華的教學樓不過是水泥堆。”侯長亮說,“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根火柴、成為一把火去點燃更多的愛心來關注并支持山村教育。”

      侯長亮表示,他自己的力量有限,但還是希望能影響更多優秀的人才來幫助山村教育。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天琪 實習生 張僖娥

      供圖/侯長亮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