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波感染高峰下的醫院有科室陽了8成】“印象中,上一次高燒不退還是被爸爸媽媽寵著喝美林的時候,現在卻只能一個人照顧自己……拖著仿佛被拖拉機軋過的身體值大夜,渾身滾燙喘不上來氣,但周圍的兄弟姐妹全都是帶癥上班,我知道,沒有什么是能打倒我們的……”12月20日21點45分,江蘇省人民醫院輪轉醫生展翹發布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這個1994年出生的“新兵”還在輪轉中,在第一波新冠感染的大規模沖擊下,她主動請纓回感染科、支援發熱門診。咬著牙堅持的,不止這個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小姑娘。
(資料圖)
新京報記者從江蘇省人民醫院獲悉,2022年12月,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十條”發布后,與新冠病毒的三年拉鋸戰來到了總攻時刻。驟增的門急診量碰上無可奈何的減員,一邊是焦慮、痛苦的患者,一邊是堅守、疲憊的醫護。在“黎明之前”,一身白衣的他們再次成為阻擋疫情的第一道“防波堤”。
第一波感染高峰,比預想來得更早、更猛
焦慮的患者等在搶救室門前,廣播里喊著“某某患者的家屬請到談話室”;有患者家屬拿著掛號單,焦急地穿過等待醫生看結果的復診隊伍;坐在急診的診臺前,醫生邊問診邊忍不住地咳嗽,但因為戴著面屏和N95口罩,好幾個小時都喝不上一口水……
這是凌晨4點多的江蘇省人民醫院搶救室,也是承受第一波新冠感染大規模沖擊的最前線之一。雖然已經有所準備,但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十條”發布后的第一波感染潮,比預想來得更早,更猛。
急診搶救室里,工作人員正在為患者翻身。江蘇省人民醫院供圖
“說實話,整個急診的正常工作節奏早已經被完全打亂,最大的困難是不斷有醫務人員倒下,而患者卻不斷地涌入,那種眼看著包圍圈不斷縮小,身邊的戰友越來越少的無力感,其實是很讓人焦心的。”江蘇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中心主任陳旭鋒說。
搶救室原本人手充足,兩位主任各自帶領1個醫療組,每組有8到10名年輕醫師。而眼下,工作量比平時增加了至少三分之一,團隊減員卻超過一半,總數只能維持在10人左右,在崗的也幾乎都是“輕癥陽性患者”。
壓力更大的是夜班。醫護人員不斷減少,卻有40多位急危重癥患者需要照料。白天,醫院努力地疏散病人,晚上,不過兩三個小時,搶救室就會重新人滿為患。
與搶救室隔門相望的急診黃區診室也在高負荷運轉,連續不斷有二級(需10分鐘內處理)、三級(需半小時內處理)患者涌入,一個班次6小時左右,最多的時候需要處理四五十位病情緊急的患者,導致普通四級患者等待時間延長很多。眼看著十幾平方米的內科診間被擠滿,外科醫生周錦春主動看起了內科病,“做夢都想不到有一天會看這么多感冒發燒的患者!”
“急診觀察室、一病區、二病區戰略性收縮,病人只出不進,醫護力量盡快抽調至急診一線,盡快全力支援一線的兄弟姐妹們。”急診EICU(急診重癥監護室)是目前全科全力保障的住院單元,按照主任陳旭鋒的要求,EICU全力保障創傷、卒中、中毒等急診綠色通道救治的重癥患者的后續診療。醫護帶病上崗,仍須盡力保證綠色通道的重癥患者應收盡收,同時還要加強防護,盡力保證陰性患者不被感染。
“陽”多“陰”少,撐到極限也要咬牙堅持
江蘇省人民醫院發熱門診位于1號樓的西側,由感染病科實施屬地化管理,此前承擔著新冠疫情重要“哨點”作用,主要對發熱患者、有流行病學史的患者進行收治和留觀,“以前每天看診十幾二十個,現在一下翻了十幾二十倍。”感染科主任朱傳龍表示。
實際上,更早之前,發熱門診就在為這一場“硬仗”做準備,如科室統籌、優化醫護力量安排等。醫院還在發熱門診二樓、三樓拓展出了90張床位,感染科ICU(重癥加強護理病房)也清空了病房,11張床位全部用來收治新冠陽性危重癥患者。
作為發熱門診的統籌指揮,朱傳龍也“陽”了。“科里醫護陽性七八成,癥狀實在重的才請假,還有一半在堅持上班,我更加要挺住。”啞著嗓子的朱傳龍每天要接打百通電話,半夜十一二點還在為一名90歲高燒老人協調床位。“(這位老人)明顯是容易發展成重癥的高危人群,妥善處理好每一個這樣的患者,才能減少ICU的壓力。”
一顆退燒藥、一顆安眠藥、一顆高血壓藥,夜里12點后,忙碌一整天的朱傳龍吞下這三顆藥丸,才能稍微休息一下。他的兩個孩子、妻子、岳父、岳母也都“陽”了,家人們互相照顧,他選擇離家居住,“總在一線跑,風險更多一點,和他們分開,避免交叉感染。”
在職業之外,醫護也是會被感染的普通人。他們也是別人的父母、愛人、孩子,許多人在一線戰斗完,才能給生病的家人打個電話。從醫生到護士,到護工、保潔、保安,從一線到后勤,醫院里的工作人員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用熱誠和敬業為戰“疫”盡一份力。
凌晨一點,發熱病區醫護人員仍在忙碌。江蘇省人民醫院供圖
前仆后繼,艱難時刻再看一眼當年武漢“請戰書”
疫情以來,作為為生命托底的最后一道防線,ICU里一直住滿了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
12月19日,堅守完老年呼吸科的最后一班,展翹立刻到感染科ICU報到。也是在當天,展翹發現自己“陽”了。“我們那一班2名醫生,4名護士,只有1人暫時陰性,但也有了初期癥狀。”“這陣子,爸媽最常給我發的信息就是怎么防護病毒、怎么增加營養,其實我是醫生哎,這些知識點我都知道。”展翹說。怕他們擔心,她在朋友圈分享臨床一線情況的時候,總要屏蔽父母和長輩。
當天晚上十點半,展翹準時到達醫院,穿戴好隔離用品,進入ICU。處理完患者的治療工作,展翹覺得渾身酸痛感越來越強,腰骶部、大關節和頭部劇痛無比,仿佛被卡車軋過一般。
她想躺在過道的轉運床上休息,密閉的N95卻讓人喘不上氣,就這樣躺躺、站站、走走,熬過幾個小時,第二天早上五點半,她還要拖著仿佛千斤重的身體繼續診治患者,“每走一步都像用盡了全身的力氣,但為了患者,再疼也要堅持下去。”
處理完血氣和呼吸機參數調整,是早上7點鐘,下一班的同事來接班了。“病情平穩,對癥處理,無特殊交班”,大家會心一笑,互道一聲辛苦,接力棒傳到了下一班醫護人員的手中。
醫護人員忙而有序。江蘇省人民醫院供圖
ICU科室主任曹權從新疆抗疫歸來后就沒有離開過崗位,盡管感染了新冠,查房、會診一點不耽擱。“科里19位醫生,陽性的已經有16位,癥狀輕的已經逐步返崗替換癥狀重的人員,醫生里,目前9人在崗,其中6人是帶病上班,還要承擔和之前一樣的工作量。”曹權說。
面對人手短缺的困境,ICU的護士們也靠著一股勁硬扛了下來。感染新冠的護士有73人,加上在休病產假的9人,占全員的84%。有20多名護士在生病后僅休息一兩天就立刻返崗,未感染的24名護士從12月16日到22日的一周時間里連軸轉,沒有休息一天。
ICU里有70%的護士參加過武漢抗疫,那一段日子的艱苦與堅持,三年后仍然歷歷在目。當下面臨的挑戰與困難,并不弱于當時。護士長柳瑩把當年按上了滿滿紅指印的請戰書照片再次發給同事們看,“那時候大家一點點克服恐懼,堅持到最后,這次我們也一定可以。”
- 【環球熱聞】首波感染高峰下的醫院有科室陽了8成 多數醫生選擇堅守
- 遂寧 碧水藍天為營商環境賦能夯基
- 阿根廷超70萬人網上請愿要求“法國停止哭泣”
- 全球快訊:新疆首個高高原機場正式通航
- 美媒:平安夜三輛大巴車運送移民至美副總統家門口
- 今日熱門!保護自然風貌、發展生態旅游,重慶市武隆區荊竹村 生態底色添旅游特色
- 最新資訊:浙江麗水保護瀕危物種百山祖冷杉 已回歸種植4000株
- 世界要聞:科華生物創始人唐偉國先生感染新冠后病逝 享年66歲
- 環球精選!中國廣西大寨村 入選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2022年“最佳旅游鄉村”名單
- 全球今頭條!多險企股權遭掛牌出售或折價拍賣,保險牌照為何失去資本“寵幸”
- 焦點熱議:北航社區智慧養聯體模式:打造“一老一小”友好社區
- 教育部公示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專家委員會成員名單
- 熱點聚焦:開化縣“之江同心·一鄉一品”擂臺賽舉行
- 【環球報資訊】衢江區下山溪:打造鄉村濱水生態景觀帶
- 衢州制造業投資連續8個月居浙江省首位
- 世界微資訊!衢州審計三舉措加強干部隊伍建設
- 天天看熱訊:報告:紅色旅游滿足人民文化需求 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 衢州市水土保持工作獲全國先進
- 全球最新:紅色旅游發展指數排名:河南居首湖南僅居第六
- 每日速訊:陜西省新增六家國家級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
- 全球熱點!“鄖縣人”3號頭骨出土震驚中外
- 2022湖北企業100強榜單發布 入圍門檻首次突破60億元
- 焦點關注:蘇波:著力提升制造業創新能力 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產業
- 菲律賓持續降雨致2人死亡9人失蹤
- 簡訊:全國鐵路今起實行新列車運行圖,京唐京濱城際鐵路這樣“排班”
- 連花清瘟賣118元一盒,北京源通百姓平安大藥房被罰30萬
- 消息!外賣騎手撞了人,保險合同中免責條款為什么不“作數”?
- 【世界新要聞】智殘老人出贈房屋,法院判決贈與合同無效
- 多地自費集中隔離場所收費標準高低不一 情況究竟如何?
- 世界快播:福州受疫情影響三次調整教學安排
- 1 遂寧 碧水藍天為營商環境賦能夯基
- 2 全球快訊:新疆首個高高原機場正式通航
- 3 今日熱門!保護自然風貌、發展生態旅游,重慶市武隆區荊竹村 生態底色添旅游特色
- 4 最新資訊:浙江麗水保護瀕危物種百山祖冷杉 已回歸種植4000株
- 5 環球精選!中國廣西大寨村 入選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2022年“最佳旅游鄉村”名單
- 6 全球今頭條!多險企股權遭掛牌出售或折價拍賣,保險牌照為何失去資本“寵幸”
- 7 焦點熱議:北航社區智慧養聯體模式:打造“一老一小”友好社區
- 8 教育部公示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專家委員會成員名單
- 9 天天看熱訊:報告:紅色旅游滿足人民文化需求 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 10 全球最新:紅色旅游發展指數排名:河南居首湖南僅居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