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如何判斷病句
常見的病句有以下幾種情況:
(1)成分殘缺:這種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如:“放聲歌唱。”同學們知道一個句子一般可以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說的是“誰”或“什么”,后一部分說的是“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樣”,這兩個部分是句子的基本成分,缺一不可。
(2)意思重復:這種句子是前邊說了一個意思,后邊又重復說一遍,意思重復了。如:“我把不正確的錯別字改正過來了。”這里“不正確”和“錯別字”意思一樣,連著用就顯得重復多余。
(3)用詞不當:這種句子是由于對詞義理解不清、用錯了近義詞等,造成詞不達意,違反了句子的結構規律。如:“同學們熱心歡迎新老師。”“熱心”一詞的意思是:有熱情、有興趣、肯盡力,用在“歡迎”前面顯然不合適。
(4)詞序顛倒:詞序是詞語在句子中排列的順序,這種順序反映了詞語在詞句結構中所處的地位。每一個詞語在語言結構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離開了自己的位置,就犯了詞序不當的毛病。如:“今年的麥子豐收在望,長勢喜人。”小麥長勢喜人,才能豐收在望,詞序顛倒了就不符合客觀規律了。
病句類型及例句
用詞不妥
1、褒義詞貶用或者貶義詞褒用。
比如:張敏同學說的話很對,我們都附和她。
句中,“附和”多用于貶義,是屬于貶義褒用了,顯得感情色彩不相符,應把“附和”改為“贊同”
2、用表示整體的詞來說個體
比如:我家總共有五個人口。
句中的“人口”是表示整體的詞,“五個”是表示個體的。所以,應把“人口”改為“人”。
3、詞語跟所說明的對象不相稱。
比如:李老師很愛戴學生。
群眾對領導,年輕人對年老的(長輩)用“愛戴”。句中“愛戴”應該改為“愛護”。
搭配不當
在現代漢語中,某些詞語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建立了相應的確定性的關系,即形成了一種搭配習慣。如果在使用時,違反了這種約定俗成的使用習慣,就不可避免地犯了“搭配不當”的錯誤。
1、主謂搭配不當如:
老師布置我做的作業,已經在星期五實行了。
句中“作業”是主語,“實行”是謂語,可以說這個措施實行了,不能說作業實行了,應該把“實行”改為“完成”。
2、動賓搭配不當如:
我們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的革命事業。
第一句話中的“繼承”可以和革命事業搭配,“發揚”也不能和“革命事業”搭配。可以刪去“和發揚”三個字,也可以刪去“繼承和”三個字,但要把“事業”改為“精神”。
3、附加成分與中心詞語搭配不當如:春天的長安是美麗的季節。
中心詞是“春天”應該說:“春天是季節”,不能說“長安是季節”,主要成分與附加成分之間搭配不當。這句話應改為“長安的春天是美麗的季節”。
4、中心詞(動詞或形容詞)與前、后附加成分搭配不當如:
王老師講完故事后,同學們激烈地鼓掌。
5、關聯詞語搭配不當
例:黃繼光不但壯烈犧牲了,而且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錯用關聯詞,會造成關聯詞語與句子所要表達的意思不一致。例句就是錯把兩個分句之間的轉折關系當成了遞進關系。正確的關聯詞語的應該用“雖然……但是……”
語序顛倒
句子中的詞語的位置排得不對,結果產生了語法上的錯誤,引起意義上的混亂。
如:我們必須認真克服并隨時發現工作中的缺點。
句中的“發現”“克服”兩個動詞共管一個賓語,這兩個動詞的次序又用顛倒了,按順序應該是“發現缺點”在先,“克服缺點”在后,所以應該改成“我們必須隨時發現并認真克服工作中的缺點。”
重復啰嗦
例:我不禁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重復啰嗦,即在同一個句子里連續使用了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語。修改時,只需刪去多余的詞語即可。例句中,“不禁”與“忍不住”意思大致相同,刪去其中一個即可。
這是一個很美麗、很漂亮、很好看的花。
“美麗”“漂亮”“好看”三個詞語的意思重復。所以,三個詞語只要保留一個就可以了。
前后矛盾
一句話的意思前后應該符合事理,不能前后矛盾。如:
我和李寧同學一前一后肩并肩地走出學校。
第一句話中的“一前一后”與“肩并肩”在一個句子中使用,就相互矛盾了,必須去掉一個詞。
成分殘缺
一個句子如果缺少必要的成分。就不是完整的句子。這種病句常見的有:缺主語、缺謂語、缺賓語。
1、主語殘缺
如:為了奪取瀘定橋,紛紛報名參加突擊隊。
“誰”紛紛報名參加突擊隊?沒有說明。主語殘缺。應該加上主語“戰士們”。句子應改為:“為了奪取瀘定橋,戰士們紛紛報名參加突擊隊。”
2、謂語殘缺
如:秋天,公園里五顏六色的菊花。在這句話中“菊花”怎么樣也沒有說出來。可以在句子的后面補充“開得十分鮮艷”。
3、賓語殘缺
如:我們從小就要培養艱苦樸素。在這句話中,沒有說清楚“培養”什么缺少賓語。“艱苦樸素”是修飾“培養”的對象的,它本身不是“培養”的對象,可補充“的作風”。
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是指句子表達的內容、意思使人不容易了解或不止一種解釋,即指代不明、費解(指一句話不知怎么講)和歧義(指一句話有兩種講法,表意不明白)。
1. 指代不明
如:曾記否,我與你認識的時候,還是個十來歲的少年,純真無瑕,充滿幻想。句中的“還是個十來歲的少年”對象不明,既可以理解為“我”,也可以理解為“你”,應在該分句前補上主語“我”或“你”。
2.交代不清
如:由于適當的溫度有助于化學反應速度,工期將選在氣溫較高的5、6月份。句中的“有助于化學反應速度”表意不明,既可以理解為“加快”,也可理解為“減慢”,根據后文應在“化學反應速度”前補上“加快”。
3.歧義
①由結構劃分不同引起的歧義
如:山上的水寶貴,我們把它留給晚上來的人喝。這句話中“晚上來的人”有歧義,是“晚/上來的人”呢,還是“晚上/來的人”?
② 由層次劃分不同引起的歧義
如:祁愛群看見組織部新來的援藏干部很高興,于是兩人親切地交談起來。句中“很高興”的主語不明確,是“祁愛群”還是“援藏干部”,不清楚。可改為“看見組織部新來的援藏干部,祁愛群很高興,于是兩人親切地交談起來”。
③由詞類不同造成歧義
如:自行車沒有鎖。
句中“沒有”既可以是動詞,表示對“領有、具有”的否定(自行車還沒有配鎖),也可以是副詞,表示對“已然”的否定(自行車還沒有上鎖)。
④由語義不明引起的
如:他在某雜志生活欄目上發表的那篇關于飲食習慣與健康的文章,批評的人很多。
這句話里“批評的人很多”有歧義,是“文章中批評的人很多”,還是“批評這篇文章的人很多”,不明確。
通過使的病句類型有哪些?
“通過……使……”的病句類型是成分殘缺,由于濫用介詞造成句子成分殘缺,丟失了主語,需要刪掉“通過”或刪掉“使”。
例題詳解:
1、通過學習航天英雄楊利偉的事跡,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應該去掉“使”,主語就有了,是后面的“我”。
或者去掉“通過”,使主語變成“學習航天英雄楊利偉的事跡”。
2、通過今天的事,使他看到了郵政制度上的漏洞。
去掉“通過”或者去掉“使”,使主語變成“今天的事”或者“他”。
3、通過暑假進修,使我們的業務水平大大提高。
去掉“通過”或者去掉“使”,使主語變成“暑假進修”或者“我們”。
判斷病句的口訣
修改病句12句口訣
口訣一:沒有人稱怎么辦,加上小明就好辦!
口訣二:詞語重復有語病,去掉一個才高興。
(常考的重復有即將和終于、忍不住和不禁、幾乎和全部、很和十分、經常和有時、斷定和大概)
口訣三:水平提高是搭檔,價格提高和降低。財產要保護,內容要豐富,質量只能提高或降低。習慣要養成,樹木要發芽,耐心對教導、發揚對傳統,端正對態度。
口訣四:和的后面要加詞,并得前后要調換。
口訣五:看到“使”字要去掉。
口訣六:居然變身便果然,勾結改過變團結。夸耀不對是夸獎,猛烈不對是激烈、集中改過變聚集、張牙舞爪太可怕,手舞足蹈美美噠。
口訣七:兩個他(她)不認識,告訴一個他名字。
口訣八:老師獲得了稱號,我把稱號來摘掉。
口訣九:回憶不能對往事。
口訣十:先地點再季節。
口訣十一:估計(大概)是天使,一定(斷定)是魔鬼,去掉魔鬼世界和平。
口訣十二:斷定是天使,大概是魔鬼,去掉魔鬼世界和平。
- 黃河年均入海水量超300億立方米 實現連續23年不斷流
- 熱門:大熊貓國家公園設立超一年 兼顧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
- 天天通訊!FBI稱正評估抖音海外版可否在美繼續運行 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 當前簡訊:112項便民辦稅措施落實到位 稅費支持政策直達快享
- 天天速遞!今冬供暖季天然氣供應總體有保障 保障人民群眾溫暖過冬
- 播報:數讀世界杯大名單 看看老、少、高、矮都誰排第一?
- 北京朝陽區新增風險點位公布,涉及多個學校、超市、公園等
- 全球報道:引導平臺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 見字如晤|張兆和:“多情人不老”
- 世界觀速訊丨《海上晨鐘》演繹民族品牌的成長傳奇
- 世界觀焦點:還記得比爾蓋茨前妻梅琳達嗎?有新男友了
- 一如年少模樣
- 衢州風華學校教師宋晴斬獲省級比賽一等獎
- 阿根廷隊將與阿聯酋隊進行一場友誼賽后前往卡塔爾
- 卡塔爾世界杯各隊大名單全出爐 我們總結了5個“最”
- 世界消息!北京唯一“五線換乘”樞紐!麗澤城市航站樓交通樞紐獲批
- 全球新動態:美國今年流感季已致1300人死亡 專家呼吁民眾積極接種流感疫苗
- 天天快播:世界首個唾液孕檢試劑盒即將上市
- 天天滾動:今年以來我國新開工重大水利工程45項 創歷史新高
- 熱點聚焦:北京朝陽:繼續增加核酸檢測點位和通道,優化點位布局
- 美國登月火箭終于發射升空 執行“阿耳忒彌斯1號”任務
- 看熱訊:10月民航客運數據發布 ?主要運營指標同比下滑
- 世界熱資訊!綠色菜單引領餐廳低碳消費新風尚
- 燕麥奶不等于燕麥加牛奶
- 四川省總工會職工心理健康服務活動走進遂寧
- 今日關注:北京新增感染者中,147例為隔離觀察人員,涉及13區
- 全球播報:貴州大方:非遺傳人高光友獲“貴州工匠”稱號
- 世界通訊!用包裹著火焰的詩句,撫平時光的皺紋|“娜夜詩選”首發
- 2000千克是多少噸?1噸等于多少磅?
- 含“相接”的成語有哪些?人山人海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