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指鹿為馬的故事你知道嗎?樂不思蜀的故事看這里

      發稿時間:2022-09-23 14:58:49 來源: 華訊網

      樂不思蜀的人物是誰?

      樂不思蜀的歷史人物是劉禪。劉禪,蜀漢懷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稱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樂不思蜀的故事

      司馬昭宴請劉禪,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在旁的人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悲傷,而劉禪卻歡樂嬉笑,無動于衷。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賈充說:“想不到劉禪竟糊涂到了這種地步,即使諸葛亮活到這時,也不能輔佐,何況是姜維呢!”賈充說:“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馬昭問他說:“是否會思念蜀地?”劉禪回答說:“這里很快樂,不思念蜀國。”知道了這事,隨侍劉禪的郤正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哭泣著回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司馬昭于是說:“為何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聽了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左右的人都笑了。

      三顧茅廬現在比喻什么意思

      三顧茅廬現在用來比喻:

      三顧茅廬本為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后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三顧茅廬歷史背景:

      1.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后,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2.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于諸葛亮躬耕地臥龍崗,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宏偉藍圖。

      三顧茅廬的主要人物

      三顧茅廬的主要人物有: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四人。

      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關羽、張飛二人,三次到南陽臥龍崗諸葛亮居住的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后傳為佳話,漸成典故。

      指鹿為馬的故事

      指鹿為馬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趙高做了秦王朝的丞相,又企圖謀奪王位。他恐怕群臣不服,就設下一個陰謀,借此鏟除異己。

      指鹿為馬故事:

      這一天,趙高叫人把一頭早已準備好的鹿牽上大殿,然后對秦二世胡亥說:“這是一匹世上少有的'良馬,臣奉獻給陛下騎坐。”

      二世一愣,笑著說:“丞相弄錯了吧?怎么把鹿說成是馬呢?”

      趙高逼上一步,大聲說:“不錯,這就是一匹馬!陛下不信,可以問問左右大臣。”滿朝的文武百官都面面相覷。膽小怕事的,嚇得不敢出聲,一向對趙高阿諛獻媚的,連忙隨聲附和說這確實是一匹千里馬,也有一些耿直的大臣看透了趙高的用心,堅持說那是鹿而不是馬。

      過了不久,那些說老實話的大臣陸續被趙高強加種種罪名,有的罷官免職,有的打進牢獄,有的被殺了頭。

      這就是“指鹿為馬”這個成語的來源。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唯心主義者顛倒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就是不顧事實,指鹿為馬。通過歪曲客觀事實真相以售其奸,這也是歷史上一切野心家、陰謀家的共同特征。

      標簽: 樂不思蜀的人物 樂不思蜀講的是誰的故事 三顧茅廬現在比喻什么意思 三顧茅廬的主要人物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