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井底之蛙成語故事你知道嗎?井底之蛙的道理10字看這里

      發稿時間:2022-11-04 14:05:47 來源: 華訊網

      井底之蛙的寓意

      “井底之蛙”寓意: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管什么時候都要清楚自己的位置,否則很容易因為自大而給自己帶來麻煩。啟示:告誡人們要時刻保持進取之心,切莫因為貪圖一時的安逸,放棄了上進之心。該成語指井底的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那些見識短淺的人。在句中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井底之蛙”的出處:

      1、《后漢書·馬援傳》:“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

      2、《女真觀》:“先生江海之學,小道是井底之蛙,焉敢于班門弄斧。”

      3、《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所謂井底之蛙不知東海者,而長素以印度成事戒之。”

      “井底之蛙”造句:

      1、我們應該用知識來充實自己,否則就會成為井底之蛙。

      2、井底之蛙不知井外天地之大,就推銷井底的好處,真是孤陋寡聞,野人獻曝。

      3、人不能如井底之蛙一樣沒有遠見。

      4、一個沒有經風雨,見世面的人,就似井底之蛙一樣。

      井底之蛙的道理10字

      井底之蛙的道理10字這樣寫:

      1、要多學習,多實踐,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樣目光短淺,沒什么見識。

      2、積極進取是優良傳統,不要安于現狀,目光短淺,否則就會成為井底之蛙。

      3、井底之蛙是很可悲的,要引以為戒,開放眼光。

      4、學無止境,無論處世或求學,我們都應該虛心而不自滿,并且要不斷地充實自己,如此才能開闊視野,增廣見聞。千萬不要做孤陋寡聞的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成語故事:

      一口廢井里住著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邊碰上了一只從海里來的大龜。 青蛙就對海龜夸口說: “你看,我住在這里多快樂!有時高興了,就在井欄邊跳躍一陣;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磚洞邊一會。

      或者只露出頭和嘴巴,安安靜靜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軟綿綿的泥漿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適。看看那些蝦和蝌蚪,誰也比不上我。而且,我是這個井里的主人,在這井里極自由自在,你為什么不常到井里來游賞呢!”

      那海龜聽了青蛙的話,倒真想進去看看。但它的左腳還沒有整個伸進去,右腳就已經絆住了。它連忙后退了兩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訴青蛙說: “你看過海嗎?海的廣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止千來丈。

      坐井觀天告訴小朋友什么道理?

      坐井觀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能用狹隘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不然就會像井里的青蛙一樣,把小小的井沿所看到的當成是整個天空。

      坐井觀天的道理

      不能用狹隘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不然就會像井里的青蛙一樣,把小小的井沿所看到的當成是整個天空。看問題、,認識事物,要站的高,看的遠,不能像青蛙一樣目光短淺。

      《坐井觀天》原文

      青蛙坐在井里。小鳥飛來了,落在井沿上。

      青蛙問小鳥:“你從哪兒來呀?”

      小鳥回答說:“我從天上來,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來找點兒水喝。”

      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

      小鳥說:“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說:“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頭就能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信,你跳出井來看一看吧。”

      坐井觀天解釋

      比喻眼光狹小,見識短淺。

      近反義詞

      近義詞:以蠡測海、一孔之見、井底之蛙、目光如豆、坎井之蛙、牖中窺日、鼠目寸光、管中窺豹、夏蟲語冰、寡見少聞、掛一漏萬、坐井窺天、窺豹一斑、管窺之見、孤陋寡聞、眼光淺短、盲人摸象、甕天之見、一知半解、井蛙之見、管窺蠡測、以管窺天

      反義詞:面面俱到、無懈可擊、天衣無縫、高瞻遠矚、無微不至、縱覽全局、見多識廣、眼觀六路、包羅萬象、憑高望遠、應有盡有

      標簽: 井底之蛙的寓意 井底之蛙的道理10字 坐井觀天告訴小朋友什么道理 坐井觀天原文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