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歷史書上的長征出發地你知道嗎?紅軍長征的歷史簡介看這里

      發稿時間:2022-09-20 15:00:50 來源: 民企網

      長征的歷史價值有哪些?

      眾所周知,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的時間里面,紅軍輾轉十四省,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的英雄史詩。

      惠于中華文明熏陶的華夏兒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學說等為基礎的民族精神,除了作為修齊治平的政治理念外,還作為一種傳統、一種信念存在于每一個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況下就會自覺不自覺的表現出這種精神的力量。

      長征時間起點和終點

      紅軍長征的起點是在江西瑞金,終點是在甘肅會寧。這場征程一共達到了兩萬五千里,這是一個令人多么震驚的數字啊!可以現象的到,當時在那種艱難的條件下,紅軍做出汗水是我們無法想象到的。

      紅軍長征的原因和經過

      1、起因:由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使紅軍損失慘重,繼而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

      2、經過: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同年11月和次年4月,紅二十五軍和紅四方面軍分別開始長征。1935年11月,紅二、六軍團也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1936年6月,第二、六軍團組成第二方面軍。

      3、結果: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合,結束了長征。

      紅軍長征的歷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于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后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御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

      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

      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占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回旋余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怎么理解長征精神

      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主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長征精神就是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長征精神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

      標簽: 長征的歷史價值 長征一共多少千里 歷史書上的長征出發地 紅軍長征的原因和經過 紅軍長征的歷史簡介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