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jīng)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wǎng)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三國五虎上將怎么排名?老三國為什么刪除了那么多?

      發(fā)稿時間:2022-09-13 14:43:56 來源: 民企網(wǎng)

      三國演義鳳雛指的是誰?

      《三國演義》鳳雛指的是龐統(tǒng),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于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tǒng)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tǒng)為關內(nèi)侯,謚曰靖侯。后來龐統(tǒng)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劉備之軍師中郎將。統(tǒng)號鳳雛,與諸葛亮齊名。赤壁之戰(zhàn),統(tǒng)避亂江東,為魯肅薦于周瑜,入曹營獻連環(huán)計,助瑜火攻大敗。瑜卒,亮往吊孝,因得見統(tǒng)。時肅亦薦統(tǒng),因統(tǒng)貌陋,慢孫權,不用。統(tǒng)遂往荊州投先主,先主亦因貌輕之,任為耒陽令。統(tǒng)到任,不理政事,先主怒遣張飛往責,飛識統(tǒng)才,遂拜統(tǒng)為副軍師中郎將,與亮共贊方略,教練軍士。后統(tǒng)隨先主取蜀,設計斬殺楊懷、高沛,得涪水關。攻雒城,因疑亮欲爭功,不從亮書勸阻,進至落鳳坡,中張任埋伏,為亂箭射死。

      三國演義司馬懿性格特點

      一、聰慧過人,善于識人,審時度勢

      裝病拒曹

      曹操當時剛打敗袁紹不久,急需人才,聽說司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來做官。司馬懿得知消息后,覺得曹操是宦官之后,不愿意屈節(jié)侍奉他。

      但他又不敢公開拒絕曹操,便假說自己患有風痹病,起居不便。曹操懷疑司馬懿是有意推諉,秘密派人在夜間查看。司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靜更深時,那人潛入司馬懿臥室,然見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

      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馬懿揮去。眼見利刀奪命,司馬懿只是睜大眼睛看著那人,身體依然堅臥不動。那人這才相信司馬懿果真得了風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稟報了曹操。

      曹操當了丞相急于網(wǎng)羅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馬懿,決定再次征聘他。他對使者說,如果司馬懿再不應召,就把他抓起來。司馬懿知道,曹操雖然愛才,但對恃才傲物、不肯親附自己的人,卻是不能容忍的。司馬懿害怕被殺,只得乖乖離家應召。

      二、處世圓滑,知人識人

      司馬懿洞察先機,決斷果敢的一面在他的軍事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尤其是與諸葛亮的數(shù)次決戰(zhàn)中更是將他在軍事上的天賦和瞬間決斷的能力都充分體現(xiàn)出來。

      而他對待不同的君主采取不同的方法,面對不同的敵人運用不同的戰(zhàn)術并且屢次取得成功都體現(xiàn)了他的圓滑和知人識人的能力。

      三、隱忍,做事果斷

      嘉平三年(251年)正月,王凌借口吳人塞涂水,請求出兵征討。司馬懿知其陰謀,不令興兵。并于四月親率中軍討伐王凌。司馬懿故技重施,先下赦書赦免王凌之罪,寫信安慰他,但不久大軍突至。

      王凌自知勢窮,便獨自乘船迎接,派屬官王或請罪,送上印綬、節(jié)鉞。司馬懿軍到武丘,王凌在水邊自縛等待,說:“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簡召回,何苦親自來呢?”司馬懿說:“因為君非折簡之客啊!”說罷,命將領率六百人馬想把王凌解送洛陽。

      途經(jīng)賈逵的寺廟,王凌大聲呼廟。五月,王凌到項城,絕望,服毒而死。司馬懿進軍壽春,參與王凌之謀的人都出來自首。司馬懿推知其事,凡牽連在內(nèi)的一律誅滅三族。

      派人挖開王凌、令狐愚的墳墓,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尸三天,然后,燒掉他們的印綬、官服埋于土中。司馬懿最終逼楚王曹彪自盡,并趁機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鄴城,命有司監(jiān)察,不準他們互相交結(jié)往來。

      當然最后他選擇了起兵叛亂,雖然在別人眼中是不仁不義的行為,但這也是構成他性格的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他的兇狠和果敢,毫不猶豫,不會浪費每一個機會。也正是因為他的性格才使得他能在一次次改朝換代中笑到最后。

      擴展資料:

      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即使毌丘儉、文欽在其死后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等贊譽。

      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到晉朝初年,司馬炎在太康年間做到了“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至司馬遹被傳像司馬懿,而能在當時“譽流于天下”。

      司馬懿的性格中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為人所稱贊的一面,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歷史中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實對于司馬懿來說這兩種評價都不為過,都是屬于司馬懿性格中的一部分。每個人的都是多元化的,何況是作為那個時代的處于政治中心的重要人物,司馬懿擁有多面性格,面對不同的事,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是不可避免的。

      三國兩次著名戰(zhàn)役

      三國演義中以弱勝強的兩次著名戰(zhàn)役是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

      1、官渡之戰(zhàn)

      曹操利用袁紹恃強驕躁、不善用人、疏于籌策的弱點,后發(fā)制人,攻守相濟,把握戰(zhàn)機,出奇制勝,成為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

      是東漢末年“三大戰(zhàn)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zhàn)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zhàn)略決戰(zhàn)。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zhàn)奠定了曹操統(tǒng)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2、赤壁之戰(zhàn)

      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lián)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zhàn)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zhàn)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guī)模江河作戰(zhàn),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黃河流域。孫劉聯(lián)軍最后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zhàn)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jié)盟抗戰(zhàn),揚水戰(zhàn)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

      擴展資料:

      官渡之戰(zhàn)的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雖然被鎮(zhèn)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

      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jù)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jù)勢力,轉(zhuǎn)入爭權奪利、互相兼并的長期戰(zhàn)爭,造成中原地區(qū)“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慘景象。

      當時的割據(jù)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nèi)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jù)勢力的連年征戰(zhàn)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過五關斬六將是三國演義中的誰?

      “過五關,斬六將”是出自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關羽勇武雙全,“斬顏良誅文丑”“溫酒斬華雄”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尤其是“過五關,斬六將”,關羽連過曹操五個關卡,斬了六員大將才擺脫曹操投奔劉備,后比喻英勇無比或下決心克服重重困難,含褒義。

      【典故出處】

      出自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關公請二嫂上船渡河。渡過黃河,便是袁紹地方。關公所歷關隘五處,斬將六員。”即過東嶺關時殺孔秀;過洛陽城時殺韓福、孟坦;過汜水關時殺卞喜;過滎陽時殺太守王植;過黃河渡口時殺秦琪,“過五關斬六將”因此得名。

      【主要人物】

      關羽(約162-220年),字長生(后改云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的名將。劉備起兵時,關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劉備、諸葛亮等入蜀國,關羽鎮(zhèn)守荊州,劉備奪取漢中后,關羽乘勢北伐魏國,曾圍襄樊、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中原震動,但是東吳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被害。關羽去世后,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崇為“武圣”,與“文圣”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老三國為什么刪除了那么多

      《老三國》刪除那么多是為了追求電視劇的品質(zhì)。一些無關緊要的鏡頭全都被刪掉了。當初94年播放的時候一集是一個多小時的電影劇集類型的。從95年廣電局成立,電視劇電影有了開始規(guī)定,一些不和諧的畫面被刪除,還規(guī)定每集是40多分鐘。于是三國演義老版就刪除了很多無關緊要的事,如戰(zhàn)公孫瓚,討伐宛城,劉備救孔融等。

      網(wǎng)絡上的老版三國演義細節(jié)被刪除了不少

      但不是網(wǎng)絡上刪的,當初根本沒有拍,兩個版的三國演義都刪掉了不少神仙靈異劇情,比如左慈,南華一類的。救壽春于栓死節(jié),孫權伐魏,魏軍奇襲諸葛瑾,公孫淵兵敗死襄平等不是很重要的情節(jié)也刪了,結(jié)尾晉國滅吳也沒有。如果沒記錯的話周魴斷發(fā)賺曹休,魏主拆取呈露盤也沒有, 如果都演的話估計一百集都擋不住,劇組承擔不起這個成本。

      三國五虎上將怎么排名

      五虎上將的由來與演變

      五虎上將,出自于《三國演義》,是指漢末三國時期,跟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五位將軍。分別為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陳壽最早作《三國志》時,將五人并列合為一傳,但還并未提出五虎上將的概念,而后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這五人被塑造成五虎將,在民間被廣為流傳。

      《三國志》中陳壽將五人合為一傳《關張馬黃趙傳》,可見在陳壽看來,他們五人的重要程度、貢獻排序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受《三國志》這部良史的影響,在早期的《三國志平話》 、《三國演義》中五虎上將的順序,都是關張馬黃趙。

      清朝年間,毛綸與毛宗崗父子的《三國志演義》建立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和《三國志傳》的基礎上,修編成現(xiàn)在的通行版《三國演義》,將趙云的位置放在了第三位,成為了現(xiàn)在的“關張趙馬黃”。

      五虎上將的官職順序

      五虎上將的順序究竟如何,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看法,我們完全可以求同存異。為了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我想梳理一下公元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時,五虎上將的官職順序。

      公元219年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zhàn)的勝利,正面擊敗了曹操,于是劉備屬下120多人,聯(lián)合寫了一份奏表給漢獻帝,這篇奏表被稱為《漢中王勸進表》,其實從這份勸進表中大臣的順序,就可以看出當時劉備集團中大家官職的順序。

      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鎮(zhèn)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將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征西將軍臣黃忠、鎮(zhèn)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yè)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奏。

      是不是很意外,勸進表中排名第一的是馬超,然后是許靖,諸葛亮排在第五位,關羽排第六位。其實這里邊是很有講究的,馬超在投靠劉備之前,是和劉備平級的一方諸侯;許靖作為蜀漢唯一一位國家級名士;龐羲、射援則是益州舊部,這幾位排在諸葛亮和關張之前,表示并不是劉備自己“炮制”的漢中王。

      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后,大封群臣,我們看一下其中五虎將的官職:

      拜羽為前將軍,假節(jié)鉞;

      拜飛為右將軍、假節(jié);

      拜超為左將軍,假節(jié);

      拜忠為后將軍,賜爵關內(nèi)侯;

      以云為翊軍將軍(公元214年);

      根據(jù)兩漢官制,前后左右四將軍屬于重號將軍,他們的順序是這樣的,即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后將軍,因此他們四人的順序應該是這樣關羽、馬超、張飛、黃忠。趙云的翊軍將軍還是當初入蜀后所封,仍然是雜號將軍,官職比前左右后四位將軍要低。

      之所以馬超的官職要高于張飛,那是因為馬超在投靠劉備之前,曾經(jīng)是和劉備平級的一方諸侯,所以在劉備稱漢中王之前,馬超一度是官職最高的。劉備在稱漢中王之前,他的官職也是左將軍,稱王之后,把自己的左將軍讓給了馬超。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由于當時關羽、黃忠已經(jīng)去世,所以五虎上將只剩下三位。其中依然是馬超官職最高,馬超“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張飛“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兩漢官制,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所以馬超的官職還是高于張飛。

      當然,盡管馬超的官職一直高于張飛,但這其實是一種籠絡手段,畢竟馬超起點太高。但就實際權力、受信任程度來說,張飛肯定是要在馬超之前。所以還是那句話,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五虎上將排序。

      標簽: 三國演義鳳雛 三國演義中誰被稱為鳳雛 三國兩次著名戰(zhàn)役 過五關斬六將是三國演義中的 三國演義司馬懿性格特點

      責任編輯:mb01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lián)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