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關于元宵節的古詩詞有哪些?這些特別經典 趕緊收藏

      發稿時間:2022-05-13 14:07:45 來源: 教體產業網綜合

      十首關于元宵節的古詩詞

      今天是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一年(農歷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上元節。

      據《梁元帝旨要》:“上元為天官賜福之辰。”據傳:每年的這一天,都有一個老爺爺頭戴如意翅丞相帽,身穿大紅繡龍袍,腰扎玉帶,懷里抱著把如意,又或是上書有“天官賜福”四個大字的橫幅,從天上下到人間,誰要是能遇見他,就能升官發財。這位老爺爺就是天官。

      上元節,也稱元夕、小正月。這一天被作為節日,大約始于西漢,節俗大約有:置備牲禮祭祀天官(有說這位天官就是上古大帝唐堯,相傳他后來飛仙,成為了天上的紫徽星君,主官祿,與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是以人們也多以“天官”來稱戶部尚書)、吃元宵(南人叫湯圓,吃元宵意謂團團圓圓,是故也叫元宵節),鬧花燈、猜燈謎、舞龍燈(是故也叫燈節。上元夜燃燈,當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朝廷有規定,仕官百姓都要在這一天燃燈供佛,是以上元夜張燈遂為法定之事)、踩高蹺、劃旱船、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上元夜,婦女大多都是結伴而游,在游的過程中,要見橋必過,因古人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舞獅子、逐鼠(多流行于養蠶人家,據說是因老鼠常會在夜里出來,把蠶寶寶吃掉,而正月十五這天若用米粥喂了老鼠,它這一年就不會吃蠶了)、迎紫姑(紫姑者,廁神也)和送燈(娘家要給新嫁的女兒送花燈,因為“燈”與“丁”諧音,送燈就是送丁,祝福早生貴子也)等。

      另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6月,元宵節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過完春節,木匠就在想元宵節這天,也就是今天,給大家說點什么?后來想還是給大家推薦幾首與元宵節有關的古詩詞吧。因為春節前,木匠曾給大家推薦了九首關于春節的古詩詞,發現大家還挺愛看,那咱們還是照方抓藥,希望今天木匠推薦給您的這10首古詩詞,能為您的節增添一些快樂——

      第一首是歐陽修寫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這首詞應該是最膾炙人口的一首元宵詞了。它的上闋,寫的是詞人在“去年元夜時”的所見所聞,熱鬧的花市燈火通明,游人往來如織,這不但是觀燈賞月的良辰,也是青年男女戀愛的好時機。“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二句,更是寫得言有盡而意無窮,甜蜜得不要不要的。它的下闋寫的是詞人在“今年元夜時”的觸景生情。月與燈依舊,但已“不見去年人”,于是“淚濕春衫袖”。一個“濕”字,更是將物是人非,舊情難續,詞人心中的悲傷,表達得淋漓盡致。

      讀它,是不是覺得與唐人崔護的名篇《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首是辛棄疾寫的《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此詞的知名度,與歐陽老的《生查子•元夕》幾乎差不太多,“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句,更是千古名句。近代大學者王國維曾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各位同學,你現在在哪一境?

      而對于詞中提到的那個站在“燈火闌珊處”的人,向有兩種解釋:一說是詞人要找一位佳人(她既可能是詞人約來見面的心上人,也可能是詞人剛在人海中遇見,卻又轉眼不見了的一位美女),一說就是詞人自己。

      兩相比較,木匠還是更偏重后一種說法。因為詞人在創作這首詞的時候,正處在他人生的低谷期。當時,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滿朝文武全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而對于中原遺民“淚盡胡塵里”的哭聲,根本就是充耳不聞、視而不見。跟詞人同時代的有個名叫林升詩人,亦曾對南宋小朝廷的這種頹靡之風,給予了這樣辛辣的諷刺: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詞人得不到朝廷重用,空有一腔報國之志,無從施展,就像是一個被排擠在那熱鬧的氣氛之外的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醉生夢死,而毫無辦法,其心中的惆悵與憤悶,應該是不難想見的,但他又不想去和那些人同流合污,沆瀣一氣,所以就只能是站一旁(“燈火闌珊處”),孤芳自賞……

      第三首是李清照寫的《永遇樂•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此詞是李清照晚年流寓臨安(今杭州)時,寫的一首詞。

      李清照的前半生,生活不是一般的幸福、美好,且她作為當時一個很紅很紅的女詞人(其“千古第一才女”的名號,不是白得的),可以說是集萬千榮寵于一身。奈何,人到中年,國破家亡,不得不舉家南逃。沒過多久,她的丈夫(著名金石學家和文物鑒賞家趙明誠)也死了。丈夫死后,她就被一個渣男給盯上了,蓋因她隨身攜帶著不少價值連城的古物(這其實只是她跟丈夫原來收藏的十分之一不到,其他十分之九,已都在逃難的過程中,丟的丟、毀的毀)。于是,那渣男就用盡各種手段,把她給騙到了手。當她發現他的本來面目時,不僅財產已被騙光,還受到了家暴。再后來她是寧可坐牢,也要與那渣男離婚(當時,女方是不能提離婚的,除非男方犯了法,但即便是這樣,女方也得坐一年的大牢)。還好,她抓到了那渣男的犯罪的證據,也幸得一些親友的相助,這才把婚離了,并只坐了9天大牢,就被放了出來。但經此一劫,本來就在落難之中的李清照,生活也變得更加艱難了。最后,她也是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葉落難以歸根的極度痛苦中,悄然辭世的(這么有名的一個女詞人,具體是死在了哪年?又究竟是死在了什么地方,史書中都沒有記載,這也說明其晚年的境遇,是何等的凄涼)。

      她若是個平常的女人,遇到國破家亡這種事,幸福的日子不再有,也就罷了。但她是誰呀?她可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啊!受此奇恥大辱,還讓自己的名聲盡毀,要我說,真是還不如死了的好。

      可能這首詞對大家來說,不如前兩首熟悉,為讓大家能更方便地理解這首詞,下面,木匠就試著把它翻譯成白話文:

      落日像被熔化的金子,滿天的云彩將像白玉一樣的月亮,合抱在中間,我這是在哪兒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現在漂泊異鄉,早已無家可歸了)?春風吹綠了楊柳,有人在吹著《梅花落》(《梅花落》最早是南朝詩人鮑照寫的一首樂府詩,詞曰:“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風塵,徒有霜華無霜質。”據說其曲極為哀怨。大過節的,誰會吹這種曲子?大概也是個和詞人一樣,家在中原,流落到江南的難民吧)。春天是來了嗎?今天是元宵佳節,天氣融和,大家也都很歡樂,但又怎知一會兒不會出現風雨?剛還有詩友來請我去參加一個元宵詩會,可我由于心中愁苦,而婉謝了他們的好意。

      中原未被金人占領前,汴京(北宋的國都)可比現在的臨安(南宋的國都)繁榮多了,當時,我還沒有出嫁,有很多閑暇的時光。正月十五是我最愛過的一個節日(不僅是因為過元宵節有很多的娛樂項目,更因為一年中,大戶人家的小姐,只有這一天,才被允許在外面玩到半夜再回家)。每年的這天,我都會戴上一頂上面插著翠鳥羽毛的帽子,帽子上還有用金線裝飾的雪柳(一種用白娟制成的頭飾),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和小伙伴們一起去觀燈……可如今的我已經變成了一個容顏憔悴,頭發亂了,也無心去梳理,更怕晚上出門的老婦。可今天畢竟是元宵節啊,不如我就在這簾兒的后面,偷聽一會兒別人的歡笑就好了。

      真是惜哉!痛哉!

      給大家講完李清照這首詞,木匠突然心情有些沉重,以下幾首,就不給大家細講了,相信大家多讀幾遍,也能感悟到它們的妙處。讀詩之樂,不就在此?

      第四首《蝶戀花•密州上元》作者:北宋•蘇軾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第五首《思越人•紫府東風放夜時》作者:北宋•賀鑄

      紫府東風放夜時。步蓮秾李伴人歸。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

      香苒苒,夢依依。天涯寒盡減春衣。鳳凰城闕知何處,寥落星河一雁飛。

      第六首《正月十五夜》 作者: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第七首《十五夜觀燈》 作者: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第八首 《正月十五夜燈》 作者: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第九首《鬧元宵》作者:明•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第十首 《觀燈樂行》作者: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元宵節是怎么來的?

      元宵節,是中國民族的重要節日之一,正所謂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是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另一個高潮。據說,中國人過元宵節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每年都過元宵節,但是有關元宵的由來和傳說卻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那么,親們想知道有關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嗎?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元宵節是怎么來的?

      元宵節的由來:元宵節源于何時?

      元宵節,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春節的起源和傳說解析春節的起源和傳說)

      而元宵節的主要習俗是吃元宵,關于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于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關于元宵節的由來有兩個說法。

      其一,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其二,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據了解,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那么,關于元宵節的傳說又是如何的呢?

      元宵節的傳說有兩種,而且,這兩種傳說又是截然不同的,有的說元宵節的傳說是玉皇大帝想要一統人間界,有的說與皇帝的想要誅殺人類,到底元宵的傳說為何?為何會有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傳說?以下見分曉。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元宵節是怎么來的

      元宵節的傳說一: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了一統天下,特派灶神菩薩長駐人間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歷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藥,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準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歷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里丟下了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藥性大發。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著綠到處玩耍。有的畫著花臉,敲鑼打鼓四處游街;有的邀邀約約帶著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干,這樣下去,如何得了。”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群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藥王菩薩設法。”玉帝準奏,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圓,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周而復始地延續下去,就形成了過年的習慣。

      元宵節的傳說二: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綜合:北廣人物、環球網)

      標簽: 關于元宵節的古詩詞有哪些 關于元宵節的來歷 正月十五夜 關于元宵節的來歷和風俗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