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全球消息!從霹靂、金光淺談影視文藝作品中的佛教文化創作問題

      發稿時間:2022-10-08 20:30:42 來源: 嗶哩嗶哩

      在布袋戲中,佛教組織及其文化歷來都是占據重要地位的,今天我們來淺談一下不才眼中的佛教文化再創作問題


      (資料圖片)

      霹靂的佛門一直以來有著兩極分化的評價,喜歡的人不吝夸贊,不喜的人則常以偽佛稱之。就我個人的觀影經歷來看,霹靂的佛門絕對是現代對佛教文化最好的再創作。

      而金光的佛門,以我個人來說只有四字評價——極其失望。原本以為創造出佛劍分說的三弦和寫出雷峰佛鄉的伯風可以水火相濟打出蒸發傷害,結果就真的蒸發了。

      之所以有這種情況,不才以為是金光佛門犯了一個一直以來對佛教再創作常犯的錯誤,這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霹靂的佛門劇情。

      接下來我們詳細分析一下。

      霹靂的佛門之所以為人樂道,愚以為正是因為霹靂佛門處于【佛法不是萬能的,不是最終最好的答案】這一大環境中。

      如一頁書被稱作邪心魔佛,是因其行事激烈。他也想像一般修行人一樣吃齋念佛求個清凈,奈何紅塵滾滾世道不平,這才開始降妖除魔。佛劍分說被稱作圣行者,所居之處為不解巖,所化之身乃怒修羅,從他得悟殺生道的那時起,佛劍分說就已經遠離佛路了。

      霹靂佛門雖然也是修行人,卻從不會遠避紅塵,甚至許多人都積極入世,希望為世人開辟出一片清朗世界,他們大多數行為實際上是與傳統的佛教思維相悖的,但并不妨礙他們依然是人們心目中的高僧大師

      而金光佛門則恰恰相反,如上所說,金光的佛門創作犯了一個眾多作品都會犯的毛病——太接近現實佛教,以至于真的成為了在描寫宗教信仰。正是因為處于這樣的大環境中,所以不可能出好的作品。可能大家會疑惑,接近現實怎么就不好了?

      舉個現實的例子,之前有次不才在群里和朋友們討論一些佛偈的含義和創作背景,忽然就有個大哥跳出來大喊了幾句:“楞嚴經里的世界誕生是真實的,讀了楞嚴經不看人間糟粕書,你們都是在搞文字般若,不是實相般若。”當時場面之尷尬已經不能用三室一廳來形容了。

      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一旦出現就很容易讓從思想文化轉到宗教信仰,那么對此的再創作也會變味。比如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末尾,喬峰和少林高僧玄渡就世界戰爭不斷,眾生皆苦一事展開討論,最后兩人的話點卻落在了佛法救世上。

      玄渡嘆了口氣,說道:“只有普天下的帝王將軍們都信奉佛法,以慈悲為懷,那時才不會再有征戰殺伐的慘事。”

      蕭峰道:“可不知何年何月,才有這等太平世界。”

      (梁武帝聽了直呼內行。)

      對于宗教信仰者,宗教理論就是他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他們只會從宗教信仰的角度看待、思考問題,試圖以此解決一切問題。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自古以來就將佛道之學看做是消極的、避世的,因為人們一旦陷入他們的思維邏輯,必然會脫離實際。

      當他們這些方法受挫時,他們并不會反思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根本性錯誤,而是會將符合自身利益的世界觀方法論包裝的更加精致,更加有誘惑力

      如禪宗惠能提出的所謂的頓悟、人人都有佛性距今也不過一千三百多年。張道陵被道教包裝成五斗米教創始人,自神其教也不過是明朝事情。

      金光的佛門劇情恰恰是犯了這個毛病,一步禪空事件是這個問題的最好體現。中原眾人追殺魔兵時,以一人一掌的代價換了一眾魔兵,并勸解中原眾人放下屠刀。

      實際上,這段劇情無論從佛理還是現實都是說不通的,只是一個很純粹的宗教行為

      佛學的核心思想是因果、因緣,所謂因果業報、因緣和合,是無法看清的,此時所做或是前世之果,或是后世福田。如小活佛所說,一團亂麻糾纏不清。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評價誰對誰錯,故而僧侶總是斷去煩惱絲,隱遁紅塵,去追求虛幻不實,反被其認作真實的極樂涅槃。所以在佛教中,非大德大能之僧侶是不可勸人入教的,因為你壓根不知道對面的人有著怎樣的因果。

      世上從沒有沒由來的愛,也不會有沒由來的恨。一步禪空有慈悲心,但卻太執迷于慈悲,這執迷讓他拋棄了前因后果,只能讓他看到現在的被害者。該是世上最恐怖的慈悲。

      在解析佛牒斷裂后,佛劍所行之路的內涵時,我曾對其中第一個故事長考一月卻不得要領,便去請教了師傅。師傅問了我一個問題,按照因果業報的說法,虎為什么是虎?

      既然如此,虎被高僧勸說,不殺不食而死,難道不是因果業報?

      我豁然開朗,但這又衍生出另一個問題。我問到,那如果一名獵戶要靠捕獵生存,甚至養活一家,那么還要勸他放下屠刀嗎?

      師傅的第一個答案是出家人管什么世俗事。

      這種答案我自然是不會滿意的,又追問,師傅的第二個答案是,勸人放下屠刀,往往是看到了殺的部分果,卻未看到不殺的部分果。

      言畢,我猶如茅塞頓開。是啊,因果因果,既然殺會造成果,不殺自然也會造成果。殺,或許是前世相欠,或許是后世惡果。不殺,或許是今生餓死,或許是后世福田。依然是糾纏不清的,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今生不殺,今生便不好過了。

      所以對于這樣的問題,佛劍的選擇便是一劍下去,從頭來過。即立于當下,殺生斬業。即使如梵天、佛首等人佛牒劍下也是平等。

      就如四大士,地藏王發大宏愿,所以有世尊稱號,末法時代由其護持佛法。觀世音救苦救難,大慈大悲,民間信仰最盛。文殊尊為七佛之師,連釋迦摩尼無法渡化的提婆達多都被其渡成了天王如來。他們不是不能成佛,而是放不下蕓蕓眾生,心中總有一絲塵,故倒駕慈航。

      一頁書在面對鷲靈寺三小僧所出佛偈,混跡紅塵許久的他看不透解不開,但在鷲靈寺靜心猜悟變很快就得到了答案。三小僧便言一頁書先前是犯了貪嗔癡我慢五大心戒,一頁書聞言說自己也知道佛門修行要點,但奈何身染紅塵有心無力。

      差距便在這一刻體現出來了。殺人、入紅塵的是救世慈悲,救人、一心修行的反倒成了分別慈悲,何其微妙。也正是這點微妙的變化造就了霹靂佛門的成功,同時導致了金光佛門的失敗。

      標簽: 佛教文化 世界戰爭 佛劍分說 一步禪空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