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天天微速訊:卓筒井是中國古代手工制鹽的活化石

      發稿時間:2022-11-29 15:58:36 來源: 華西都市報

      李水城教授作主題演講


      (相關資料圖)

      11月25日,成渝文旅發展交流活動暨“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頒獎典禮在遂寧大英舉行,四川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李水城作了精彩的主題演講。

      李水城教授是中國鹽業考古首屈一指的專家,從事鹽業考古工作二十余年。他介紹,秦蜀郡守李冰到了四川以后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成都平原開鑿鹽井。四川盆地能成為天府之國,除了它優厚的農業資源和地理資源,鹽業也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鑿出小口徑鹽井沖擊鉆技術是中國第五大發明

      成渝地區是中國鹽業開采歷史最早的地區,在三峽地區有至今4500年到3750年間的制鹽產業,也有進入商周之后的重要遺址,比如重慶忠縣的中壩遺址。如今人們看到的鹽井基本上都是大口井,從漢代到唐代,鹽業開采都是口部比較大的鹽井,主要原因是當時技術的制約,人們只能開采一些淺層的地下鹵水。“到了宋代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人們在大英地區鑿出了小口徑的卓筒井。這種小口井的開鑿與沖擊鉆技術的發明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如果沒有這種沖擊鉆,很難打出小口徑深井來。只有打到小口徑深井,才能開采到地下深處的一些品質優厚的鹵水。正是因為有了沖擊鉆這種技術,大英地區的古代鹽業在中國鹽業發展史上就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這個在我們的史書中,在我們鹽業歷史的研究中,以及鹽業考古的發現中都有充分的體現。”李水城說。

      “我這里特別強調一點,宋代的沖擊鉆技術是今天地球上所有的沖擊鉆技術的‘鼻祖’,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也都承認這一點,沖擊鉆技術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而且在今天所有的鉆井事業中還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卓筒井使用的這種沖鉆技術,比西方早了800年左右,可以稱之為開采石油鑿井技術之父。它開鑿出來的鹽井今天還在大英地區普遍存在,是中國古代手工制鹽的活化石。”李水城說。

      鹽自古就用于醫療大英可大力發展鹽業康養

      鹽從遠古時期就被人類用于醫療,很多民族也有用鹽預防疾病、辟邪和驅惡的傳統。

      李水城教授介紹:“中美洲瑪雅人一直把鹽作為藥品,還將鹽和其他植物混在一起,作為一種節育的手段。在中國古代,鹽很早便用于醫療,《唐本草》記載有用鹽治療頭痛和眼疾的案例,唐代的藥房中有藥鹽,明代李時珍曾說鹽為百病之主,百病無不用之。鹽的傳統醫療工藝主要體現在治療呼吸系統的疾病,包括感冒、咳嗽等。此外它對于治療消化系統、泌尿系統以及耳鼻喉科的疾病等都有療效。在中國海南的儋州地區,當地的鹽民家家戶戶儲藏有老鹽,用以治病,他們認為老鹽性涼、味不苦、可降熱下火,起到消炎解毒、消腫化淤、去風濕、治腹瀉等功用。”

      除了鹽在醫學上的作用之外,李水城教授還專門提到了鹽在康養方面的作用。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古老鹽礦內都開設有醫療保健設施,醫療專家認為鹽礦中有大量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如果在鹽礦的礦井中待一段時間,這些礦物會被人體自然吸收,能達到一種減緩呼吸系統疾病的功能,還可以降低血壓、調節消化功能,所以鹽療在世界各地被越來越多人重視。

      李水城教授還展示了德國一家鹽業博物館的陳設,其中有一個用灌木搭建的高大墻體,用于過濾鹽鹵水:“這種設施的功能不是為了制鹽,而是為了改善療養院內的空氣環境,來營造一種咸、濕的空氣環境,有利于病人的身體健康。這樣一種空氣環境,對呼吸道系統疾病有非常好的療效。這種設施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出現在了中國的西南地區,只是用了竹枝搭建,但是它能提高鹵水的濃度,有利于制鹽,降低成本。隨著傳統制鹽業的萎縮,后來這類設施消失了。近些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為發展觀光產業,大英地區也重新復原了這樣的設施,供游客欣賞。”李水城教授建議,大英在下一步的旅游發展過程中,可以利用這樣的設施大力發展康養事業,使大英的鹽產業和旅游產業更加緊密地結合。(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