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是中國人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是賞春踏青、其樂融融的美好時光。中國人如何將這兩種情緒巧妙融匯在一個節日里?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清明又如何走向海外,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懷念先人的節日并行不悖,成為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文化特征之一?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專訪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員、長聘副教授王娟,聽她講述不一樣的清明,同樣的追思。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人們一提起清明,首先想到的就是杜牧的那首詩《清明》,清明給人的印象就是悲傷嗎?
王娟:清明掃墓是對先人的懷念,給人留下悲傷的印象,主要是由于許多古詩詞的千古流傳。唐代詩人白居易也寫過《寒食野望吟》,“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讀來同樣頗悲切。還有黃庭堅等很多文人也寫過關于清明的詩,不少詩都有緬懷、思念的意境。
其實,清明節除了掃墓祭祀,郊外踏青和游戲才是主體,因此清明節又有踏青節之稱。女性也能參與,還帶有求子、辟邪等寓意。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游,而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中新社記者:除了掃墓,清明節還有哪些活動?
王娟:除了踏青郊游,清明節還有放風箏、蹴鞠、蕩秋千、歌舞、聚餐、畫卵等活動。放風箏大家都很熟悉,古時有風箏飛上天后,剪斷風箏線一說,取除病消災、帶來好運的兆頭。
蕩秋千也由來已久。早在魏晉時期就有了“清明”“寒食”期間“為秋千戲”的記載。唐末五代《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述:“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秋千……”
“畫卵”則是在雞蛋上繪漂亮的圖畫。據說吃畫卵,在隋唐時盛行全國。如今許多地方還有“送紅蛋”的習俗,就是主人家生了小孩后,會準備很多雞蛋,煮熟后染紅送給別人,用來表示慶賀。
宋代《夢粱錄》記載:清明之時,臨安民眾除了祭祖敬宗之外,“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也印證了清明節有狂歡的性質。
中新社記者:老話“雙春閏二不上墳,上墳禍事要臨門”,這種說法的依據是什么?今年有閏二月,清明不能上墳嗎?
王娟:古代并沒有“閏二不上墳”的說法,可能在山東等個別地方有這種習俗,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不少罕見的地方習俗被放大,這種說法才為很多人關注。由于陰陽歷每隔三年左右要調整步伐,保證時間一致,就要有閏月。一般陰歷習慣于把閏月放在上半年,是因為古人認為春夏比秋冬好過。這種說法起源可能是人們不想把隆重的祭祀弄兩遍,倒沒有禍事之說。
中新社記者:清明如何從節氣到節日的?從寒食節到清明節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
王娟: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歷史。其實最早清明只是作為二十四節氣出現,取清爽明秀、春意盎然之意。由于二十四節氣按照陰歷計算,每年的時間不固定,清明和作為節日的寒食節、上巳節挨得很近,后來就逐漸把祭祀的寓意賦予清明。
寒食節最早的意義是“禁火”,古人希望春天下雨,讓農作物能茁壯生長。火克雨,所以古人希望通過“禁火”表達對雨水的祈盼。而寒食節時間較長,一直禁火對身體不好的人又不太合適,所以后來逐漸取消。
民間有介子推與寒食節的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為逼曾割股啖君后隱居山林的賢臣介子推出山,下令舉火燒山,介子推母子被燒死山中,悔恨不已的晉文公下令全國禁煙火、吃寒食,由此得名。其實這個典故是后人加上去的,傳達的是忠誠事君、做好事不圖回報等美德。
上巳節則與祭祀直接相關,取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就是“上巳”,后來固定在三月三這一天。上巳節與后來的清明節更相近,當時更多是在水邊修禊,有祛病之意。
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清明節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重要傳統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時間節點。
中新社記者:清明跨越2500多年,流傳至今對于中國人有哪些特殊的意義?這賦予了中華民族哪些性格特征?
王娟:清明的意義在于它是生命的延續,是對祖先孝的體現,同時希望祖先保佑家族延續、后代綿延不斷,這在中華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今天看到的族譜、姓氏都是家族傳承的體現,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和宗法觀念。
同時,春天又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機和活力,也體現了人與自然融為一體。人們通常都認為中國人是含蓄內斂的,許多節日也禁忌頗多,但清明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活潑奔放的一面。
中新社記者:清明在東亞和東南亞一帶也有很大影響,如日本盂蘭盆節、韓國的寒食節、柬埔寨亡人節等。在祭祀祖先這件事上,中國和這些國家有哪些異同點?
王娟:盂蘭盆節起源于印度,后來從中國傳到日本,帶有佛教色彩,最早在農歷七月十五,也就是我們的中元節。后來日本采用新歷后,盂蘭盆節一般在陽歷8月15日度過。日本保留了盂蘭盆節的宗教色彩和儀式感,加入了世俗化的祭祀。
韓國的寒食節來自中國,韓國人把寒食節與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并稱為韓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在寒食節這一天拜祭祖先、追思先人。寒食節傳到韓國后,成為韓國文化的一部分。
柬埔寨亡人節是柬埔寨最隆重的節日之一。亡人節跟清明節類似,主要是追思亡靈祭拜先人,但時間上有所不同,亡人節在每年的佛歷10月1日至15日舉行。
無一例外,東南亞國家對先人的尊重都體現在節日中,并且這些節日受到重視,傳承至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中新社記者:東亞文化圈祭祖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祭祖有什么不同?比如德國有萬靈節,墨西哥有亡靈節,剛果有掃墓節,祭祖為什么在全人類各個族群中都這么重要?
王娟:西方很多國家的祭祖一般在秋冬,從10月底到11月初。萬物凋零的季節懷念親人,人們要在家里擺上水果、鮮花和食物,穿上骷髏樣的衣服,召喚祖先的靈魂回家。中國人除了春節祭祖,一般不會把祭祀活動放在家里。中國的清明節在春天,我們到郊外去掃墓,擺上鮮花和食物。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祭祀使用的菊花是由中國傳過去的,菊花的祖籍是中國。在中國,被視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的菊花盛開在秋季,在歷史上被中國人當作君子和隱士的象征,象征著一種氣節和長壽。但是,菊花傳到西方之后,因為是秋季綻放,所以西方人將菊花看作是死亡之花,用來祭奠死者。晚清時期,跟隨西方的花語回到中國,菊花成為祭奠死者的花。如今,菊花在中國也代表追思和悼念。
雖在儀式上有所不同,但對先人的追思是一樣的,反映了東西方對生命的尊重。世界各地的人們都保持著對先人的溝通和致意,這是人類繁衍至今的重要原因。
受訪者簡介:
王娟,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伯克利加州大學民俗學碩士,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員、長聘副教授。長期從事民間文學、民俗學的教學研究工作,有《晚清民間視野中的西方形象》《民俗學概論》《中國民間文學史·歌謠卷》《民俗理論教程》等十余部著作,《上巳節與三月三》《“清明”中的生命意識》等數十篇論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古代歌謠整理與研究》及其他多個省部級課題,所講授課程《民俗學》獲評教育部國家級線上一流本科課程。
標簽:
- “雙春閏二不上墳”的老話可信嗎?北大中文系研究員王娟答疑-環球通訊
- 一杯奶茶包裝費竟要4元?媒體:外賣打包費不能成“包裝刺客” 每日頭條
- 梨花風起正清明!清明全國春風地圖出爐,看哪里風最盛
- 芬蘭加入北約!俄羅斯表示北歐地區局勢發生根本變化 熱點評
- 清明習俗有哪些,一張長圖帶您盡覽 世界熱聞
- 每日熱門:俄方稱不應對“北溪”恢復供氣過于樂觀
- 今日聚焦!16歲就被曝出涉賭,沒有舉報就不查?張繼科事件還需追問!
- 加工框架合同范本(合集28篇)
- 當前播報:逾80萬保險代理人流失背后:六大上市險企壽險改革成色幾何?
- 特朗普案下一場他本人出席的聽證會定于12月4日舉行|世界即時看
- 智利北部沿岸近海發生5.8級地震|即時
- 氣清景明,今日清明!慎終追遠,萬物皆顯
- 機票燃油附加費年內第二次下調:4月5日起單程最低30元 當前滾動
- 兩個禮物盒里有沒有禮物
- 排球退役運動員進校任教繼續發光|消息
- 世界視訊!還靠本土球員 久違了! 首鋼隊絕殺
- 環球快訊:生態葬公祭:他們融入滿園春色
- 6名成都農村娃,收到歐洲足球俱樂部邀請
- 關于我對于孤獨搖滾的看法以及網絡上一些人的看法_當前熱聞
- 睡覺總流口水?別誤以為是太累了,可能是腦梗的征兆,要警惕 世界觀天下
- 芬蘭正式加入北約!俄羅斯回應:將采取措施消除威脅
- 轉會窗口即將關閉 中超轉會市場熱鬧起來
- 當前熱文:華中科技大學學生宿舍遭雷劈?官微辟謠:與打雷無直接關聯
- 英雄之光|“祥榕,我們想你了!”
- cqf報名條件是什么?本科生能讀cqf嗎?-全球今亮點
- 環球快訊:伊朗時隔7年多重新向阿聯酋派大使
- 清明吃青團!北京多家老字號上新,今年還能品嘗幾種新口味|全球熱點
- 【快播報】菲律賓東部海域強震引發海嘯預警
- 今熱點:嚴查不明碼標價,清明期間通州對殯葬用品不間斷執法檢查
- 天天熱消息:真金白銀回報股民,北交所上市公司近九成現金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