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世界新資訊:《易代》:一本日記,還原明清之際孤臣碧血遺民淚

      發稿時間:2023-01-13 22:16:57 來源: 北京日報

      北京日報 | 作者 方堃

      《易代》通過嘉定侯氏日記,

      還原明清易代士人的生命


      (資料圖)

      與精神世界——

      孤臣碧血遺民淚

      《易代:侯岐曾和他的親友們》周絢隆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明清易代,被當時很多讀書人視作天崩地坼的歷史大變局。文人士大夫要面對生與死、順與逆、仕與隱等一系列抉擇,如何選擇自身角色不僅關乎個人價值的實現、生前身后的聲名,更會牽涉到整個家族的榮辱浮沉。

      嘉定侯氏是當地的世家大族,侯岐曾的兄長侯峒曾因為反對剃發令,領導嘉定士民起事,失敗后投水自盡。侯岐曾則擔負起維系家族的責任,然而不到兩年,就因為收留“名士通海案”的陳子龍受牽連被殺,持續近一年半的日記也于被捕前一天戛然而止。閱讀《侯岐曾日記》,讓作者周絢隆感受到了一個“滿負著民族情結和家庭責任的鮮活生命”,然而“日記中那些泣血的文字和強烈的感情,在宏大歷史的敘事中,并未能留下任何痕跡。”有感于此,他通過日記、私人書信、地方史志和詩文作品等史料,考察了侯岐曾的師友、姻親、內眷、塾師、子孫一眾人等在鼎革之際的價值選擇和人生際遇,并借助文字資料努力進入他們痛苦糾結的內心世界,讓讀者得以 透過個體的生命經歷,重新體味認知明清易代這一宏大的歷史進程。

      面對“亡天下”的家國奇變,士人的生死選擇受到極大關注。《易代:侯岐曾和他的親友們》(下簡稱《易代》)在談生死時,更關注人物取舍之間的心路歷程。正所謂“誰不誓捐軀,殺身良不易”。作者以此為題討論文人的生死選擇,頗為契合。陳子龍寫信聯絡據守舟山的南明軍隊,失敗被捕后乘隙跳水而死,加之他說過的“我久辦一死矣”,一個視死如歸的抗清義士形象便在史傳中留存了下來。但出現在《侯岐曾日記》里的是逃亡中擔心焦慮、張皇失措的陳子龍。關注這些,不是苛責陳子龍最后時刻的表現,面對死亡時的彷徨讓他更接近普通人,也更凸顯其最終舍生取義的勇氣。明祚傾覆之際,侯峒曾和黃淳耀都打算潛身埋名,受剃發令所激才起事反清。嘉定城破后,兩人都以身殉難。起初沒有想死的人最終卻死得如此壯烈,而很多決心赴死的人最終卻沒有死成,死了的人各有各的堅守,沒死的人也各有各的難處, 作者以理解之同情講述了彼時士大夫身不由己的共同困境。拋開“慷慨成仁”與“貪生怕死”這樣簡單的標簽,去細細體味離亂之際生死選擇的艱難,讓讀者對人性的復雜更多一層體會。

      身處亂世,死固然不易,生同樣艱難?!肮鲁急萄z民淚”一章,作者通過侯岐曾日記的記述,再現了一個大難之后勉力支撐,忍辱茍活的遺民形象。一方面他閉門謝客,謹言慎行,另一方面又難與至交舊友斷絕聯系,這些人大多在秘密從事反清活動。侯岐曾在官府籍沒家產和追繳租稅的重壓下,疲于應對各級官吏的敲詐盤剝,內心在時好時壞的消息中反復徘徊于希望與失望之間,傳聞中身邊抵抗人士的失陷和隨時可能到來的大兵搜捕更是讓他有步步驚心之感。所以當因收留陳子龍被牽連時,侯岐曾沒有逃跑,而是端坐以待。讀到此處,想必讀者也會與他一樣有一種解脫的釋然,可以說作者對于侯岐曾精神世界的挖掘是非常成功的。

      作為遺民在新政權下生存之難還體現在侯家塾師陸元輔身上。陸元輔是侯岐曾的學生,在老師遭難,侯家分崩離析之際挺身而出,護送侯氏子嗣逃難并繼續教他讀書。受老師影響,陸元輔對新政權缺乏認同,自然不肯出仕,然而他沒有侯家殷實的家底,只得靠教館授徒為生。救孤義舉為他贏得了普遍的贊譽,許多名門望族延聘其任子弟師,這其中還包括京師的一些高門巨宦,然而長期棲身豪門也成為他身上“可議”之處,陸元輔不得不作文辯白自己并非假隱,可見當時士論之偏狹以及遺民生路之窄。

      讀書人固守忠孝節義而不肯投身新政權,往往會為整個家族帶來厄運?!兑状坊ㄙM相當的筆墨考述了侯門女眷的命運,可惜留存下來的文字資料有限,很難從歷史黑洞中打撈出更多細節。侯家子孫的命運同樣讓人慨嘆,子輩逃難,孫輩不仕新朝,到曾孫輩迫于生計開始參加科舉,卻因教育質量無法保障和自身才華所限,無甚成績,家道逐漸衰落,新崛起的地方勢力更是借機對其進行掠奪和排擠,侯家最終徹底退出了地方精英群體。從侯氏一門幾代人的變遷可看出改朝換代對原有社會階層的沖擊。

      《易代》一書,既有用歷史碎片拼湊出的真實可感的個體生命史,又有面對生死時艱難抉擇的士人群像,還考察了侯家作為遺民家族在堅守中的衰落。此外,書中還配有大量插圖,多是所涉及人物的手跡,最多的便是侯岐曾日記的書影。 “見字如面”,這些手跡讓讀者更加親近數百年前那些彷徨無措、進退皆難的文人士大夫。作者對以侯岐曾為代表的嘉定士人群體生命細節和精神世界的還原,豐富了我們對于明清易代歷史進程的認識和想象。

      (作者為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標簽: 北京日報 挺身而出 個人價值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