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按摩醫院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別忘了,心理“按摩”同樣重要 天天報道

      發稿時間:2023-01-06 10:14:45 來源: 北京日報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魏婧

      臨近年節,工作生活節奏加快,“按摩”日漸成為年輕人熱衷的養生項目。古樸的北京按摩醫院,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面孔。他們在這間“頸腰椎病患者的充電站”“加班打工一族的續命所”里舒緩了疲憊,撫慰了心靈。而醫生們期待,面對身體狀況短暫“反省”之余,人們能將健康的生活方式持續下去。


      (資料圖片)

      按摩時,患者“疼并享受著”

      體驗

      疼的同時挺享受

      身高一米八二的程寧(化名)趴在治療床上,腰部覆著一塊白色方巾。按摩醫生時而用手、時而用肘,揉捏按壓間,這位壯碩小伙不禁握緊了拳頭,努力控制著不讓自己叫出聲來。

      “腰椎間盤突出,在急性期,有壓痛點。”醫生邊按邊探頭詢問,“還行吧?”

      “可以可以可以”,程寧忙不迭點頭。這是他第二次來按摩治療,“上次按完,回去就輕松多了。醫生酸脹位置找得特別準,疼的同時也挺享受的。”

      環顧四周,幾間治療室內“躺無虛席”。醫生們專注忙碌于各自患者的腿、腰、背、頸,有的站在雙杠式踩床上,控制好力度施以踩蹺術。被治療者多和程寧一樣,或齜牙咧嘴,或將頭深深低埋。一番忍耐過后,起身時不由顯露出輕松的神情。

      這種既能有效作用患處,又不致讓患者“嗷嗷大叫”的力度把控很是微妙。一位正揉搓患者脖頸的醫生告訴記者,自己可以透過墊巾感受到患者關節、肌肉緊張僵硬程度的變化。“你看,如果我再加力,她就忍不住要動一動了,我們會時刻觀察。”

      作為中國現代盲人醫療按摩事業發源地,北京按摩醫院創建于1958年,是北京地區唯一的按摩專科醫院。午后,陽光將候診大廳映照得溫暖明亮,兩棵標志性大樹從半透明屋頂穿出,襯得這座傳統四合院更為敦厚和緩。不斷有患者按預約時間前來取號,記者注意到,正在治療包括等待的患者,中青年群體不在少數。

      現象

      患者中出現孩子

      對年輕人增多的趨勢,推拿二科主任王鉦早已有所感知。她介紹,目前周一至周五除白班外,醫院還開設下午3點半到晚上9點的夜診,這一時段來的基本都是年輕人。周六日出診量能達到總量的60%,也以中青年群體為主。

      “工作壓力大、姿勢不正確、長時間坐辦公室、缺少運動……”特需門診副主任曲怡,點著手指歷數緣由。“像脊柱側彎,頸椎曲度變直或者旋扭,跟電腦擺放位置有很大關系。我們發現不少患者都不是用一塊屏幕了,正對一塊還側對一塊,總習慣歪著扭著。”

      令她觸動的是,患者中甚至還出現十幾歲孩子的身影。“高中生學業負擔重,體態不良,脊柱、頸椎的病變從片子上看非常明顯,程度不比老人輕。”

      除了“肌肉骨頭”,內科疾病也可以通過推拿針灸等方式治療。曲怡發現受生活方式影響,像“胃食管反流”等疾病也有年輕化趨勢。“通常認為40歲到60歲人群,由于括約肌松弛,躺下容易反流燒心,現在好多三十出頭的患者就開始反流了,一問就是習慣晚睡熬夜。剛接診的小伙子9點才下班,吃飯要到10點,每天都12點以后睡。”

      在推拿醫生楊嘉旗看來,年輕患者增多還與自媒體的發達有關。較之以往的“口口相傳”,如今年輕人甚至在看病方面也喜歡分享經驗、做個點評,一些熱門文章、網帖等對相應群體增長起到了一定作用。

      楊嘉旗為患者按摩治療

      另外,他發現患者對健康的關注有所提升,換句話說,更加惜命了。“以前一般是有明確疼痛、功能障礙、消化系統出問題才會來。現在很多人會從形體開始看,比如覺得自己站立的時候腰有些彎,后背有點僵,或者之前哪里疼過,后來好了,但還想看看有沒有完全好,以后要注意些什么等等,是比較有預防意識的。”

      接診

      身心同調除病因

      “位置精準,感覺沒有一分鐘被浪費”“一拉一伸太舒服,強烈建議有良心的公司引進牽引器”……效果顯著還能走醫保,算下來治療一次只需幾十元,社交平臺上,北京按摩醫院被不少年輕人視作充滿了“科技與狠活”的寶藏醫院。

      論及技法,醫生們的確信心滿滿。據悉,院里現有按摩大夫200余人,其中視障大夫105人。大家均為科班專業出身,入院時歷經面試、筆試、手法的層層篩選。上崗兩年后,擇優再跟隨老專家拜師。例如楊嘉旗的師父,知名專家齊鴻,就是國內第一個盲人按摩研究生,也是非遺項目“中醫推拿按動療法”第三代傳承人之一。

      患者走進診室,站定,簡單問診過后,只消片刻,醫生便能從上至下“捏”出其圓肩程度、駝背含胸程度、肩胛骨上角翹起程度……邊操作邊介紹,患者甚至會發現一些自己都沒太意識到的細節問題。

      這種交流,幾乎馬上便可獲得患者信任。作為視力殘障醫生,楊嘉旗有個“絕招”,一搭手就知道來者是誰。一句“你的哪哪疼是不是好些了?”對方往往十分驚喜,“你怎么記我這么清楚?”

      他笑言,出診時醫生們習慣留意患者的主要癥狀,配合叫號,就會結合癥狀記住名字。幾次治療,連同患者幾點下班、生活習慣、潛在風險都會掌握。“患者就覺得特別神奇,有時候會說說心里話,傾訴一番。”

      若是留心,你或許可以發現治療床邊時常飄蕩著失戀的煩悶、領導的不公、剪不斷的家長里短、高談闊論……由于手法需要專注,醫生們不太關注具體“情節”,但會留意捕捉與疾病相關的線索。

      “傾訴,在治療中是有意義的,尤其一些內科病,與心情關系很大。”曲怡稱,當察覺到患者存在情緒問題,會引導著他們講出來,再從醫學或者長輩、“過來人”的角度略做開解。“有的患者會感慨,覺得我們非常關心他們。歸根結底是希望他們梳理好心情,調整生活方式,從而達到形神同調、消除病因的目的。”

      科普

      解病痛得“靠自己”

      “你老蹺二郎腿,骨盆容易歪啊。”詳細檢查前,王鉦打量了一下坐在面前的患者,輕描淡寫遞過去一句話。“啊?哦哦哦……”女孩聞言,忙不迭將雙腿并攏,又著意挺了挺背,正襟危坐。

      宣教科普,是醫生們在具體治療外花費很大心力的環節。以最常見的脊柱相關疾病為例,王鉦總要絮絮講解一番。“不僅表現出脖子疼、后背疼,腰疼,還可能帶來其他問題。比如膝關節疼,包括我們現在研究的脾胃功能問題、睡眠不好、頭暈頭痛,都與這根脊柱有關。”

      在她看來,患者病癥多從日常中來,必然要回到日常中去。“醫生手法在急性期效果比較好,但到了緩解期或慢性期,療效逐漸邊際遞減,就要靠患者的注意和配合了。像腰椎間盤突出,絕大多數都是‘坐’出來的。治完回去還是天天久坐,時間一長又疼了。”

      多活動頸椎、刷手機注意姿勢、別蹺二郎腿、適當運動……記者發現,不少醫生都會將這些“嘮叨”掛在嘴邊。“說了就比不說強”,楊嘉旗坦言,“現在年輕人是很辛苦,我自己也很辛苦。不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可以實現的,如果沒有實現,主要是自己的意愿沒有調動。”

      他談及,自己有兩個孩子,小的還沒上幼兒園。妻子在私立醫院,工作更忙。孩子們平日的運動、認字等都是他來負責。“我經常要寫一些業內文章,準備科里的材料,還有健身的習慣。我就沒有時間去玩游戲,或者出去喝酒之類。平時和患者聊天,對有一些意愿,想要做出改變的人,我們都會積極給予鼓勵和指導。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重視健康,歸根結底身體的維系還是要靠自己。”

      標簽: 生活方式 北京按摩醫院 腰椎間盤突出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