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學習問答|如何理解“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

      發稿時間:2023-01-04 18:18:35 來源: 北京日報


      (資料圖片)

      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紀文

      問:如何理解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

      答: 國土空間發展格局是國家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式在空間上的體現,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基本載體。國土空間發展格局是否合理,決定了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否在發展中實現人與自然相協調,實現經濟社會活動在空間關系上的協調。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稟賦差別極大。由于自然和人文條件的差異,并不是所有的國土空間都適宜搞城市建設、發展現代工商業, 必須在推動新型城鎮化、工業化的同時,保有足夠的生態空間和農業生產空間,這樣才能保護生態環境、確保糧食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

      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需要充分考慮人口總量和結構變動、經濟發展階段及特點、生態環境條件約束、國家安全和地緣政治格局等因素。其基本途徑是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揮各地比較優勢,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在此基礎上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實現不同功能空間的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

      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必須合理確定不同空間的優先序。根據我國國情,應把保護農業生產空間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是生態保護空間,最后是城市開發空間。應按照這一優先序劃定“三區三線”。

      標簽: 北京日報 公共資源 空間關系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