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世界新視野】京韻周刊|白浮引水為何西繞甕山泊?

      發稿時間:2022-10-27 07:54:23 來源: 北京日報

      北京日報 | 作者 郭京寧

      什剎海西海北岸的匯通祠內,坐落著郭守敬紀念館。郭守敬的水利工程對北京的城市格局有著重大的歷史影響。今年,是他主持開鑿通惠河730年。

      白浮泉所在的昌平新城濱河森林公園


      【資料圖】

      開發玉泉水

      供應皇城

      郭守敬少年時就跟隨祖父學習天文和水利。16歲時拜元大都總設計師劉秉忠為師,20歲時在家鄉興修水利,顯示出杰出的才華。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在元大都從事水利建設。

      元中統三年(1262年),32歲的郭守敬初見元世祖忽必烈就提出了發展華北水利和漕運的“水利六事”,第一條建議就是修建從大都城到通州的漕運河道,“權以玉泉水引入行舟”。忽必烈認為他的建議很有道理,當下就任命他掌管各地河渠的整修,并稱贊道,擔任公職的人如果都能像郭守敬這樣,就是不白拿俸祿了!

      京西山區自古多泉水,從遼代開始便依泉水建造了清水院等眾多寺廟,金代更有“西山八大水院”,每座寺院都有泉水。清代京西海淀泉宗廟內有大小28處泉水。乾隆帝為玉泉水題“玉泉趵突”四字,列入燕京八景。

      玉泉水亦稱玉河,導其水匯高梁河入京城再分為二:一入護城河,一入積水潭。玉泉水入城后導致北線運河水源緊張,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279年,郭守敬在河道上修了七座壩用來蓄水,這就是壩河一名的由來。

      開發玉泉水為皇城供水與漕運,是郭守敬興修北京水利所建的第一功,也是歷史上北京大規模開發水利的最早記錄。

      1266年,郭守敬在總結前朝引永定河失敗教訓的基礎上,開永定河分支河道——金口河通漕運獲空前成功,西山的木材、石料被源源不斷運進大都,以供應城市建設需要。雖然只使用了30年,但這是北京歷史上唯一成功引用永定河水通漕運的記錄。

      開鑿通惠河

      解決漕運難題

      白浮泉九龍池

      玉泉水量終究有限,漕運仍不通暢,規模也不能適應龐大城市發展的需要。30年過去了,經過大量實地調查,郭守敬把目光集中在玉泉山北幾十里的溫榆河上游地區,提出了白浮引水方案。

      他以白浮泉為源頭,修建白浮堰導入甕山泊(今頤和園昆明湖前身),再匯入積水潭,與南來的河道相接,成為惠及京師的新運河——通惠河。白浮泉、虎眼泉、馬眼泉、龍泉、一畝泉、冷水泉……或噴薄或涓涓的百十條泉水次第進入白浮堰,匯成奔涌銀浪,沖到甕山泊,沖進積水潭,撐起大都帆檣競秀、舟舸密集的非凡景象。

      解決了運河水源問題后,如何讓漕船直航到大都城內呢?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已經61歲的郭守敬,像30年前一樣向忽必烈上奏了自己多年研究的開發水利11項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全面修建通惠河的宏偉計劃。忽必烈高興地說:“當速行之!”于是在當年12月恢復都水監,由郭守敬全權負責通惠河的設計、施工。

      郭守敬歸納出大都修建運河的兩大困難:一是水源緊缺;二是河道坡降過大,河水容易流失,難以行船。所以他提出了針對性解決方案:一是建白浮甕山河,跨河引水增加新水源;二是在通惠河通航水道上修建11處船閘,共建24閘,實現“節水行舟”“逆水行舟”。郭守敬在通航水道建設上的創新,是實現京杭大運河貫通的根本保障。

      1292年8月,工程開工。忽必烈為了表示對工程的重視,下令丞相以下的官員都親自拿著簸箕和鐵鍬等工具到工地參加勞動。第二年7月,工程竣工,忽必烈賜名“通惠河”,表示運河暢通惠民之意。這樣浩大的工程只用了11個月就完成了,今天來看,速度也是十分驚人的。

      工程施工時條件非常艱苦。竣工前的一個月,氣候炎熱無雨,施工的軍人和工匠們因酷熱難耐,很多人病倒,主管官員準備請示停工休息。這時突然天降大雨,人們興高采烈地慶祝,大文豪王惲為此專門寫下一首賀雨詩:“今年旱氣罩火傘,赫赫焚如驚赭赤。萬人云鍤揮汗雨,熏染經時不無疫。”

      施工過程中,整個工程劃分為14個工段。主力是2萬近衛軍,總用工285萬。白浮引水和通惠河的開鑿,不僅開辟了新的水源,而且解決了漕運問題,為元大都的建設和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通惠河地勢較高,而北運河受河流變遷影響較大。通惠河匯入北運河要解決兩者水位上的落差,并保證河水不輕易流失。這也是保障漕運暢通的關鍵。自金代至清,這個問題都十分突出,只有元代郭守敬將這一問題解決得最好。

      從科學成就上講,這次運河工程最突出之處就是從白浮泉到甕山泊這一段引水河道的路線選擇。

      從白浮泉到大都城的直線距離是六十多里。白浮泉發源地的海拔約60米,高出大都城西北角最高處約10米。看起來,似乎完全可以沿著最短的直線路徑把水引過來。但實際上這條直線所經地區的地形不是逐漸下降的:由沙河和清河造成的河谷地帶,海拔都在50米以下,甚至不到45米,比大都城西北地帶的地勢都低。如果引水線路取直南下,泉水勢必將順著河谷地帶一泄東流,無法歸入運河。郭守敬看到這一點,所以選定的線路不是直通都城的。

      他先把白浮泉水背離大都引向西去,直通西山山麓,然后順著平行山麓的路線,引往南來。這樣,不但保持了河道坡度逐漸下降的趨勢,而且可以順利地攔截、匯合從西山東流的眾多泉水,又避免穿過地勢低洼的南、北沙河河谷。

      從后來通航的事實證明,舍棄直線,采取這條迂回西山下的路線,是十分合理的。要知道,在六十多里長的路程上,僅僅幾米的高低起伏,那實在是非常微小,不是人眼所能直接看出的。從這取舍之間,可以看出郭守敬對大都城和它四周地區的地形測量,是下過很深功夫的。改造甕山泊,也使其成為北京歷史上第一座水庫,后期逐漸演變為頤和園昆明湖。

      郭守敬開金口河,是北京西南方向引水入城的成功實踐;實現白浮引水,是北京西北方向引水入城的成功實踐。通過兩個方向的成功引水,奠定了北京兩條引水路線進城的格局。直至今日,北京依然沒有改變這樣的格局,雖然開展了南水北調,但引水入城仍離不開這兩條路線。由于北京城址選擇的優越,北京城區可以向東、南兩個方向排泄洪水和城市污水,其中現在兩條最重要的向東排水干渠——壩河和通惠河,也是郭守敬時期奠定的基礎。

      改造積水潭

      成為漕運終點

      視覺中國

      郭守敬還對積水潭進行了大規模開發治理和改造,使其發揮了調蓄水源的作用,并成為大運河漕運的終點碼頭。從此以后,南方來的船舶可以一直駛進大都城中,忽必烈在積水潭看到“舳艫蔽水”的盛況,對郭守敬贊賞有加。交通的便利讓積水潭成為商業和文化交流中心,同時,位于城市中心的積水潭也兼具提供城市用水的功能,并產生了明顯的環境效應。郭守敬領導或參與的這些水利工程,在城市供水、航運漕運、防洪灌溉、商貿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晚年的郭守敬仍然孜孜不倦地為北京城市發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議:通惠河竣工后增加壩河水源及環護城河引水通航;為大都城市安全,主動提出堵塞金口河等。

      1299年,郭守敬根據規定提出退休,元成宗認為其貢獻突出,不予批準,從此開創太史院官不退休的制度。1316年,86歲的郭守敬卒于任上。元朝名儒、郭守敬在太史院的同事許衡說,上天保佑讓我們有郭守敬這樣的人才!700余年過去了,郭守敬當年對北京水系的治理仍有遺跡可尋。

      (作者單位: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標簽: 水利工程 通航水道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