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爭分奪秒建“東海陽臺” 當前速讀

      發稿時間:2023-06-09 14:03:33 來源: 中國網?東海資訊

      臨海遠眺,碧水茫茫,海天一色。從中交三航局上海臨港濱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現場向東眺望,海鳥三五成群,結伴飛過,與海面上巨大的低灘牡蠣礁群相映成趣。

      每每黃昏降臨,勞作一天的工人們在晚飯后三五成群地來到這里吹吹海風,看看東海,愜意得像在自家的陽臺。上海臨港濱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位于南匯嘴觀海公園外側,處于上海陸地的最東南角,其外圍可直接眺望東海,所以號稱“東海陽臺”。而項目牡蠣礁、濕地泡施工所涉及的鋪排、拋石及半圓體安裝等近海作業均需要趕潮水作業,受風、浪、潮影響極大。

      遠眺建設中的“東海陽臺”


      (相關資料圖)

      “我們這大風三六九,小風天天有,風大浪太大,潮小水太淺。一個月可施工窗口期最短時只有12天。”看著施工記錄本上標紅一片的不可作業日,項目經理劉德勝眉頭緊皺:“自去年10月進場,短短2個月,項目團隊經歷了9次寒潮,工期嚴重受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充分統籌發揮人、機效率,項目團隊安排鋪排船、拋石船、起重船、運輸船等30多艘施工船舶和200余名施工人員齊上陣,爭分奪秒搶工期。

      項目總工孫恩林帶領技術人員進行整體策劃,通過BIM技術搭建現場模型,重新規劃區域布局,模擬鋪排船、拋石船、半圓體安裝船的走位布置與行進路線。為每一艘船配置專職指揮員,每天根據現場鋪排計劃情況,對船舶行進路線及退漲潮時間進行針對性交底。

      鳥瞰鋪排船安裝作業

      一時間現場船機移動的汽笛聲、施工作業的轟鳴聲、現場人員的嘈雜聲不絕于耳。“拋石作業結束了嗎?快著點,下一個施工點位等很久了!”窗外的一聲呼喊引起了劉德勝的注意,手指不由地點開拋石船作業的詳細資料。原來拋石船采用沿船邊側、人工拋石的方式進行。作業過程中,每次停靠只能進行以船身為參照角度的單點作業,施工面狹小,且人工拋石的速度緩慢,整體施工效率較低。劉德勝當即決定召集專家“會診”,研究如何切除這條拖延工期的“小尾巴”。

      “頻繁移動船只是因為現有拋石船的作業面過于狹小。只要能擴大船只作業面,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項目副經理宋永華一語道破問題關鍵。“若能以施工船為中心點,像‘圓規畫圓’一樣,能把船附近的拋石點都包括在內就好了?”有人提議道。“那么能否在拋石船上改裝一個吊機,用吊機進行網罩拋石呢?通過360度旋轉吊機的吊臂從而有效擴大作業面呢?”技術人員趙東洋順著思路聯想到陸上的吊裝作業,提出新想法。

      牡蠣礁

      通過現場實驗,項目團隊發現此方案完全可行。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精度,項目團隊還為改進后的拋石船安裝“三只眼”——在船首、船尾和吊機頂部安裝GPS定位系統。改裝后的拋石船不僅拋填精度得到極大提升,功效也由原來的30分鐘拋填一次升級為15分鐘一次,整整提升了一倍。與此同時,“拋石船+吊機”的完美組合,將6名船上作業人員減少為2人,在降低水上作業安全風險的同時,讓搶建“東海陽臺”真正駛上了“快車道”。

      牡蠣礁半圓體安裝

      如今,項目水上結構施工已完成。“東海陽臺”完工指日可待。只等春花爛漫時,水草豐茂,蘆葦搖曳,眺眼望去,好一幅“蒹葭蒼蒼、碧波悠悠、白鷺依依”的美景!(圖文:于旻)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