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河,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它起源于博斯騰湖,穿越鐵門關峽谷,流經庫爾勒市、尉犁縣境,注入羅布泊,全長785公里,是塔里木盆地的大河之一。20世紀70年代末,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孔雀河下游發掘了“古墓溝墓地”,地表浮沙之下,胡楊木樁叢叢列列,櫛比林立,形如光芒萬丈的太陽,故稱“太陽墓”。這是繼考古學家黃文弼先生考查之后,時隔近半個世紀,新疆考古工作者首次在羅布泊地區開展的考古發掘,由此也揭開了塔里木盆地早期文明的神秘面紗。
蔚為壯觀的“太陽墓”
發現與發掘
(資料圖片)
1979年11月,因工作機緣,新疆考古工作者來到孔雀河流域開展考古調查。經數日艱辛的努力,終于在孔雀河下游北兩三公里處找到了這處墓地,在一片地勢平緩的沙丘上,微微顯露出一些木橛,或兩支東西相對而立,或排列稍整齊呈圓形狀,與周圍的沙丘地貌明顯不同。經過短暫的準備,11月22日,發掘工作正式開始。至12月18日,歷時27天,共發掘墓葬42座,完整地發掘了這片墓地。
孔雀河北岸的古墓溝墓地
壯觀的墓葬
墓地面積不大,約1600平方米,南北略長。墓葬埋在厚厚的積沙之下,有兩種形制。一種為豎穴沙室墓,分布在墓地的南部和西南部,共36座。地表有的能見東西相對而立的木橛,有的不見木橛,在發掘探溝或其他墓葬時被發現。豎穴沙室,用胡楊木構筑棺室,墓室平面呈長方形或梯形,長2米、寬50厘米左右,南北兩側立廂板,有的廂板略呈弧形,東西兩端有檔板,檔板外側各立一根木柱,未見底板。木棺上縱向蓋幾塊小木板,再用牛皮或羊皮封蓋,有的木棺一端蓋簸箕狀草編物,個別蓋有草席或毛布。
另一種為形若“太陽”圖案的墓葬,分布在墓地的偏北部,共6座,呈東、西兩排。這種墓葬,以墓室為中心,由內向外環繞七圈橢圓形列木和七排散射狀立木,形若“太陽”,極為壯觀。列木圈自內而外、木樁由細而粗排列,間隔10厘米左右;散射狀分布的立木樁直徑20厘米—40厘米不等,最高可達2米,深深楔入沙層。其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墓葬,殘存木樁894根,其散射分布的列木達45條。墓室深1.5米—2米不等,木棺已朽,有的還殘存小蓋板。
這兩種墓葬各有分布,亦有交錯,墓穴均為東西向,墓主人頭向東,腳向西,仰身平臥于墓室之中。其中,“太陽墓”內均葬一名男性;豎穴沙室墓內大多葬一人,以女性和幼兒為主,個別葬男性。幼兒墓分布相對集中,常與女性墓葬相鄰。豎穴沙室墓僅有兩座合葬墓,一座墓內葬兩人,一座墓內葬三人,均為男性。
豎穴沙室墓
樸素的物質生活
這兩種墓葬隨葬器物基本一致。“太陽墓”墓室相對較深,棺木及隨葬毛線毯等大多朽腐,隨葬器物僅見骨錐、玉珠、骨串珠、紋石、木俑、鋸齒形刻木、小銅卷等。豎穴沙室墓略淺,隨葬器物保存相對較好。根據碳十四測年,墓葬距今3800年左右,已經步入青銅時代。
墓主人多頭戴氈帽,身裹毛線毯,腳穿皮靴,右胸部為毛線毯一角裹束的小囊,內裝麻黃枝,近旁放一件草編簍,頸部、腕部飾玉石珠或骨串珠,手中握一塊帶花紋的石頭。有的胸部放一件小型人面木雕。裹體的毛線毯寬大,用骨錐或木錐綴連。隨葬器物多放在墓室東側,有木碗、木杯、角杯、鋸齒形刻木、牛角、羊角等,角上均插有一根木楔。草簍有提梁,蓋毛布,有的簍內有小麥粒,少者十余粒,多者百余粒;有的草簍內壁涂一層粘性物質,部分已脫落。有的墓內隨葬木雕人像,共見7件,其中6件是女性雕像,均為半身,五官未刻畫,有的用紅、黑線條表示出五官部位。
草編簍(左)角形木杯(中)木碗(右)
這些墓葬,隨葬器物簡樸、實用卻不失精巧。灰白或深褐色的氈帽上,用紅色線繡繪出圖案,插幾根翎羽,頗為精致;素色的毛線毯上,夾幾根紅色線條,平添了色彩;有的皮靴面上,繪一道朱紅色線;有的女性鞋面,插毛線捆扎的羽毛作為裝飾;草簍編織精細,穿插光澤不同的麥稈,巧妙織出波紋、幾何紋、“之”字形紋;骨錐、木錐的柄部,精細雕刻菱形線紋。這些器物,生動地反映出近4000年前孔雀河谷的生態環境以及古墓溝人的生活,他們種植小麥,放牧、漁獵,采擷草莖編制草簍和簸箕,用羊毛織作毛布、線毯,用禽羽裝飾鞋帽,妝點生活。古墓溝人熱愛大自然,喜愛鮮艷的紅色,他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著生活。
腰際的骨管(左)骨串珠(右)
豐富的精神世界
墓地中,人人隨葬的麻黃枝小囊、胸前放置的人面木雕、隨葬的木雕或石雕人像,透露出濃郁的宗教氣息。人面木雕長8厘米、寬6厘米,朽蝕嚴重,雕刻五官,高鼻明顯,額頭、雙耳部位均穿小孔,似為系掛之用。在一座中年女性墓內,出土一件高27厘米的石雕女像,用白色大理巖微加雕琢,顯示出頭、肩、胸部及腰帶,頸下刻三道弦紋,意指項飾,面部用四道黑線與一條豎線相交,略示五官。
麻黃枝小囊(左)草編簸箕(右)
墓地中,有一座老年女性的墓葬,在豎穴沙室墓穴的上部,用立木板構成矩形框架,通達地表。棺木兩側的廂板砍削平整,內壁繪有朱紅色彩,為其他墓葬所不見。其中南側廂壁繪平行斜線,北側廂壁繪山形紋。墓主人腰際共出土骨管35支,隨葬的草簍、木碗、木杯、鋸齒形刻木、簸箕等,數量居墓地之最。墓內還出土1件木雕女像,用整段胡楊木雕刻而成,高57厘米,通體涂紅,雕像圓帽、辮發,著毛布衣。推測該女性身份較為特殊,可能為聚落中的薩滿。
木雕女像(左)石雕女像(右)
太陽東升西落,驅走黑暗和寒冷,帶來光明和溫暖,陽光普照之下,天地萬物,生生不息。近4000年前,孔雀河畔的古墓溝人用獨有的方式,構筑了壯觀的“太陽墓”,圍繞墓穴的是七層由內而外、粗細有序的圓木,圓外有呈放射狀四面展開的列木,整個外形似光芒四射的太陽,寄寓著遠古居民對太陽與光明的崇拜。(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閆雪梅)
編輯:董銀波
審校:葛建
監審:司元勛?馬藝培
?新疆是個好地方
用一場跨年演唱會,揮別2022
- 文物新疆|在這里,揭開塔里木盆地早期文明的神秘面紗
- 全球熱門:《張遷碑》稚拙古樸之美,極盡隸書之美!
- 這么橫,誰給他慣的?
- 三體毫無優點?藝畫CEO公開表示劇中角色都說中國話就是特色!
- 頭條:再見,小智!
- 四類脆弱人群感染新冠就診建議
- 大烏龍事件!韓軍機追捕越境無人機 結果是一群鳥
- 全球觀焦點:博時基金張李陵:預計2023年經濟總體回升 利率中樞或將有所上行
- 全球觀焦點:劉元春:在2029年左右被中國超越,是美國學術界普遍共識
- 【聚看點】2023年朝陽區繼續執行全域禁放煙花爆竹
- 環球要聞:助力煙火氣回歸,東城城管“一查多效”檢查餐飲單位
- 世界信息:熱烈祝賀《蘇武傳說》出版
- 【世界速看料】第六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成功舉辦
- 熱門看點:『每日篇』P站日榜動漫壁紙分享 _221228檔
- 從接受對方到接受自己
- 快資訊:一部還蠻精彩的太空懸疑劇,比《三》強太多了
- 天天看點:如果你看過原著,就不要再看這部動畫了
- 蘭考葡萄架鄉:精準發力 助推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種工作
- 天天觀焦點:蘭考縣委書記陳維忠主持召開重點項目謀劃推進會
- 包工頭“偷拍百億院長打麻將”無罪 一審宣判
- 環球關注:男子陽了雙肺感染咳斷三根肋骨 疼痛難忍
- 多地倡導“留下過年”!這地最高獎3千
- 環球播報:美將對中國旅客入境采取入境管制措施?中方回應
- 環球關注:報告:2023年中國入境旅游市場有望顯著恢復
- 南北兩大核心片區今實現通車 成都未來科技城四季度再開工一批重大項目
- 親子暢快游、體驗冰雪樂,第十六屆平谷漁陽國際冰雪季開幕
- 【環球速看料】支持藥店拆零保供,買藥平臺開通“拆零藥”自助上架
- 年末壓軸!來澳門看這場充滿喜慶和年味的文化饗宴
- 焦點資訊:第12屆艾特獎榜單在深圳揭曉
- 要聞:追求質量,MAPPA為《電鋸人》動畫,找遍了大半個中國的外包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