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世界最資訊丨一周藝術人物|雕塑家瑞安獲透納獎,鳥鳴電臺“對話”藝術家

      發稿時間:2022-12-12 08:49:18 來源: 騰訊網

      出生于蒙特塞拉特的女性雕塑家維羅尼卡·瑞安成為2022年英國透納獎得主,66歲的她是有史以來獲此殊榮的最年長的藝術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將于明年4月迎來新館長肖恩·迪凱特;美國新表現主義畫家大衛·薩利的首部藝術隨筆集中文版《如何觀看:關于藝術的看、說、思》近日出版。在上海,十三位藝術家和一個鳥鳴電臺的“疊影”對話正于朱屺瞻藝術館展開。《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一周藝術人物”,報道并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英國|雕塑家維羅妮卡·瑞安

      獲得2022年透納獎

      維羅妮卡·瑞安

      維羅妮卡·瑞安(Veronica Ryan)是2022年透納獎的獲得者,她的作品通過雕塑探討流離失所和失去等主題,這些作品經常呈現為柔軟、植物般的形態,由有機和回收材料制成。現年66歲的瑞安在1950年代童年時期移民英國,她也是有史以來獲此殊榮的最年長的藝術家。她因2021年在布里斯托斯派克島舉辦的個展“沿著光譜”(Along a Spectrum)和她為疾風世代(Windrush)建造的紀念碑而被提名。這座雕塑去年在倫敦哈克尼揭幕,是英國第一個紀念1948年至1971年間來到該國的加勒比移民的永久性紀念碑。

      維羅妮卡·瑞安作品在泰特利物浦美術館

      維羅妮卡·瑞安同時獲得2.5萬英鎊的獎金,目前她的作品與其他入圍藝術家希瑟·菲利普森、英格麗德·波拉德和申偉健的作品在泰特利物浦美術館展出。

      瑞安的雕塑通常將種子、水果等普通物體放大,觀者獲得不同的視覺體驗。盡管比例不同尋常,但瑞安對它們的塑造卻非常詳細和逼真。

      瑞安出生于加勒比海島嶼蒙特塞拉特,現居住于倫敦和紐約,她利用自己的作品思考思想傳播和創傷的遺傳方式。在惠特尼雙年展中,她將記憶標記為“一種污跡斑斑的歷史”,并在作品中通過茶等非常規材料來喚起這一點。雖然她作品的主題看似直截了當,但她創作的作品卻難以閱讀。

      2021年,瑞安被委托在倫敦為“疾風世代”建造一座紀念碑。她的作品是一個巨大版本的面包果和蛋奶蘋果等組成的雕塑,這些都是在加勒比地區找到的水果。透納獎評審團贊揚瑞安“在畫廊和公共空間中對空間、色彩和比例的運用發生了顯著的轉變”。

      瑞安是繼2017年透納獎獲得者盧拜納·希米德之后,該獎項38年歷史上第二位得獎的黑人女性。(文/黃松)

      紐約|肖恩·迪凱特

      將領導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肖恩·迪凱特

      俄亥俄州凱尼恩學院院長肖恩·迪凱特 (Sean Decatur) 將成為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下一任館長,他是領導該機構的首位黑人。2023年4月,迪凱特將接替執掌該博物館30年的艾倫·富特 (Ellen Futter)。

      2013年以來,迪凱特一直擔任凱尼恩學院院長,在此之前,他曾擔任生物物理學和化學教授。此次任命將是他首次主持博物館工作。

      12月7日,迪凱特在一份聲明中說:“我覺得我之前所做的一切都讓我獲得了領導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巨大殊榮、責任和機會。”他補充說,博物館準備應對下一個“關鍵挑戰”,他說這些挑戰包括“科學研究、公共教育,以及擴大參觀范圍等方方面面”。

      過去幾年,博物館充滿了爭議,在疫情最嚴重的時期,博物館近一半的工作人員受到裁員和休假的影響。兩年后,博物館工作人員以缺乏工作保障和低工資為由投票成立工會。

      今年1月,博物館拆除其入口處的種族主義者西奧多·羅斯福(老羅斯福,1858-1919)雕像。這座青銅雕塑豎立于1940年,描繪了美國前總統老羅斯福騎于馬上,兩側侍馬的是土著和黑人。從1970年代開始,這件雕塑曾多次在抗議活動中被澆上人造血漿。即便在雕塑被移走之后,批評依然存在,抗議者呼吁摧毀雕像。這些都是將于2023年4月上任的迪凱特需要面對的問題。(文/黃松)

      美國新表現主義畫家大衛·薩利

      首部藝術隨筆集中文版面世

      近日,理想國與河南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了《如何觀看:關于藝術的看、說、思》,這是畫家大衛·薩利的首部藝術隨筆集。該書介紹了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一批藝術家的作品,從畫家到觀念藝術家,包括薩利的朋友和同代人,杰夫·昆斯、約翰·巴爾德薩里、羅伊·利希滕斯坦、亞歷克斯·卡茨等。這本書不僅探索了藝術家本身特性的多重性,同樣揭示了他們作品的特別之處。薩利擺脫藝術理論的行話,以幽默和熱情的行文,精確和深具緬懷的描述,帶領讀者奔赴一場訴諸直覺的藝術之約。

      《如何觀看:關于藝術的看、說、思》

      大衛·薩利(David Salle),畢業于加州藝術學院,師從觀念藝術家約翰·巴爾德薩里。薩利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重要的新表現主義畫家之一,現居紐約。他的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美術館(MoMA)、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古根海姆美術館、大都會美術館等藝術機構收藏。

      大衛·薩利說,有些人似乎覺得藝術家太容易受到外界影響,一旦接觸到金錢和媒體的關注,他們就無法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大眾文化的誘惑太強,難以抗拒。這是一個愚蠢的想法。如果你是一個藝術家,這些東西不會改變你所做的事情;如果你不是藝術家,市場的變幻莫測也不會帶來多大不同。有種信念堅持認為,藝術是某種能夠持續發出信號的東西,比起流行文化的形式更為持久,我希望這種信念永遠不會失落。“我大部分時間還是在我的工作室里,獨自一人,而我余生之中任何重要的東西都會在這里產生。藝術家們所代表的形象和他們在工作室里的實際狀態之間存在巨大的落差,大到可以把你逼得神經錯亂。”在這位藝術家看來,藝術不是一場人氣競賽。(文/畹町)

      上海|劉毅

      十三位藝術家和一個鳥鳴電臺的“疊影”對話

      12月10日,“疊影—多元對話的可能”在朱屺瞻藝術館開幕。十三位藝術家和一個藝術共創項目,一同進行了這場多元對話。以水墨為主題的展覽在朱屺瞻藝術館已經連續做了多屆,此次“疊影”是對以往展覽的延展和追問。以水墨媒介為主體的展覽,以藝術家個案或聯展的方式討論了上海水墨創作的多元性和個人化,以及水墨語言“當代性問題”的建構話題。

      展覽現場

      展覽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當代水墨語言視域的“回溯”,通過其今天的創作來看作品風格語言或藝術家自身的變化,以及水墨語言呈現出的當代性 ;第二部分“多維視域”,以十余位藝術家的藝術實踐為相應案例,用更加開放的媒介和語言,讓彼此成為對話的可能性。通過這兩個維度的面向,重新去思考在當下跨媒介的語境下,水墨語言的當代性,以及在當代藝術中呈現出來的中國美學趣味,或與媒介之間對話的可能性。

      海報

      此外,朱屺瞻藝術館還聯合藝術家劉毅,發起“鳥鳴電臺”藝術共創項目,意在“發現并分享身邊本有的美好”。藝術家劉毅將自己在疫情期間,家中陽臺上聽到的鳥鳴聲錄制下來,在朋友圈轉發,與大家分享這生活中瞬間的小美好。這一舉動迅速得到了積極反饋,越來越多朋友加入到了“鳥鳴電臺”的錄制中,拿起自己的手機,走到陽臺上錄下輕快愉悅的鳥鳴聲,再接著分享轉發出去。目前,他通過社交媒體向公眾收集鳥鳴錄音并且分享的公共藝術項目還在持續進行中。(文/徐明徽)

      標簽: 一周藝術人物|雕塑家瑞安獲透納獎 鳥鳴電臺對話藝術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