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當前快報:復讀14年的高考生:狗P的夢想

      發稿時間:2022-09-21 15:58:33 來源: 鳳凰網娛樂

      唐尚珺并不渴望獲得太多人的關注和理解。

      作為紀錄片《高十》的主人公,每一年高考結束,他都會接到各類媒體的采訪邀約。對此,他絕大多數情況下會選擇拒絕,偶爾接受,也很難吐露心底的真實想法。


      (資料圖片)

      在唐尚珺為數不多的幾篇專訪中,其出生年月日都沒有被寫明,他的人生坐標被高考年份和成績標記著:

      2009年,第一次參加高考,總分372分;

      2010年,第一次復讀之后參加高考,總分405分;

      2011年,475分;2012年,505分;2013年……

      時間沿著橫軸不斷朝正方向奔跑,可唐尚珺的人生縱軸始終只有“高考分數”一個元素——高分則代表“起”,低分則代表“落”,除此之外,坐標系近乎一片空白。

      2022年,唐尚珺第14次參加高考,總分597分,被上海交通大學錄取。

      8月8日,他在個人社交平臺曬出錄取通知書,并配文:

      “無所謂值與不值,這只是一種選擇,對應著的一個結果。”

      幾天后,據部分媒體及知情人士爆料,唐尚珺并沒有打算去上海交大讀書。他選擇了繼續復讀,和以往的每一年一樣,這次他依舊說:

      “再沖一次,今年應該是最后一次了。”

      有關唐尚珺“高三”的故事,開篇發生在2009年的盛夏。

      這一年,他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總分372分,按照當時廣西公布的高考分數線來看,他的成績還不夠進入一所三本院校。

      對于這個結果,唐尚珺根本無法接受,他總覺得自己不至于此。

      唐尚珺出生在廣西防城港市上思縣的一個偏遠山村,是家中的第五個孩子,上面還有三個姐姐和一個哥哥。

      他出生那一年,母親40歲,屬于高齡產婦,受了很多苦才生下他。父親因為超生問題丟了工作,一家人都靠著種甘蔗、桉樹和刮松脂勉強維持溫飽。

      雖然家境清貧,但唐尚珺的父親卻很受村里人的尊敬。

      父親是那個年代少有的文化人,看過不少書,識得許多字,周圍的鄉親們遇上麻煩事都會先請父親參謀一下。同樣的事見多了,唐尚珺也懂了:

      只要有文化,那就能被別人高看一眼。

      稍微長大一點,唐尚珺也跟著父母到山上做農活。種玉米、花生、除草、殺蟲,他都做得不錯,哥哥和姐姐都去城里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幺忙前忙后,父母總是夸他,是幾個孩子里最懂事的。

      唐尚珺

      過去每到甘蔗成熟的季節,唐尚珺都要跟著父母到山上大干一場,將砍好的甘蔗用繩子捆好、搬運、拆卸、裝車……如此重復。

      一捆甘蔗幾十斤重,每背一次,唐尚珺好好讀書的想法就更堅定一點,不然就只能一輩子干辛苦的體力活。

      在這種激勵下,唐尚珺成了家里最努力讀書的人。

      2002年,小學畢業的唐尚珺以鄉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縣里最好的上思二中,男孩背著行囊獨自踏上了求學路。

      大巴車不斷向距離家76公里外的學校駛去。車輪快速轉動,地上塵土飛揚,后方的路變得越來越模糊,前方的路也一眼望不到頭。

      那時或許連他自己都沒有想過,這一走,竟再也沒回頭。

      唐尚珺與父親扛甘蔗

      在上思二中,唐尚珺很快發現了自己和別人的差距。

      盡管在鄉里他的成績名列前茅,可小村莊的教育水平哪里比得上縣城? 要學習的有很多,第一年他還能勉強跟上班級的整體進度,可隨著課程難度的不斷增加,他顯得越發吃力。

      初二那年,唐尚珺的成績出現了明顯下滑,一直到初三,他的成績依舊游離在班級的倒數幾名。

      中考前一個月,唐尚珺生了一場“怪病”。具體病癥為:看東西很模糊,腦袋也昏沉沉的,一直處于半夢半醒的狀態。休息了幾日,情況依舊沒有好轉,他便跟著家人去了醫院,檢查之后醫生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說有可能是神經衰弱。

      為了治療“怪病”,唐尚珺和家人想了各種辦法,但全都無功而返,折騰了一大通,病沒有治好,中考也因此耽誤了。

      后來再講起這段經歷,唐尚珺說,命運的考驗或許從這時就開始了。

      復讀時,唐尚珺在走廊背誦英語單詞

      第二年,唐尚珺又回到了上思二中,備戰中考。也許是因為有了一定的經驗,他的心態極為放松,成績也突飛猛進。

      那一年中考,他以班級第一的成績考上了欽州二中——上思縣附近最好的高中之一,坊間甚至流傳“考上欽州二中,就相當于一只腳邁進了清華、北大”。

      唐尚珺的表現讓家里人大吃一驚,在他之前,三個姐姐和哥哥都只是念完初中便到城里打工,“家里沒有學習的氛圍”,誰也沒想到小弟會如此爭氣。

      家人和外界不斷傳遞出的贊許,在某種程度上讓唐尚珺迷失了自己,欽州二中盛名在外,身處其中,他也覺得距離“清、北”僅是一步之遙。

      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整個高中三年,唐尚珺都顯得格外漫不經心,“一天總想著玩”。打球、溜冰、唱歌、翻墻出去逛街……他將校園里能玩的東西都體驗了一遍,技能學了不少,成績卻直線下滑。

      欽州二中遍地人才,以唐尚珺的入學成績來看,他本不屬于“尖子生”,再加上后期散漫,他在年級的排名很快就掉到了最后。

      2009年,唐尚珺第一次參加高考,意料之中的“非常差”。最終成績公布那天,他連高考志愿都沒有填寫,直接向學校提出了復讀申請。

      “讀完這一年,明年考上(大學)就不讀了。”

      在彼時的唐尚珺看來,“復讀”則代表著“進步”,以為再讀一年,就一定會讓最終成績有所提升。

      他極為單純且純粹地理解了“復讀”的概念,可定義之外,他似乎忽視了,高考本就是“意外”與“實力”的結合體,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等來意料之中的結局。

      復讀時的唐尚珺

      唐尚珺不敢和別人說,自己的終極目標其實是考入清華大學,這是他自小便有的愿望。

      還沒上學時,他便聽大人說,村里有一個人考上了清華,畢業就當官,學成歸來后還出錢給家鄉修了路。

      后來,這位“能耐人”成了十里八鄉仰慕的對象,而“清華大學”也成了村里人眼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結合體。對于他們來說,考上這所大學就意味著擁有學識、地位、財富,以及所有在農村努力一輩子也換不來的東西。

      唐尚珺出生時,正是“清華傳說”在村子里流傳最廣的時候,原本大學生衣錦還鄉的簡單故事被逐漸神化,“長大考上清華大學”也變成了村里所有孩子最大的期許。

      唐尚珺也是其中之一,彼時“清華”在他的心里猶如一個“真實的傳說”,只是知道它確實存在,可它到底是什么?怎樣才能進去讀書?里面有什么?他一概不知。

      在很長一段時間,他都以為考清華是一件特別簡單的事情。

      直到上高中時,唐尚珺才從同學那里聽說,清華大學其實是全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每年在廣西的招生人數不過幾十、一百,就算是在重點高中,也要成績排名在前3才有希望。

      同學的話讓他如夢初醒,他終于清醒意識到高考的難度,和努力的重要性,只可惜為時已晚。

      第一次高考失利后,唐尚珺拿著姐姐給的3000塊錢再次回到了欽州二中。老師們看見他都很驚訝,雖沒有明說,但唐尚珺能感受到,他們吃驚是因為不解:一個三本都考不上的人,復讀還有什么意義呢?

      可別人越是這樣想,唐尚珺就越覺得應該拼一把。

      復讀時的唐尚珺

      此后一年,唐尚珺試圖努力學習,奈何心有余力不足,之前落下的功課太多,他拼命追趕了一個學期也沒有太大的起色。

      2010年,他第二次參加高考,總分405分,沒過二本線。家里人覺得再讀下去也沒什么希望了,便催促他報一所技校學門手藝,以后也可以養家糊口。

      唐尚珺嘴上沒說什么,但心里卻是很不樂意的。去技校學門手藝然后呢?還不是要到城里當苦力。他實在不愿重復父親的路,他相信“考一個好大學,比用別的方法去改變命運更容易些”。

      拿著家里東拼西湊來的5000元學費,唐尚珺先是去了南寧機電職業技術學校,但只在學校晃悠了半天,就火速辦理了退學手續,然后回到欽州二中,再次復讀。

      沒有太多復雜的原因,他只是覺得,如果每次都能提高個幾十分,那“下一次”就永遠優于“上一次”,按照這個規律自己很快就能夠摸到重點大學的門檻了。

      可現實果真如此嗎?回顧唐尚珺以往的高考成績:

      2011年,475分,與一本大學最低錄取分數線相差31分;

      2012年,505分,依舊只在二本錄取線“徘徊”;

      2013年,537分,終于超過了“一本線”,但由于志愿填報出現了失誤,他依舊沒能完成“一本夢”,而此時,他已經瞞著家里人在欽州二中復讀3年了。

      2013年高考成績公布后,不少老師都勸唐尚珺適可而止。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老師,以他當年的分數,足夠支撐他在優秀的二本院校里選一個“王牌專業”,對比去普通一本學校讀普通專業,如此也算一個不錯的結局。

      可唐尚珺不甘心。

      多年來不斷上漲的高考成績,讓他看見了希望,他自認正在逐步接近“理想目標”,那個已經很少和別人提起,卻從未忘記的“清華夢”。

      連續幾次高考失敗后,“清華大學”已經從“目標”變為了唐尚珺心底“不能說的秘密”。

      之后遇到別人問起他心中的理想學府,他多數時候會含糊過去,或者干脆隨便說一個答案應付一下。

      除了在日記里,他不敢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真正的目標。他怕別人嘲笑自己異想天開,也怕若最后也沒能考上清華,會引來更多人的恥笑。

      復讀不僅沒有消減他對于“清華”的期待,反而讓其愈發向往。

      唐尚珺參觀清華大學

      2013年八月底,唐尚珺去了趟北京,目的只有一個,參觀清華大學。

      出發前,他算了算口袋里的錢,只夠買最慢一班列車的站票,可即便如此,他還是出發了。從欽州到北京,一來一去56個小時,他站在火車里體驗了一把夢想中的旅程。

      那時一路上他都在想,如果日后真的能像現在這樣乘車去清華念書,那站再久都是值得的。

      唐尚珺前往清華大學時,正是新生報到入學的時候,看著別人提著行李匆匆走過,他恍惚以為自己身處某種夢境:新生的笑聲、家長的叮囑、校園里的歡迎廣播……除了自己,一切都是真實的。

      那天晚上他沒有走開太遠,就在清華大學附近的公園里坐了一夜,第二天天剛亮,他便又去了學校,把昨天已經參觀過的風景、教學樓、圖書館重新看了一遍。

      秋季清華園里落葉滿地,他撿起了幾片銀杏葉當做紀念。日后,每每看見那些葉子,他都會想起參觀清華大學的日子,那種感覺就好像——夢想,觸手可及。

      唐尚珺參觀清華大學

      所謂“目標”又成了“執念”。

      這天之后,考入清華大學成為了唐尚珺一切行為、行動的“前提條件”。盡管過程中也有人對他說,可以通過考研來實現夢想,可他仍覺得那不一樣。

      人生不是只有“考清華”這一件事情的。

      可對于彼時的唐尚珺來說,只有考上清華,才能再去做別的事情,“其實就是一次次地不服”。

      “考清華”對于唐尚珺來說,逐漸變為一場豪賭,而賭注便是他過往已經付出的時間,和未來的全部人生。

      把所有青春都押進去,誰不想換一個完美的結局呢?

      2014年的夏天,發生了兩件讓唐尚珺感慨頗深的事情。

      第一件,是他完成了生命中的第6次高考,總分573分,被西南政法大學錄取,可他并沒有打算去。

      第二件,是和他一同在欽州二中復讀的,32歲的吳善柳奪取了欽州市理科狀元,成功被清華大學錄取。

      而在此之前,這位被輿論稱為“高考瘋子”的人,已經參加了10次高考,為了圓自己的“清華夢”,他前后放棄了北京交大、北京大學等多所名校的錄取機會。

      兩件事都給了唐尚珺極大的鼓舞,因為無論是從個人成績,還是他人事跡來看,都讓他更加相信努力和堅持是有效的,如此,自己考入清華也是有可能的事。

      而這一年,他25歲了。

      唐尚珺2014年參加高考

      只是圓夢之前,他首先要做的是圓謊。

      依照他對家里人的說法,2014年是他從南寧機電技校畢業的時間,而這也意味著,他將失去此前家里為他提供的學費和生活費。

      按照當時欽州二中的規定,復讀班的學生如果入學成績,超過了當年廣西高考一本分數線,則可獲得學費全免、每月400元餐宿補助的“獎勵”。

      雖然以當時唐尚珺的情況來看,想要拿到這份“獎勵”并不是難事,可除了念書、吃飯之外,他的兜里還需要額外的錢,一些可以讓家人相信,自己正在打工掙來的錢。

      為此,唐尚珺課余時間都會去嘗試做一些小時工,每個月勉強可以掙到一千多元,可他卻告訴家人,那是自己在機電廠上班賺來的辛苦錢。

      假裝從技校畢業后,唐尚珺一直謊稱自己在南寧一家名為“順風”的電子廠上班,每月薪資1600元,管住不管吃,日常工作內容是檢查手機屏幕是否存在漏電、漏光的情況。

      家里對此深信不疑,每每講起唐尚珺的工作,都滿臉笑容地說,他正跟著城里的老板,在大廠子研究技術,賺的錢不多,但也不用再出苦力掙錢了。

      唐尚珺母親

      見家中最小的孩子也念完了書,操勞一輩子的父母賣掉了養了十幾年的牛,等到來年開春,他們打算把耕地也換成林地。

      “我們把他供到學業有成了,以后也不用他回家種甘蔗了。”講起小兒子,母親語氣里滿是驕傲。

      唐尚珺母親在甘蔗地里講起小兒子

      在電子廠“打工”的那幾年,唐尚珺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去一趟南寧,然后用那里的電話問候一下家里的情況,通話結束后再坐車返回欽州。

      遵照其他在外地打工人的習慣,他每年只有春節的時候才會返鄉。回家前,他會先去買一些年貨,然后再把印有“欽州”字眼的商店購物袋換掉,“不然被家里看到解釋不通”。

      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像個步入社會的青年人,每次回家前他都會換上深色的皮衣或者西服外套,這樣看起來成熟一些,不然姐姐總是會問他,為什么工作了還穿運動服,打扮得像個學生。

      當然,也有“差點露餡”的時候。

      唐尚珺的哥哥姐姐都生活在欽州,他走在街上都要提心吊膽,生怕遇見家里人。

      但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復讀期間唐尚珺就曾兩次遇到姐姐,面對家人的質問,他只能以同學聚會搪塞過去。

      有一次唐尚珺的三堂哥到南寧出差,想約弟弟一起吃飯、喝酒,不想給唐尚珺的手機打了十幾通電話,全都無人接聽。

      堂哥為此耿耿于懷,那一年除夕吃年夜飯時都在數落弟弟:“不能進城就忘了本,你以后不管成了什么人,都要記住家里人。”

      坐在一旁的唐尚珺一直低頭不語,他不敢說,其實自己知道那是堂哥打來的電話,但他當時正在欽州復讀,又怎么能去南寧見親人呢?

      三堂哥抱怨唐尚珺不接電話

      瞞著全家人復讀時,唐尚珺最害怕過暑假,因為找不到容身之處,他不能回家,“上班族”是沒有暑假的。

      學校宿舍關閉后,他便只能四處流浪,偶爾去朋友家睡幾天,但更多時候,他只能隨便找個地方將就一夜。

      橋洞和公園他都睡過,每當這個時候他都會想,如果自己已經順利考上了大學,那該有多好啊。

      開始的一個謊言,就要用以后的無數個謊言去圓,偶爾唐尚珺也會為此感到疲累。

      2014年,為了借錢,他找上了初中最好的朋友何漢立。

      那時何漢立正在電視臺的紀錄片部門工作,聽聞唐尚珺還在念“高三”,他有了將好友經歷拍成紀錄片的想法。

      唐尚珺本是不愿意的,但又覺得既然要問人家借錢,也不好什么都不“付出”。

      借此機會,二人一起回到了唐尚珺的老家,何漢立謊稱是為了拍攝當地春節民俗,在唐家住了幾天。

      某天夜里,唐尚珺喝了一些酒,也許是醉了,他忽然對著何漢立的鏡頭自顧自地說:

      “心中的夢想,老是驅使我去做那些事……我本來只打算做一年的,結果現在也五年了……我現在都懷疑,那句‘知識改變命運’是不是真的了……現在想想,其實還有很多路可以走的,但是我現在不能回頭了,我只能再走一段了,不管結果怎么樣,都會比以前好很多了。”

      那一晚唐尚珺忽然覺得,能不能考上清華大學,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唐尚珺酒后獨白

      隱藏在一個又一個謊言之下,唐尚珺東躲西藏地讀到了“高十”。

      2016年,27歲的他第8次參加高考,考出了歷史最好成績,621分,成功被中國政法大學工商管理系錄取。

      唐尚珺復讀班的老師和同學得知此結果后,都高興得不得了,覺得他終于等到了一個好結果,可唐尚珺卻很平靜,只說“可以給家里一個交代了”。

      老師勸唐尚珺:“中國政法大學可以去讀了”

      拿到中國政法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后,唐尚珺回了家,就在此時他才知道,父親患上了癌癥,病情已發展到了晚期。

      唐尚珺中國政法大學錄取通知書

      夜里,他將錄取通知書擺在飯桌上,然后向母親坦白了一切。

      母親已經67歲了,頭發花白,背也有些佝僂,聽到真相后,她沒有責怪兒子,只是默默地用雙手捧起了大紅色的錄取通知書,母親不識字,仔細端詳了半天才說:

      “我看懂你的相片,但是不知道具體意思。瞞著我不怪你,我還是開開心心的。”

      幾天后,還在醫院的父親也知道了真相,而他也只說:

      “我的病情都減輕一半了,心里很高興,雖然他瞞了我很多年,但他那種毅力還是很值得敬佩的。”

      癌癥晚期的父親

      在病床上得知唐尚珺考上中國政法大學

      正式開學前,他帶著從未出過遠門的父母一起去了北京,一家人共同參觀了長城、故宮,還吃了北京烤鴨。

      有關唐尚珺高考的故事似乎即將迎來一個完美的結局,但現實是,轉折和意外仍在繼續。

      唐尚珺帶著父母在北京游覽長城

      按照錄取通知書上寫明的時間,2016年9月3日本該是唐尚珺去中國政法大學報到的日子。可到了那天,他只是去學校感受了一下,便又回到高中復讀了。

      對于放棄政法大學,唐尚珺本人有很多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則是要籌錢為父親治病。

      根據當時南寧某私立中學發布的招生廣告,復讀生入學成績如果在600分以上,則可獲得10萬元獎勵。聽聞之前有位考生復讀了一年,第二年考上清華后又得到60萬元獎金。

      在那個當下,“錢”對于唐尚珺來說是有著巨大吸引力的。他在心里盤算了一下,父親化療大概需要8萬元,有了這筆獎金,家里就不用再發愁了。

      何況,自己這一次的高考成績已經突破620分了,明年“再拼一次”,說不定就真的能考進清華大學了。

      權衡之下,他又一次選擇了欺騙,瞞著所有人回到了高中繼續復讀——

      2年后,唐尚珺的父親去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以為兒子正就讀于中國政法大學。

      重病的父親

      拿著唐尚珺中國政法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因著從前復讀的事情,唐尚珺與家人之間已經不存在“信任”一說了。在中國政法大學“上學”期間,哥哥、姐姐曾以各種方式詢問、打探,想看看小弟是否真的去北京念書了。

      面對這些試探,唐尚珺都知道,卻從不明說,多數時候都只是配合對方,說幾句“正在學校上課,一切都很好”。至于更多細節,他不說,家里也不懂。

      他理解哥哥、姐姐的良苦用心,卻也費解為什么家人總是不體諒他的執著。

      他也想過讀一個普通的大學,或者干脆不讀大學,回到農村,和小學同學一樣結婚生子,過瑣碎的日子。可那樣的人生還有什么意義呢?

      唐尚珺也試過去廣州打工,但僅堅持了一個暑假便放棄了,而辭職的理由是,“每日都被使喚來使喚去”,他實在無法適應。

      唐尚珺去廣州打工后返回廣西的車票

      唐尚珺似乎一直都不知道,除了極少數天賦異稟、帶著使命降臨人間的“天才”,這個世界里的絕大多數都被劃分為“普通人”。

      大家的人生都沒有特殊的“意義”,所有人到最后都只是在為“生活”奮斗。

      在短暫撥開云霧之后,唐尚珺又過起了“雙面人生”。“政法大學高材生”是他虛假的陽面,被公之于眾;私立高中“高十一”復讀生是他真實的陰面,被小心隱藏。

      陰陽對立,真假共存,唐尚珺似乎已經在各類矛盾間找到了平衡。他已經很少想未來了,眼下的生活已經重復了十幾次,他早已能夠預料到結局。

      就像是進入了某種循環模式,他成了公式中唯一不變的常量,而周圍任何的風吹草動,都足以讓屬于他的結果,天翻地覆。

      高考成績超過600分之后,他聽課也不像從前那般認真了。下午碰到老師不在教室,他偶爾也會在上自習課時躲回宿舍睡覺。

      他忽然發現,“620分”其實是一道坎兒,想要突破很難,到了這個階段,很多事情已經不能單純靠“努力”實現了。

      自習課,唐尚珺在宿舍里睡覺

      2016年之后,唐尚珺的成績變得非常不穩定。在各類模擬考試中,發揮得好了,可以拿到650分;發揮失常,也不過剛剛超過一本線。

      2017年,他第9次參加高考。考試那兩天,女友突然扁桃體發炎,他去醫院陪護了兩天,幾乎沒怎么睡覺,狀態不在線的他最終只考了550分,連志愿都沒填,他覺得那根本不是自己的真實水平。

      此后幾年,他每一年都在參加高考,成績偶爾上浮,卻始終碰不到清華大學的“最低標準”。

      2020年,唐尚珺31歲,有關他屢次復讀的消息在新媒體、短視頻的發酵下,漸漸成為了眾所周知的“秘密”,親朋好友幾乎都知道了。

      到了這時,哥哥和姐姐雖生氣,卻也不再說什么,他們知道,指責已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年逾70的母親早已不關心兒子能否考上大學,只一心期盼著他能早些娶妻生子,過正常的日子;

      復讀班的老師也勸他,事情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結局其實已經明朗,清華本就不是唯一的選擇。

      唐尚珺母親

      好像所有人都不在意唐尚珺的“清華夢”了,除了他自己。

      也有人猜測,唐尚珺屢次參加高考不過是為了拿到復讀班的獎勵,借此掙錢而已,可他自己也說,除了2016年為父親治病去私立高中復讀,和2022年考上上海交大的兩次獎金比較可觀外,其他的都只夠基本生活開銷。

      那為什么只能是“清華大學”呢?他自己也說不清。

      喝醉后,唐尚珺講起“夢想”

      今年,33歲的唐尚珺完成了人生的第14次高考,雖被上海交大錄取,但他依舊沒有去讀大學的打算。

      2022年9月,在決定再次復讀后,他在個人社交媒體平臺寫道:

      “我也想過假如當初如何如何,那么今日又如何如何。可人生又哪來那么多假如?有當初的因,方有今日的果。不試過,怎知其不可?縱使結果不如我所想。亦是無怨無悔。”

      唐尚珺的上海交大錄取通知書

      紀錄片《高十》的導演何漢立,是最早發掘并將唐尚珺高考故事拍攝成影片的人,同時也是唐尚珺最好的朋友之一。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回憶起與唐尚珺的一件往事:

      那應該是上初中的事情。二人相約去“冒險”,一起去看看山那邊到底有什么。

      第二天,他們早早便從學校出發了,可一直走到中午十二點,依舊沒有發現什么值得欣賞的風景。

      何漢立有些擔心,周圍是荒郊野嶺,他們又沒有帶照明和求生的工具,待天色暗下來,想要回家就很困難了。

      于是,他趕忙勸說唐尚珺就此停下,原路返回。

      可唐尚珺只是沉默地盯著遠方,眼神分明在說,他想一直走下去。

      部分參考資料:

      1、南方周末 何漢立專訪:《唐尚珺讀了14年高三,<高十>導演“希望復讀永遠消失”》

      2、《人物》唐尚珺、何漢立專訪:《復讀十二年,走不出的高三》

      3、澎湃新聞 唐尚珺專訪:《復讀十二年,“只想上清華”》

      4、紀錄片《高十》

      5、唐尚珺微博 等

      標簽: 清華大學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