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環球快播報】當了1年陪診師,她看到醫院最冰冷的一面

      發稿時間:2022-09-12 15:54:50 來源: 鳳凰網娛樂

      慌亂無措。這是曾經11歲的小宋,第一次去醫院的感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而如今,28歲的她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各大醫院,對就醫流程和科室布局,了然于胸。

      她不是患者,卻常常面露焦急;也不是病人家屬,卻細致入微地陪伴在病人身邊。

      小宋是一名職業陪診師,簡單來講,就是陪伴患者去醫院看病的人。

      當下,幾乎每一家大型醫院,都可以看到幾個“小宋”。陪診師,正在成為都市里的一種新興職業。

      陪診師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幫患者處理掛號、排隊、取藥、代取報告、打印病歷、郵寄藥品等一系列繁雜事項。

      每日奔波于醫院,陪診師們看到了數不清的脆弱和焦慮,也體會到了真實的人情冷暖。

      他們陪伴過許多面對醫院數字化流程,茫然無措的老人,也見過父母抱著患病的孩子,手足無措的慌張,以及在大城市打拼的獨居青年,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孤獨……

      成為陪診師后,小宋的每個清晨都是擁擠和嘈雜的。

      早上6點,她準時起床,搭乘最早的一趟地鐵,趕往醫院。8點整,醫生準時開診叫號。

      掛號窗口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他們通常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知名醫生的診室門口,無論何時,人總是烏泱泱的一片。

      更多人從一進醫院開始,就是茫然的。

      病人趕不上醫院的數字化發展趨勢。幾乎每一家大型醫院,近些年都添置了不少自助機器。自助掛號、自助繳費、自助打印病例單……許多老人經常是鼓搗半天,也弄不清楚怎么操作。

      也有人看不懂醫生開的檢查,常常走錯地方,來來回回跑。一天下來,還是會漏掉一些重要的檢查。

      這是小宋見慣了的場景。

      小宋替患者排隊,等待就診

      有些人是真的不懂,還有一些人,是實在無力獨自兼顧所有的就醫流程。

      小宋深刻地記得,有一次陪一位患者辦理住院,在等待取號的間隙,她目睹了一位年輕女孩,從等候區的凳子上,突然直直地暈倒在地。小宋心頭一緊,趕忙去招呼了護士和保安,三人手忙腳亂地把那位女孩兒抬到一個輪椅上。

      女孩兒坐到輪椅上,恢復了一些意識,迷迷糊糊地說道,她剛抽完血,暈血。護士問她,有沒有家人和朋友一起來,女孩說沒有。

      “那一刻,我覺得她好孤單”,小宋感慨道。

      而這,正是陪診師存在的意義——讓患者們高效就醫的同時,提供情緒價值,代替家庭成員的角色。

      小宋替患者排隊拿藥

      陪同檢查,代替排隊,為患者節約時間,是小宋最常做的事情。

      每次陪診前,她都會提前做好規劃:踩點,了解醫院的布局情況,提醒患者B超要憋尿,血檢要空腹,以及讓患者帶好身份證、醫保卡等。

      她的包里總少不了這幾樣東西:幾瓶藿香正氣液、一包醫用口罩、幾張創可貼、一個冷凍好的冰袋,便于低溫保存醫生開的藥物。

      到了醫院,患者只需要坐著等待,小宋會仔細確認檢查出結果的時間,合理安排就醫流程。

      代替問診,也是陪診師的工作內容之一。

      經常有外地患者找到小宋,在網上掛好號之后,讓她拿著之前的檢查報告去趟醫院。見到醫生后,小宋會打開視頻,麻煩醫生通過視頻進行問診。確定可以治療后,患者再從外地過來。

      陪診師也會代為跑腿,幫患者們買藥寄藥、取報告單、預約檢查等。

      小宋幫患者買藥

      做了將近14個月的陪診師,小宋如今的收費標準是,半天(4小時)200元,全天300(8小時)元。這也是多數個人從業者的陪診定價。

      如今,小宋每個月可以接到20到30個單子,總計約陪診了300人。

      而需要陪診的群體,特征往往很明顯。他們通常是空巢老人,孕婦寶媽,外地患者,以及獨居青年。

      兒童醫院,是小宋最常去的地方,也是所有醫院中情緒濃度最高的地方。

      小孩的哭聲此起彼伏,父母們焦躁不安。有的孩子躺在診室門口,裹著毯子席地而睡,更多的是抱著孩子的家長們,擠在就診大廳,疲憊不堪。

      小宋曾陪診過一個只有兩個月大的新生兒,孩子腹腔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做完一系列檢查后,醫生告訴家長,必須要動手術,最合適的手術時間,是半歲以后。

      “但孩子可能等不到半歲了”,醫生又接著說。

      通知病情的那一刻,總是殘忍的。年輕的媽媽聽到這句話后,咕咚一下坐到地上哭起來。

      小宋看著心里難受,不斷給她遞紙巾,安撫道,“做了手術,很快就能好了。”哭到后來,小宋已經不知道該用什么語言,去安慰眼前這位母親了。

      生死離別被直接推到面前時,任何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

      孩子病危,醫生安排了綠色就醫通道,也明確告訴孩子父母,手術費用很高,且孩子年紀太小,要做好手術失敗的準備。

      聽到這,小宋的淚水包不住了。她悄悄低下頭,不敢讓患者家屬看到。

      這個時候,患者和家屬心緒通常已經亂了,作為一名職業陪診員,更需要理性和冷靜。不僅思路要清晰,還得琢磨怎么跟家長解釋明白醫生的話。

      再強勢的父母,從進了兒童醫院的那一刻起,都會流露出自己最脆弱無助的一面。

      小宋抱著陪診的小朋友

      住院的床位也很緊張,需要等待。

      很多父母帶著患兒,住在醫院旁邊的小旅館,等待著不知何時會空出來的床位,有些只需要等待幾天,也有些病需要等一年之久。

      小宋曾幫好幾個孩子辦理過住院申請。有一次,醫生突然告訴她,很多時候,醫院通知家長有空床位時,“孩子已經沒了。”

      聽到這句話,小宋不由心頭一緊。

      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個和她同一天生日的小孩。

      孩子得了血管腫瘤,在幫忙辦理住院申請時,醫生立馬開了綠色就醫通道。

      需要走綠色就醫通道的小孩,沒有一個病情是輕描淡寫的。

      不久后,她看到這位孩子的父親,發了一條朋友圈,“作為一名醫務人員,我救得了別人,卻救不了自己的孩子。”

      之后的日子里,孩子的父親在朋友圈又發了幾次籌款鏈接,那段時間,小宋每天都會幫忙轉發。

      孩子父親的朋友圈,后來很久沒有更新。小宋幾次想問問孩子的病情,但都沒有勇氣。“我不敢你知道嗎?害怕得到一個不好的結果。”

      小宋替患者排隊,等待就診

      有時候,一些家長會主動來告訴小宋,孩子手術很成功,并把她推薦給自己的朋友。

      對于一些病情很輕的小朋友,小宋會主動做回訪,關心孩子的恢復狀態。也會側面幫病情相似的小朋友,打聽一下哪個醫生比較好,哪種藥效果更佳,治療方案更為有效。

      “我覺得陪診不單是一份服務行業,更是一份有溫度的職業。”告訴「最人物」這句話時,小宋正在陪一名初中生,在急診室通宵輸液。

      小宋陪患者輸液

      在今年年初,決定全職做陪診的90后趙晨,陪伴更多的則是老年人。

      這類陪診服務,通常是子女下單。

      遠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們,長期缺席父母的生活,往往不能及時發現父母的健康問題。等無意間知道后,依舊很難抽出時間,陪伴父母去醫院做檢查和治療。

      陪伴成為了一種奢侈品。

      子女們工作繁忙,向公司請一次假并不容易,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都需要考量,這關乎年終獎是否能拿到。

      老人們理解子女的難處。當身體出現了一些小毛病,為了不讓子女擔心,通常是能瞞則瞞。

      趙晨與客戶的聊天記錄

      大多數老人都舍不得花錢,更不愿意花錢請人陪自己看病。

      趙晨曾經歷過,到了地方老人堅決要求退錢,不去看病的情況。后來,為了避免麻煩和尷尬,趙晨會和子女們統一口徑,以朋友的身份來帶老人看病。

      有一次,趙晨陪一位奶奶看病,老人起初情緒壓抑,一路沉著臉。檢查了幾個項目后,發現身體并無大礙,老人才逐漸放松了些。一天下來,趙晨與老人熟絡起來。

      她聊起了自己的子女,這也是大多數老人最愿意聊的話題。

      “這時候,需要跟老人們多溝通,緩解他們的心情”,趙晨往往會附和著老人,夸贊他們的子女很優秀很孝順,在外地工作繁忙也不容易。

      那天告別的時候,老人突然對他說,其實我知道你是請來的陪診。這位老人時常會對子女提及,身體有些不舒服。

      趙晨想,老人心里還是希望子女能多回來看看自己吧。

      趙晨與客戶的聊天記錄

      除了老年群體,年輕人,同樣有陪診需求。

      對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弄清就醫流程并非難事。趙晨告訴「最人物」,獨居青年找陪診,通常是一些需要打麻藥的項目,醫院規定必須得有人陪同,比如胃腸鏡檢查。

      人情難還。年輕人們不愿找朋友和同事,情愿花錢找陪診。也有一些人是尋求心理安慰,不愿獨自去醫院。

      趙晨遇到過一位“社恐”年輕人。男孩二十歲出頭,家人都在外地。“看起來很沒自信,唯唯諾諾。”全程下來,男孩與趙晨交流很少。

      男孩需要做一個眼部的矯正手術,擔心手術失敗,眼睛瞎了。手術最后很成功,男孩才稍微放松了一些。簡單道謝過后,便慌忙走了。

      面對年輕人,陪診師在過程中,更像個會照顧人的朋友。

      趙晨陪診時會準備的幾樣物品

      除了常規的陪伴外,一些涉及倫理方面的因素,也需要考量。曾有一位女士希望趙晨陪伴自己去醫院流產,并冒充親屬代簽字,趙晨拒絕了這個單子。

      “我擔心她沒有經過伴侶同意,之后容易引起糾紛。”

      醫院永遠擁擠,人滿為患。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87.2億人次,2019年居民到醫療衛生機構平均就診6.2次。

      此前,衛健委曾公布過相關數據,我國約有1.9億老人患有慢性病,很多老人需要定期上醫院看病、換藥或做手術。因子女不在身邊,有超過70%的老人選擇獨自就醫。

      同時,民政局的數據調查發現,2021年我國單身獨居成年人數已達到約9200萬。然而,根據醫院的規定,部分手術和檢查,必須要有患者和家屬共同簽字。

      一個人看病,已不僅是關乎情緒上的問題,更是現實需求。

      小宋排隊辦理住院預約

      近兩年,社交平臺上,不少視頻打出職業陪診員的廣告。看起來,陪診員似乎是沒有任何門檻的新行業,但在小宋和趙晨看來,這份職業仍然需要具備一定能力。

      從業者不僅需要耐心,更要有愛心和責任心。

      拿排隊來講,這極其消磨人的意志力,小宋排過最久的隊,長達6個小時。除此之外,碰到有節約的老人不吃早餐,她常會買好早餐帶去。而當遇到父母沒時間陪孩子看病的情況,小宋則會在陪診結束后,陪同小朋友一起坐地鐵,把他安全送到家。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認可這個職業。常有人問,你們是不是高級黃牛、醫托?

      小宋覺得委屈又尷尬。陪診師不提供代掛號服務,若有詢問掛號業務的患者,也只是給一些建議,最終患者自己來做決定。

      擁擠的診室門口,小宋替患者排隊

      在做陪診師的過程中,小宋時常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走進醫院的情形。

      2005年,小宋的奶奶生病了。老人吃不下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瘦下來。父親帶著她和奶奶,離開重慶南川的小山村,去往城里的醫院看病。

      城里的醫院像是一個冰冷冷的迷宮,父親帶著她們直打轉。從掛號開始,無助感便涌上心頭。看到醫務工作人員,父親就拉住人家問,該去哪里繳費、檢查怎么做、報告怎么取。

      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回應。

      運氣好,遇到不忙的醫生和護士,會把他們帶到要去的地方。更多的時候,工作人員也很忙,聽不懂父親的方言,大概指一個方向,或者丟下一句“不清楚,你再問問其他人”,然后匆忙趕往下一個診室和病房。

      醫生和護士總是行色匆匆,病人和家屬則是憂心忡忡。

      醫院

      在小宋的記憶中,奶奶最初做的是胃鏡檢查,沒有打麻藥,儀器直接從嘴里進入胃部。也許是心理的恐懼,也許是生理的刺激,做完檢查后,奶奶一直在流淚。

      后續又做了很多檢查,是什么,小宋已經記不太清了。只記得結果出來,醫生說,是食道癌。

      生病前,奶奶是個脾氣暴躁的老太太,處處強勢。她有些重男輕女,更喜歡伯父家的兒子。生病后,伯父不愿意照顧奶奶,老人走投無路來到小宋家里。

      小宋感覺得到,奶奶像被戳破的氣球一樣,一下子垮了,每天都在愧疚和自責,人也變得溫和起來。

      面對生病的恐懼,再強悍的老人,也需要有人依賴和陪伴。

      后來的一年里,爸爸帶著奶奶,去城里各大醫院求醫。

      過程是艱難的,經常是不知道怎么坐車,也分不清各個科室的方向,他帶著老人走了不少冤枉路。有一次,因為沒有找到做檢查的地方,他們錯過了一個很重要的檢查,白忙活一天。

      那種慌亂無措的感覺,小宋至今清晰地記得。

      后期小宋的奶奶病情越來越嚴重,失去了行動能力。一年后,奶奶躺在家里的床上,去世了。看著老人逐漸僵硬的身體,小宋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2021年,小宋辭去了國企的工作,做起了全職陪診師。

      做陪診的這一年多來,她時常想,如果當時就能有專門的人,陪爸爸和奶奶看病就好了。興許當初就不會因為走那么多彎路,而耽誤奶奶的病情。

      這樣,奶奶也就不會那么早離開。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