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山西發布碧村遺址考古成果 揭示黃河岸畔的先民生活

      發稿時間:2023-02-17 16:07:37 來源: 中國網

      原標題:山西發布碧村遺址考古成果 揭示黃河岸畔的先民生活

      中新網太原2月16日電(記者 楊杰英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6日對外發布興縣碧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成果,該遺址是目前在入黃河口處發現史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石城,多角度揭示黃河岸畔4000多年前的先民生活。

      晉西北是中國史前“Y”字形文化傳播帶的重要一環,連接著陜蒙與晉南,地處入黃河口處的碧村遺址是其中一個關鍵節點。


      (資料圖)

      該遺址位于山西省呂梁市興縣碧村村北。遺址三面環河鄰溝,東、中部各修筑一道縱貫南北的城墻,形成一座具有內外雙重城墻的石城聚落,城內殘存面積75萬平方米,主體年代相當于龍山時代晚期,下限可延至二里頭時代早期。

      碧村遺址工作始于2014年,2015年開展首次發掘,找到了遺址核心建筑區及城墻之所在。此后,在“考古中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五)”等課題支持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呂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聯合開展了遺址全面考古工作和多學科探索。

      位于中部的小玉梁是聚落核心區,四周砌筑護墻。整個臺地建筑有著明確的中心軸線規劃思想,修建了一批以連間房址為中心的石砌建筑群,包括中心連間房址、護墻及其他配套功能性房址。小玉梁的石構建筑群是了解石城核心區建筑布局的重要參考,也讓人們清楚地看到了這一時期建筑設計中的中軸規劃思想。

      城墻圪垛地點是遺址東部一座高聳平臺,屬于外城墻及門址所在。門址由東、南、北三個石包土芯大墩臺呈“品”字形排列圍合而成,包括南北門塾、夾道、內外兩重“甕城”等部分,組成其曲尺形的微循環。通關進城時,需先繞過南北門塾及半圓形墩臺外側夾道后,進入第一重類似“甕城”的封閉空間,迂回前行,經過兩道“甕城”后,方可抵達城內。

      據介紹,該門址是目前發現史前時期保存較為完整、結構最為嚴密、形制最為規整的一套門址系統,為復原龍山時代城門結構提供了重要參考。

      通過古地貌、同位素、動植物、冶金等方面分析顯示,鑒于其便利交通等原因,4000多年前的碧村先民選擇于此,精心規劃,采石筑城,崇玉石尚占卜,使用紅銅制品,形成了粟為主黍為次、大量養殖豬羊牛的農業經濟。

      本次發掘項目負責人張光輝表示,碧村遺址是目前在入黃河口處發現史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石城,為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提供了重要物質載體。該遺址占據河套向晉中、晉南過渡的關鍵要道,并有著規劃嚴密的城防系統,是北方石城文化圈面向東方的一座重要門戶,這為揭示天下萬國背景下中原與北方文化互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楊杰英 胡健

      責任編輯:馮崢

      標簽: 山西大學 責任編輯 項目負責人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