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陽”“陽”“陽”帶來的精神壓力,如何調節?

      發稿時間:2022-12-18 10:06:17 來源: 中國網

      央廣網北京12月17日消息(記者彭揚)近日,人們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自己或身邊誰、誰、誰“陽”了。除了感染本身的風險勢不可擋,還有恐懼生病的精神壓力也隨之而來。不同的群體,感受到的壓力也不盡相同。這些精神壓力的產生與哪些社會心理學因素有關?面對這些壓力,我們可以怎樣調節?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在16日舉辦的生命健康論壇上表示,2020年世衛組織年度報告顯示,失眠障礙超過1億多人,五分之一來自中國。抑郁癥帶來的傷害已經超過冠心病對人的影響。目前疫情沖擊波下,即使陽性變陰性,對于有些人來說,心理沖擊也許不會過去。疫情對人類精神健康的影響,保守估計可能達到10年~20年左右。目前我們應該采取措施應對這類心理影響。


      (資料圖片)

      北京老年醫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呂繼輝分析認為,與大流行期間的精神問題有關的社會心理學因素主要有11項:接觸病毒感染者的頻度和程度;害怕感染家人;無法得到檢測和治療;社交缺乏、居家限制、孤獨;對防疫措施和防護手段不確定;經濟困難和缺乏保障;工作量增加;短缺食品、紙制品、防護裝備等;個人自由減少;持續報道疫情而最終結局不明;精神疾病門診患者治療中斷。

      不同群體如何進行調節?呂繼輝建議,醫護人員每天接觸大量患者,其中不乏傳染性的患者,防護不到位的話自身被感染的風險較大,而且疫情高峰時工作量比平時增多,可能出現精神癥狀和精神障礙。最好由精神衛生專業人士按需提供私密的治療,幫助處理醫護人員照顧患者時的焦慮、苦惱及其他情緒來源,必要時處方藥物治療。平時自己可以通過規律的身體活動/鍛煉、心理治療、瑜伽、冥想、向組織求助、加入互助團體等方式舒緩身心。

      普通人群一定要保持生活規律,充足的營養和睡眠,不過多關注負面信息,轉移注意力,不夸大疾病的危害,克服恐懼。同時要堅持工作和愛好,占住時間和精力,與親友保持聯系,避免孤獨,聽舒緩的音樂和冥想,必要時請求醫生幫助。

      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醫師趙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分享了一份居家康復心理指南。趙青表示,如果在承受了發熱、嗓子疼痛等一定身體不適的同時,心情變得焦慮起來,可以對官方公布的比如感染新冠病毒后的常見癥狀、哪些藥物可以對癥治療、治療過程中需要觀察什么、什么時候提示病情加重需要就醫、附近哪些醫院可以收治等信息進行自行學習,最好做出書面整理,以防出現癥狀后手忙腳亂、忙中出錯。

      如果是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擔心傳染給家人。這時應減少災難性聯想,不要盲目自責,接納自己的暫時虛弱狀態,相信自己在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家人方面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此外,也可以想象一些輕松優美的畫面,或者選擇做一些簡單、機械的事情,比如打掃房間、整理衣柜、涂色繪畫等,減少自身焦慮。

      如果孩子感染了新冠病毒,父母通常會因為擔心孩子病情而變得十分擔憂。但父母的焦慮、恐慌會傳遞給孩子,對于孩子的恢復適得其反。所以,父母應保持情緒穩定,觀察患兒的不適癥狀,態度溫柔堅定地給予患兒所需要的照顧。比如對于低齡患兒,父母可以給出“吃了藥會好一些”“明天就不這么難受了”等語言安撫,也可以給予患兒擁抱、撫觸、按摩等,幫助患兒緩解不安情緒;對于年齡較大的患兒,父母可以實時詢問患兒的癥狀及需要的幫助,多通過語言表達關心、傳遞正能量。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陳雪峰表示,疫情對個人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很長遠的。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數據顯示,疫情第一年的抑郁和焦慮發生率增加了25%。國內外一些學者公開發表的數據比較相似,抑郁、焦慮,還有一些人在疫情期間可能有創傷后應激障礙、睡眠障礙、進食障礙等。有一些人是相對比較脆弱的,更需要關注。到底哪些問題更嚴重,什么樣的干預更有效,還需要進一步的追蹤研究。同時,疫情對社會心理的影響也很大。比如大家會有這樣的感受,對經濟信心、消費行為、人際信任、社會心態等,這些影響也比較長遠,這個領域的研究也需要加強。(來源:央廣網)

      來源:央廣網

      作者:彭揚

      責任編輯:馮崢

      標簽: 醫護人員 社會心理學 中國科學院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