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天天信息:工作觀,決定你的人生滿足感

      發稿時間:2022-11-29 17:03:20 來源: 中國網

      中國婦女報

      心理學家艾米·瑞斯尼斯基曾把工作觀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把工作當“差事”;第二種是把工作當“職業”;第三種是把工作看成自己的“使命”。其實,一個人的工作觀,就是他的人生格局。你把工作想成什么,工作就會如何塑造你。你的工作觀,決定了你在工作中能否獲得滿足感。我覺得工作就像是河蚌,而我是經由它磨礪出來的黑珍珠,工作讓我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資料圖)

      ■ 高琳

      “如果工作是一個人,你覺得它是你的什么人?”前幾天我在公號里發了這個問題,結果收到五花八門的回答:“工作是包辦婚姻——不愛他,但又要對他負責……”“工作是負心漢,今年被裁員……”“工作是老媽,逼著你干這干那……”“工作是孩子,不舍得放棄又有諸多無奈……”

      其實,通過“工作是你的什么人”這個隱喻,便能看出你潛意識層面的工作觀。而你的工作觀,決定了你在工作中能否獲得滿足感。我把這些答案大致分成了三類,看看你的工作觀是怎樣的。

      第一類:工作=養家糊口的工具

      我之所以問“工作是你的什么人”,而不是問“工作是個什么東西”,是因為人和人之間是有“關系”的,既然有關系就勢必會有感情。比如對于相當一部分人來講,他和工作更像是一種依附關系,因為有所求,所以盡管不喜歡但也很無奈,畢竟要養家糊口。在這場又愛又恨的拉鋸戰里,他們就像偶像劇里的男女主角一樣,偶爾自怨自艾,偶爾又元氣滿滿。

      羅振宇有個編輯朋友曾自豪地跟他說:“你知道嗎?我現在練就了一個招兒。”羅振宇問是什么招兒,他說:“我編輯任何文章,只用三個組合鍵,Ctrl+V(粘貼)、Ctrl+A(全選)、Ctrl+X(剪切),多一個我都不用。”羅振宇好奇他為何如此時,他撇嘴道:“因為老板給錢太少。”

      聽完,羅振宇問:“你這樣編出來的文章好嗎?”他說:“當然不好了,只能算湊合。”羅振宇又問:“那你的水平這幾年是進步還是下降了?”他嘆氣說:“下降得厲害,我現在出去找工作都找不著。”生活中,多少人也像這樣摸魚工作,最后落個一無所成的下場。

      有些人認為,反正工作不能以我的意志為轉移,那就這樣混吧。你可以說是“躺平”,我也可以說是一種自洽。如果你也處于這種狀態,不用太灰心,千萬不要以為你和當下這份工作的關系就代表你和所有工作的關系。這就好像你遇到一個“渣男”,不代表所有男人都是“渣男”。別忘了,你也是在不斷成長和變化的,就像任何關系一樣,你和工作的關系也是動態變化的。

      那么該如何開啟這個轉變呢?答案很簡單:你把工作想成什么,工作就會如何塑造你。如果你把工作想成是你不得不干的事兒,你一定不會太開心,帶著這樣的不開心,你也肯定干不好這份工作。但是同樣一份工作,如果你把它想成是朋友,你雖然不一定就那么愛它,但最起碼你不會垂頭喪氣地去上班。

      第二類:工作=成就自己的伙伴

      不管是把工作看成夫妻、朋友還是對手,能看出來在這一類人內心深處,是把工作當作成就自己的伙伴。讓我特別欣慰的是,有好幾位網友都提到了“工作是教練”“工作是一面鏡子”。比爾·蓋茨曾說過:“人人都需要一位教練,因為教練起到的作用之一就是通過提出好問題,幫你看到自己潛意識中的一些限制性信念和盲區。”工作也是一樣,它能幫我們更好地認清自己——你最底層的需求是什么?你的動力又是什么?你熱愛什么?你擅長什么?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挺了解自己的,但其實未必。比如我之前一直認為比起做教練,我好像更擅長做培訓。很多人也都說我做培訓就是老天爺賞飯吃。越這么說,這種認知就越得到自我加強,而另外一部分就越自我懷疑。但后來我才慢慢意識到,做培訓是在聚光燈下,你自然會收到很多掌聲;而做教練,除了你和被教練的人知道你們彼此的收獲,別人是看不到的。然而,越是無人喝彩的時候,你越需要自己給自己照鏡子。

      我慢慢發覺,老天爺賞給我的飯不是會講課,而是會和人建立聯結。這個自我認知不是臆想出來的,而是在工作中通過不斷探索慢慢發現的。無論什么場景,無論什么人,只要我想,都能迅速和他人建立聯結,讓對方放下防御、打開心扉。這才是老天爺賞我的飯,而無論是做培訓還是做教練,都只是一個飯盒而已。意識到這一點,我的自信有了巨大飛躍,我感恩工作帶給我的自信。

      第三類:工作=修煉自己的道場

      最后這一類觀點代表了不少人,也包括我當下和工作的關系。我覺得工作就像是河蚌,而我是經由它磨礪出來的黑珍珠,工作讓我成了更好的自己。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在《工作的迷思》中發問:請問工作的價值到底是什么?德波頓認為,工作就像一個氣泡——“它會賦予我們大權在握的感覺,它會使我們有尊嚴地感到疲憊。”這就是隱喻的魅力,隱喻也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換。在工作過程中,我常常會用隱喻來啟發客戶,幫他們跳出現有困境,從更高維度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教練不會給你很多答案,但可以幫你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艾米·瑞斯尼斯基曾把工作觀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把工作當“差事”(Job);第二種是把工作當“職業”(Career);第三種是把工作看成自己的“使命”(Calling)。人生也有三個主要修煉道場:工作、家庭關系(伴侶/親子/父母)和興趣愛好。我們每天清醒的時間不過16個小時,工作能占到其中的60%~80%。因此,在工作中修煉的占比可以說是最多的,如果僅僅把工作當作是養家糊口的工具,那就太浪費了。

      其實,一個人的工作觀,就是他的人生格局。如果你將工作當差事敷衍,那么禁錮的就是自己成長的路。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高琳

      責任編輯:馮崢

      標簽: 在工作中 養家糊口 你的什么人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