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每日速看!壤巴拉文化展現中華文化活力潛力

      發稿時間:2022-11-28 16:15:40 來源: 中國網


      (資料圖片)

      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位于川甘青結合部,是康巴、安多、嘉絨傳統區域文化交融之地,享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近期壤塘縣歷時1個多月,與成都新華文軒合作舉辦“壤巴拉文化旅游成都行》活動,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的活力潛力,講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故事。

      一、全面展示非遺文化創新保護傳承。活動以“喜迎二十大、奮進壤巴拉”為主題,由“會、展、研、課、演、推”六部分構成。“會”即召開新聞發布會暨開幕式,邀請省、州、縣領導,人民日報、四川經濟日報、四川文化旅游網等中央和省級25家主流媒體記者參加,線上線下立體報道活動盛況,累計閱讀點費互動300余萬人次;“展”即舉辦非遺文化展,展示新舊唐卡、樂器、藏香、藏藥、陶藝等13000?余件,近距離接觸壤塘唐卡繪制、藏紙、藏茶和民族傳統服飾制作,現場觀展1萬余人次;“研”即舉辦主題論壇,共同探討、研習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方式方法;“課”即舉辦非遺大講堂,組織600?余名學生現場聽取講座和參觀展覽;“演”即邀請民間藝術家進行文藝匯演,全方位呈現壤塘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各項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翻天覆地變化;“推”,即邀請網紅等自媒體宣傳推介文旅產品,僅活動期間銷售額達317萬余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生動呈現文化促進鄉村振興新貌。活動通過講述壤塘非遺文化傳承之路、文化服務鄉村振興之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制定《壤塘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5)》,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目標,以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核心,以發展文化產業為抓手,建立唐卡、藏香、陶藝、藏毯等46個非遺傳習所和9個非遺工坊,培養280?名非遺文化傳承人。采取“政府扶持+傳承人自主創辦”和“傳習所十公司十農戶”的發展模式,構建“文化+旅游+鄉村振興”產業集群,目前,唐卡、藏藥浴、藏香、陶藝等6個傳習所已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創新探索“文化+就業”模式帶動3000?余名農牧民群眾吃上“文化飯”,實現以文化人、以文促穩、以文惠民、以文興業的有機結合,以實際行動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三、凝心聚力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近年來,壤塘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充分利用國家級非遺項目、國家級文保單位、國家級傳統村落等文化資源,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為抓手,以發展助推團結、以團結帶動發展,推動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上壤塘鄉查卡村俄尖扎西說:“我以前是一個牧場的放牛娃,從2015年起開始學習藏陶制作,現在依靠政府提供的銷售渠道每月至少增收?1000?元,我非常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扎西德勒!;唐卡傳習所學員澤尖說:“我從2012?年開始學習唐卡,2017年畢業,現在每年有15萬元左右的收入,現在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非常感謝政府、感謝傳習創業園”,如今像俄尖扎西、澤尖一樣通過非遺改變人生的越來越多。同時,為了使非遺文化“走出去”,壤塘先后在上海金澤鎮、深圳瓷愛谷、江西景德鎮等地掛牌成立20個非遺傳習基地,通過這一窗口進一步加強和發達地區的區域合作,彰顯了各民族親如一家、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精神內涵,持續凝聚加強民族團結的向心力。

      來源:中國網生活

      作者:高健

      責任編輯:馮崢

      標簽: 民族團結 中華民族 開始學習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