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 | 記者 朱松梅
社會上鼓勵孩子們走進森林山地與自然對話,使得自然教育成了一門新興的課程。然而,記者發現, 自然教育行業人員素質和課程質量魚龍混雜。
【資料圖】
孩子們在松樹下收集掉落的松塔。朱松梅攝
一些課程“有自然無教育”
在北京的公園景區,經常會遇到孩子們在大人的帶領下觀察花草、認識鳥類,還有的在林間組織活動、游戲,類似的活動都屬于自然教育的范疇。不過,記者在采訪中卻發現不少問題。
問題?
公園玩一圈敷衍了事
“這就結束了?跟從前的秋游沒什么區別!”陪孩子上完一堂自然教育課,媽媽王飛雪有點兒蒙。
由于兒子課余時間總抱著手機玩,王飛雪就給他報了自然教育課。“這個課程學費188元,如果能學到東西也值了。”她說,沒想到,老師就是帶著孩子們在某個景區玩了小半天,認了幾種常見的花草樹。“這錢花得實在不太值。”
“有自然無教育”是個普遍現象。近年來,很多機構紛紛轉型做起了自然教育。老師們經過簡單培訓,認識一些昆蟲花樹,就開始給孩子上課了。但是,因為很多“老師”根本不懂,也沒有建立規范科學的課程體系,自然教育的體驗并不好。
問題?
知識講解漏洞頻出
梁冰和9歲的女兒曾一起參加某旅行社組織的自然研學課。“聽著聽著,我就覺得不對勁兒。”梁冰說, 老師指著一只螞蚱說是螽斯(蟈蟈)。“只要稍有昆蟲知識,都不會把蟈蟈和螞蚱混為一談。講錯了還真不如不講。”
市園林綠化局宣傳中心的邵丹深有同感。有一次,她在公園遇到一個研學團,順耳一聽就抓住帶隊老師兩個常識性錯誤,于是她趕緊上前更正。
“大自然千變萬化,所以自然課不會像語文、數學一樣,可以做到高度標準化。 好的老師,應該讓孩子聽懂自然的語言。”邵丹說,比如一只花椒鳳蝶飛過來,老師不僅能認得,還能解釋這只蝴蝶為什么會出現在這里、附近是不是有寄主等知識。
問題?
捉蟲拔草破壞自然
一些露營、夜觀等活動,打著認識自然、保護自然的旗號,卻做著破壞環境的事。就拿夜觀活動來說, 一些機構會使用手電筒,甚至誘捕昆蟲制作標本。而正規的自然教育機構則會引導孩子們減少用光,不得不打光時,會用紅布遮擋手電筒,把對夜行動物的影響降到最低。
京郊的野山、殘長城,同樣成為自然教育亂象的重災區。 今年10月,一家培訓機構的4名老師帶著23個孩子,被困懷北鎮椴樹嶺村,最后是消防員把他們營救下來。
體驗
一堂好的自然課
記者曾經上了一堂自然課。
“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蒼龍’。”帶隊的是一位年輕的男教師,話語很有親和力。他給每個孩子發了一只植物分類收集盒,并特意叮囑:不能摘、摸任何動植物,只能在老師允許的時候,收集地上掉落的葉子和果實。
這場自然之旅從玉蘭樹開始。雖然玉蘭花早已沒有,但老師卻在干枯的枝頭發現了寶貝——一枚枚灰黑色的、毛茸茸的芽鱗。“北京的春天,最早開花的就是玉蘭。這是因為玉蘭早在前一年的秋天,就已經孕育出了花的芽鱗。”老師娓娓道來,“芽鱗還有一個用途,大家知道是什么嗎?”
一個男孩子高高舉起手:“老師,這我知道,是毛猴!”“沒錯!毛猴的身體是玉蘭芽鱗做的,四肢和頭部是蟬蛻做的。”老師表揚道。
告別玉蘭樹,大家繼續前行。迎面有兩株秀麗的白皮松,五米開外則是一株雪松。老師安排小朋友們在此停留,仔細觀察著松樹的樹干、松針和球果,了解這兩種松樹的區別。白皮松一束松針共三枚,樹干外皮有白色蠟質粉末;雪松的一束松針共三枚,雌雄異株且花期不一致,樹齡在30年以上才有可能結果。
無意中闖入的小動物,更是成了這堂自然課最好的素材。當孩子們圍攏在一塊巨石旁認真聽課的時候,一只小青蛙不知從哪里蹦了出來,蹲坐在石頭上東張西望,引得孩子們圍觀和躁動。“大家不要靠太近,這會嚇到它。”老師降低了聲音,示意大家留出更多空間,接著就講起了蛙的知識:“這是金線側褶蛙,身體兩側各有一條金褐色的背側褶。它只能往正前方跳,如果要調轉方向,得先原地蹦著轉動一下。蟾蜍就不是這樣,它能拐著彎跳躍。”
短短兩三百米的路程,老師帶大家了解了孑遺物種猬實、“植物界的大熊貓”水杉,途中還與一只上躥下跳的歐亞紅松鼠不期而遇,共同聆聽了兩只繡眼鳥的清脆鳴叫。
一路走、一路講,孩子們嘁嘁喳喳問個不停,各種問題都沒難住老師。兩個小時的課,孩子們跟著老師的節奏,興趣滿滿,收獲頗豐。
發展
制定行業標準規范公約
市園林綠化局宣傳中心主任馬紅告訴記者,如今, 自然教育對家長已不再是個陌生詞,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有意識地帶孩子走進森林、親近自然。
自然教育對兒童成長意義深遠。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人和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孩子們的戶外活動時間嚴重不足。讓孩子們走進自然,不僅是認識各種動植物,更重要的是 學會反思生命、觀照自身,建立一種良好的生活態度。
近年來,北京的生態空間不斷擴展,森林覆蓋率已達44.6%,為自然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更多優質場域。目前, 北京已在200余個城市公園、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和各類基地開展自然教育課程及活動。建設了八達嶺森林體驗中心、西山自然觀察和休閑教育等10處不同類型的森林文化示范區,創建了森林音樂會、森林夏令營、“悅”讀森林、森林大篷車等文化品牌和知名活動。
今年9月,2022中國自然教育大會發布《北京宣言》,倡導更多人特別是青少年走進自然,接受教育。宣言承諾,將大力推動制定自然教育行業系列標準指南、規范公約,實現行業良性發展,提升自然教育機構管理運營能力,形成自然教育行業高質量發展合力,同時倡議將每年7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全國自然日。北京自然教育未來將會更加廣闊。
- 調查|帶去公園溜達一圏滿嘴“胡噴”,兒童自然課豈能兒戲?
- 現在分詞與過去分詞的區別有哪些?現在分詞用法整理看這里
- 怙惡不悛的意思是什么?相形見絀與黯然失色的區別有哪些?
- 國內的國際高中怎么樣?上海國際高中哪四校八大?
- 學前端去哪個培訓機構?軟件測試培訓費用大概多少?
- 適合一年級摘抄的句子有哪些?用四季造句一年級看這里
- 熱點在線丨京直播預告|北京昨日新增本土840+3048,今天下午5時召開發布會
- 【全球新要聞】為了這一刻,他準備了24年10個月
- 全球最新:我國首個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成立
- 焦點觀察:費俊龍:我們乘組的飛行本領仍然保持在青春狀態
- 每日信息:密閉式清潔站改造,居民提訴求街道出建議
- 長江白鱘滅絕,“十年禁漁”有用嗎?生態環境部回應
- 焦點播報:“云端”暢享茶文化,2022“兩展一節”線上茶業博覽會啟動
- 當前報道:在北京出生長大的伊朗兄妹:想做相聲說得最好的外國人
- 環球快報:保持隨時備戰狀態17年 第一個把筋斗翻到太空的費俊龍再上太空
- 每日觀點:北京地區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延期
- 全球消息!2冠1亞!中國女橄獲2022亞洲七人制橄欖球系列賽總冠軍
- 【世界時快訊】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正在初選階段,期待看到港澳航天員身影
- 焦點關注:世界杯吉祥物“拉伊卜”火了,網購品咋這么別扭?掃碼辨真偽
- 一男子酒后劃車十余輛,被抓時竟認為不是什么大事,拘
- 水管爆裂,供水供暖都難了,幸好有他們
- 鄧真曉被查,不久前還在發微博
- 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凌晨通知……
- 短訊!神十四乘組將于一周內完成在軌輪換任務,返回東風著陸場
- “00后”小伙擰螺絲成世界冠軍 實現中國零的突破
- 四川提醒:寒潮將至 盡量避免在惡劣天氣出旅游
- 廣發基金王瑞冬:從高ROE到ROE邊際變化 追求高質量成長
- 焦點訊息:貴陽學院—雙龍協同創業創新基地 累計孵化210家企業
- 報告:過去十年游客綜合滿意度指數明顯提升
- 天天百事通!超九成純債基凈值下跌 多只基金遭大額贖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