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第39個教師節特別報道:強國有我

      發稿時間:2023-09-08 15:07:16 來源: 北京日報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

      金秋九月,北京27萬余名教師將迎來第39個教師節。在北京高校,有這樣一批“寶藏”教師。他突破重重困境,研制我國首臺原子鐘;他敢于“啃硬骨頭”,三十年磨一劍,為打破我國互聯網核心技術長期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作出開拓性貢獻;他隱于青山深處三十載,只為讓國產飛機裝上強勁的“中國心”……他們堅守在科研、教學一線,從翩翩少年到耄耋老人,為人才強國不斷奮斗,為我國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著畢生力量。

      堅守科研領域的師生,不要被浮華社會的欲望所迷惑,要踏踏實實守好自己的‘一畝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子鐘奠基人

      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王義遒

      讓六百年誤差不大于一秒

      用什么測量時間最精準?當前,科學家給出的答案是原子鐘。它是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之一,也是北斗系統中的核心部件。鮮為人知的是,早在1965年,我國第一臺穩定度達到六百年誤差不大于一秒的原子鐘就已誕生,當時主持這項研究的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王義遒。

      1963年,在蘇聯學成歸國的王義遒,瞄準國家科研需要,開啟了對原子鐘的研究。這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涉足這一領域,沒有前車之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銫發出的光是紅外光,人眼看不到,只能使用玻璃泡里的無線電高頻放電來測試。光是讓銫原子發光,王義遒和研究團隊就下了不少功夫。

      1965年底,研究團隊突破重重困境,終于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代原子鐘。又經歷十余年,我國第一批量產的“光抽運銣原子鐘”橫空出世,這項高科技成果在我國多項國防科研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專心科研的同時,王義遒不忘開展教學工作。在北京大學,他先后講授了核磁共振、光的受激發射等多門課程,還編著了《量子頻標原理》,并翻譯了《原子與輻射的電磁相互作用》等國外優秀教材。王義遒希望現在的課堂和實驗室是充滿激情的、有爭鳴的,是學生能夠不斷提問的,唯有質疑精神才能讓科研不斷攀上新的高峰。

      從北大教師崗位上卸任后,王義遒仍帶著老驥伏櫪的情懷和精神,繼續貢獻力量。科研方面,他擔任星載原子鐘技術管理組首席專家,參與了對我國北斗導航系統至關重要的星載原子鐘的研制;他還擔任軍用時間頻率專家組組長,繼續為祖國的國防事業服務。

      我們的科研要服務于祖國和人民的需要,才有前途、有價值。這是我們能夠不斷攻堅克難的力量源泉。

      互聯網“破壁人”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張宏科

      敢啃核心技術的硬骨頭

      構筑可以維護國家網絡安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互聯網系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張宏科一直努力奮斗的目標。他三十年磨一劍,創建標識網絡體系,為打破我國互聯網核心技術長期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使我國互聯網體系自主創新和核心網絡技術躋身國際領先行列作出了開拓性貢獻。

      1994年,張宏科博士后出站選擇留在北京交大任教,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從事互聯網理論與關鍵技術的研究。“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張宏科認識到互聯網安全的重大戰略意義,并下定決心要破解這一難題。

      在學生眼中,張宏科是一名“敢于啃硬骨頭”的導師。互聯網核心的設備就是路由器,張宏科啃的第一塊硬骨頭就是IPv6(互聯網協議第6版)路由器。20世紀90年代,國內學者對于路由器和IPv6還很陌生。張宏科帶領團隊迎難而上,在2000年就成功研制出國內第一臺IPv6路由器,為后續新互聯網體系與關鍵技術研究奠定了基礎。

      隨后,張宏科又將視線轉移到了高鐵上。高鐵專用通信網絡,承載著車輛核心部件安全預警、險情處理等運維任務,是鐵路安全運行的基石。張宏科攻克了跨網帶寬動態匯聚、協同傳輸和差異化服務保障核心問題,有效解決了高速移動環境下數據高速傳輸問題。

      從教30年,張宏科累計培養博士45名、碩士90余名,帶領通信工程專業入選首批國家一流專業。他把育人課堂延伸到服務國家和行業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工程和科研課題中,鼓勵學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近年來,張宏科帶領團隊針對規模化協同融合網絡的重大需求開展基礎研究,為實現網絡強國這一目標繼續奮斗。

      動力要過關,人才最關鍵。我屬牛,老牛自知使命重,不用揚鞭自奮蹄。

      發動機“知心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劉大響

      為國產飛機裝上“中國心”

      “我們是先結婚、后戀愛,愛得很深沉、很執著,從來沒有后悔過。”提到自己與航空發動機的結緣,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劉大響開玩笑地說。作為中國航空動力界的第一位院士,劉大響扎根基層開展科研,曾經隱于青山深處三十載,只為國產飛機能裝上強勁的“中國心”。

      1970年,為支援“三線”建設,劉大響從沈陽舉家搬遷,來到川西北的江油624所(今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在“山清水秀屋頂漏,鳥語花香廁所臭”的簡陋條件下,一干就是30年。“我的工作是主持建設高空臺,模擬空中飛行狀態和環境條件,對發動機進行試驗。”劉大響解釋,這是獨立自主研制新型航空發動機不可或缺的重要試驗設備,20世紀60年代后,發達國家所研制的各型先進軍民用航空發動機,無一例外都是從高空臺“飛”上藍天的。

      在高空臺建設中,他冒著風險采用新材料改造加溫爐,使升溫時間從30小時縮短至3小時,大大節約了發動機試驗成本;主持高空臺總體聯合調試,完成與俄羅斯高空臺的對比標定試驗,其試驗技術和測試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也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大型連續氣源高空臺的國家。

      來到北航,劉大響又開發了我國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值仿真系統,培養了300多名碩博人才。去年,他因在國家科技發展進步和國防建設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績,獲評中國航空航天領域的最高榮譽——航空航天月桂獎。

      如今,86歲的劉大響依然為航空事業奔走于大江南北。前不久,劉大響做客電視節目《開講啦》,分享60余載動力人生背后的傳奇故事,他“擇一事,終一生”的精神激勵了眾多青年學子。

      來源 北京晚報 實習記者 何蕊 制圖 吳薇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