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以“行動”追尋精神生命

      發稿時間:2023-09-08 06:02:43 來源: 北京日報

      葉芷坤

      《北美學蹤:從溫哥華到波士頓》 唐小兵 著 上海書店出版社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陳旭麓先生曾有名言:“思想是會飛翔的,要善于捕捉它。”令人惋惜的是,在如今快節奏的內卷時代,人們每日熙熙攘攘地奔波,放任如此多的思想飛走。在尋求效益與功利的觀念里,集結一瞬的靈感,甚至是情緒,都是略顯奢侈的事情。可終日的忙碌卻帶來更多的焦慮,“麻木不仁”的虛無感不僅無感于周遭的人與事,更表現為對自我精神生命的漠視。

      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面對彷徨與不安,選擇回歸心靈世界的“頭腦旅行”,“以視閾展開的步履,指向未知的國度、想象的國度,或者說簡直不可能存在的國度”。而青年歷史學人唐小兵則展開步履,指向真實的國度,踏上了一條歷經十年的異域求索之路。他的隨筆集《北美學蹤:從溫哥華到波士頓》見證了以“行動”克服虛無的精神回歸,這種“行動”無涉功利,而存在于閱讀、寫作、言說、行旅的感悟之中。

      《北美學蹤》記錄了唐小兵先生十年前初次出國訪學時在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的異國感受和跨文化思考,以及十年后踏足哈佛大學時的生命體驗和文化觀察。這本隨筆集通過獨特的觀察視角和精致的敘述方式,串聯起一位歷史學者的學思歷程和心路歷程。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勾勒出溫哥華和波士頓的人文風景,為讀者呈現出北美的多元文化和獨特魅力。盡管身為人師的小兵先生提倡學生進行“有抵抗感的嚴肅閱讀”,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文字清新而細膩,整個閱讀之旅沒有嚴肅的緊張感,反而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全書共分為五個章節,分別以“UBC的初印象”“圣約翰學院的啟示錄”“別了,溫哥華”“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哈佛”“波士頓筆記”為主題。前三章是2007-2008年小兵先生作為華東師大歷史學系博士生在UBC亞洲研究所訪學的所思所感,彼時的他穿梭于校園內外,汲取人文世界的精神食糧;而后兩章則是作者留校任教多年后以一位成熟學者的身份再度訪問北美的瑣記,深刻的文字流露出其在學術與現實之間的思考。在各個章節,每篇隨筆又都有獨立的主題,這既讓整本書的結構緊湊,又為讀者留下了沉思和探討的空間,可以說構成了一個多聲部回旋激蕩相映成趣的“靈魂之書”。

      正如哈佛大學資深教授王德威先生在序言所說,小兵先生十年來始終保持著“熱忱與初心”,真誠即是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激揚文字的學生時代,作者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接觸國門之外的世界。唇槍舌劍的大學課堂、來者不拒的公共圖書館、包羅萬象的舊書店都曾讓他耳目一新。而隨著對北美社群的深入觀察,作者也開始走出象牙塔,關注群體身份認同以及自由的內涵與尺度,直言不諱地提出疑問與反思。這些沉思與感悟背后飽含強烈的人間情懷,這種文化力量或許正是源于作者所親見的高尚人格。

      回首跨越十年的心靈求索,作者選擇以“學蹤”作為本書的標題,或許“行路”不是目的,而走過的痕跡才更加值得珍惜。“只有走得慢,才能走得遠”是小兵先生在華東師大的課堂給學生們傳授的心得。十年后,作者的腳步依然不徐不疾,他坦誠地同讀者分享在波士頓閑適而有趣的訪學時光,打破了名校圣殿般神秘的光環。在屬于人文思想的世界,作者以歷史學者的身份走進近代中國留美學人的生命世界和精神世界,透過吳宓日記、陳寅恪年譜等史料對話那些彷徨于文明“十字街頭”的知識人,感受一代學人守先待后的精神譜系。而在屬于親情與友誼的現實世界,作者的生活又是如此鮮活生動,讓讀者們印象深刻的莫過于他和孩子在寓所卡佛街16號的生活:

      “卡佛街是一條很短的街道……秋日的時候大都是風淡云輕,夜里獨坐在這里乘涼發呆,可以聽見各種蟲子的若有若無的低吟,而抬頭望去,自然是浩瀚而深邃的星空。這也是到哈佛燕京學社訪學的我與師友聊天的最佳場所之一。”

      靜謐的劍橋小院變成了旅美學人聚會、暢談的自由空間。這不禁令人聯想到上世紀30年代金岳霖的星期六茶話會、朱光潛的讀詩會以及林徽因的“太太客廳”這類民國學人的公共文化空間。如果說中國傳統士大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交往還略有文化精英的“高傲”,作者在旅美期間待客、訪友的交際則以真誠動人。在這里鮮有資質與權威的“差序格局”,大有異國他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坦誠與平等。這種精神松弛、彼此信任的狀態,也讓曾有社交邊界感的作者感受到公共生活給個體生命帶來的愉悅。

      小兵先生在后記中援引法國詩人繆塞的詩句:“我的杯很小,但我用我的杯喝水。”《北美學蹤》就是這樣一只別致而有趣的小杯,如此獨特,如此坦誠,如此深邃,誠實地書寫個體生命特殊的印記。盡管作者的日常生活因兩次跨文化交流的訪學而改變,但字里行間依然可見他那扎根故國故土的文化底色,以及“歌哭必于是、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的家國情懷。在書的扉頁,小兵先生將這部集思之作獻給孩子明峻——“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愿你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北美的漫漫長旅也因父子二人的生活瑣事更顯生動與真實,我想,這濃得化不開的親情也能引起所有中國讀者的共鳴吧!(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