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草原天路”“桑洋水路”全媒體采訪行|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

      發稿時間:2023-08-19 16:56:06 來源: 北京日報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張家口日報記者 趙曉剛 王瑾澗 實習記者 丁文捷

      出張北縣城向西北行約15公里,就能到達位于饅頭營鄉白城子村的元中都遺址。


      (資料圖)

      元中都遺址中心大殿

      元中都遺址地處三臺河、安固里河、黑水河和安固里淖水系環繞的中間地帶,這里綠草如茵,野花遍地,有柴胡、防風、黃花等野生植物300多種,野兔、刺猬等野生動物40余種,夏秋季節是“花的世界,云的故鄉”。

      正如元代張養浩的《中都道上》所寫,“細草和煙展翠茵,雜花勻簇道傍春。”

      七百多年前,元中都的建設來得有點突然。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新上臺十天元武宗即下詔“建行宮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宮闕為中都”。公元1308年,中都宮城全面完成,正式投入使用,同時,皇城、郭城的建設工程也順利推進。僅一年時間,元中都就基本建成。

      元武宗為什么要建中都?地理環境優越是原因之一,這里氣候涼爽,水草豐美,禽獸眾多,宜于避暑游獵,曾是遼金時期皇家游幸的勝地。另外,武宗久處京師權力圈之外,他急于確立自己的政治中心,以擺脫大都、上都那些前朝舊貴族們的制約,并便于與草原上的力量保持聯系。此外,還有地理位置、戰略形勢等因素。

      作為都城,元中都遺址占地極廣,東西寬2900米,南北長3110米,由宮城、皇城、郭城呈回字形相套。當年,這一片金碧輝煌的建筑群矗立在廣袤的草原上,不知驚艷了多少過客。

      元中都遺址的核心部分為宮城,宮城城墻底部厚9米,用土夯打而成,質地堅硬,東西寬560米,南北長620米,四隅有角臺,四墻正中均有一門,南門為三個門道。東西南三面墻下設有水道。宮城內有27處原建筑遺址保存完好,中心大殿位于四門連線的中心,其他建筑依南北向中軸線對稱分布。

      宮城南門極其講究,它位于南城墻中部,為宮城正門,包括闕臺、墩臺、隔墻門道、登城馬道及門內矩形廣場。門臺面闊88米,進深18米。臺體全部包磚,轉角處立角柱石,門道地面鋪砌石灰巖條石。

      進入南門往正北行200多米,就是中心大殿遺址,高出地面3米,南北長101米,東西寬50米,下面呈工字形,由月臺、前殿、柱廊、東西夾室和香閣組成,共設七條上殿通道。據介紹,中心大殿高21米,相當于六層樓的高度,總面積達4700米,是故宮太和殿的兩倍。

      位于宮城西南的角臺遺址現僅存下部臺體,平面呈曲尺三出闕形,內部為夯土臺,外部包磚。墻體向東、向北經三次縮折與夯土城墻相接,轉角處立角柱石,邊長約25米。附近出土有琉璃釉陶龍鳳海馬行什等構件。

      元史記載,至大二年四月,元武宗“詔中都創皇城角樓”,并認為“皇城若無角樓,何以壯觀”。三出闕是闕制中的最高等級,是“天子之制”,一般用在皇宮或帝王陵寢的大門兩側,以顯示天下獨尊的威嚴。經研究考察,中都宮城西南角樓與元大都皇宮“十字角樓”如出一轍,為大木作結構,三出闕的曲尺形臺基,遞落式飛檐組合,交錯的屋脊,層層斗拱,華麗壯觀。

      站在西南角臺望去,城西約3公里處有一列矮山,叫狼尾巴山,呈南北向半圓弧形環抱著中都。此山由火山活動形成,山石黝黑多孔,山勢低矮平緩,山下有淖泊,水草豐美。建造元中都時,這里是制作、燒造磚瓦等陶構建之地。

      從西南角臺東行百余米,就是南墻一號排水涵洞,位于墻體下部,南北向垂直橫穿城墻,由底部鋪地石、東西兩壁、頂蓋、鐵柵欄四部分組成,內徑基本呈方形。排水涵洞長約13米,內部彎腰即可輕松通過,歷經700余年風雨,這個涵洞至今依然發揮著排水的功能。

      考古發現,元中都是蒙元四都中結構保存最完整、時代最明確、晚期破壞最少的元代都城,對元代都城的選址、建造、平面布局、功能分區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元中都位于元代“兩都巡幸”制度東出西還上的重要支點,以其為中心能推進遼金元的捺缽制度研究,進而深究其中的軍事、經濟、文化等背景,對元代的政治制度研究有重要意義。

      然而,元中都還沒來得及一展輝煌就淡出了歷史舞臺。

      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正月,武宗在大都病逝,仁宗即下令“罷建中都”。元中都從建立到廢止不到五年時間,但作為行宮仍沿用多年。

      在落寞中又過了五十多年,一場滅頂之災徹底摧毀了元中都。據《元史本紀順帝八》記載,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一支紅巾軍在“掠大同、興和塞外諸郡”時,攻克上都,焚毀宮闕。后來,考古發掘發現了其中有多處烈火焚燒的痕跡,說明元中都確實毀于大火。

      長年的戰爭割據和史料缺失,元中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認為是遼、金時期交易牲畜的場所“北羊城”。直到1997年,經過權威專家考察,才確認“白城子遺址”就是“元中都”。1998年夏,由省、市、縣文物部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正式進入元中都遺址,一步步揭開了元中都的神秘面紗。目前,元中都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仍在進行。

      攝影:吳夢忱 武殿森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