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城市副中心耕地復耕面積全市第一

      發稿時間:2023-06-26 09:58:55 來源: 北京日報

      第33個全國土地日宣傳活動走進拓展區鄉鎮


      (資料圖)

      城市副中心耕地復耕面積全市第一

      臺湖潞西路與周坡路交叉路口東南側,原轟趴拓展團建基地和燒烤垂釣園搖身一變綠波蕩漾的玉米地,與北側百畝良田相連成片。“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昨天,第33個全國土地日宣傳活動在臺湖鎮舉行,主辦方市規自委通州分局向村民們發放了宣傳手冊。復耕見成效,糧田還復來,去年以來,城市副中心圓滿完成19.28萬畝耕地保護空間劃定工作,復耕面積10.71萬畝,位列全市第一。

      臺湖鎮“鐵腕”舉措還千畝良田

      不同往年,今年的全國土地日宣傳活動在1個主會場和11個分會場同時舉行,市規自委通州分局組織各個科室下沉鄉鎮,主會場定在了臺湖鎮。

      臺湖鎮域范圍加上經開區協同發展區域共完成了1000多畝復耕復墾任務。“這個數在全區看不算多,但都是剩下的‘硬骨頭’。”臺湖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初慶寶說。

      耕地底線不容觸碰。去年以來,臺湖鎮以“長牙齒”的硬措施,整治了潞西路與周坡路交叉路口東南側近80畝違建,騰退外郎營村14戶亂占耕地建房,“鐵腕”制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在復耕的土地上再現小麥、水稻和玉米。

      在守住底線的基礎上謀發展,臺湖鎮在整理出來的耕地上做起了農文旅“文章”,探索鄉村振興的“致富經”。“稻小蟹藝術農場”就是成功轉型的案例,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副中心新晉寶藏打卡地。金秋時節,稻田豐收開鐮,游人如織,一邊體驗農忙樂趣,一邊乘坐復古紅色小火車,叫上三五好友,感受稻田捉蟹的樂趣,好不熱鬧。

      初慶寶說,臺湖鎮按照“生態臺湖 演藝小鎮”的規劃定位,利用政策契機發展特色產業,“出門見綠,起步聞香”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小鎮人氣穩步提升。這也是宣傳活動主會場選在臺湖的題中之意。

      臺湖鎮區位優勢和發展優勢明顯,它被東六環路、京津高速、京哈高速、通馬快速路包圍,東側為涼水河,北鄰蕭太后河,西鄰通惠干渠,南邊還有兩個自制渠,坐擁臺湖公園,水、林、田都很豐富,交通四通八達,處于銜接通州和朝陽的關鍵區位。

      作為一個過渡區,臺湖鎮地勢平緩具有可耕種條件,同時,演藝小鎮發展契機帶來集中建設區的經濟發展動力,建設區與非建筑空間要交融規劃。“臺湖鎮是保護耕地、高效集約利用耕地的示范典型,可以作為‘副中心經驗’全區推廣。”市規自委通州分局副局長黃超說。

      在市民心中種下保護耕地的種子

      在全國土地日宣傳活動現場,村民拿著宣傳單仔細閱讀:“所謂耕地‘非糧化’是指小麥、水稻、玉米這三大主糧以外的種植。也就是說土地在確保這幾大主糧的種植面積后,才能種植棉花、大豆、花生或其他雜糧和經濟作物,不可以用來種樹、挖塘、建廠房、建養殖設施等。”村民王大媽恍然大悟:“以前都不知道這么細!”現場不少像王大媽這樣的村民在宣傳活動中獲得知識,在心中種下了保護耕地的種子。

      近年來,我國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區域合理,糧食生產連年豐收,有力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與此同時,部分地區也出現了耕地“非糧化”傾向,一些地方把農業結構調整簡單理解為壓減糧食生產,一些經營主體違規在永久基本農田上種樹挖塘,一些工商資本大規模流轉耕地改種非糧作物。“我們規自部門作為‘頂層設計’單位,要采取有力舉措防止耕地‘非糧化’,宣傳就是其中一項舉措。要動員百姓力量,提高百姓意識,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生命線。”市規自委通州分局黨組書記、常務副局長郭寶峰說。

      抓好耕地保護也是守住農業、農村,守住農民好日子的基礎。去年,北京市按照國家要求劃定了“三條紅線”,第一條就是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將全市15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和16萬畝基本農田儲備區全部落圖落地,已經成為城市發展不可逾越的紅線。

      通過推動復耕復墾,本市耕地的規模去年首次實現歷史性回升,也達到了北京市城市總規的目標要求。數據顯示,副中心去年完成了復耕面積10.71萬畝,位列全市第一。

      “頂層設計”引領落實“穩耕保糧”目標

      城市副中心拓展區各鄉鎮花大力氣,通過“拆五還一”一系列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促進了基本農田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去年,市規自委通州分局打破先發展再保護的固定思維,在全國率先編制非建設空間管控規劃,引領“山水林田湖草”統籌規劃、有序和持續發展,突出耕地資源保護、生態安全格局構建和非建設空間用地系統治理,形成6.5萬余個圖斑的工作底圖,協調數量、空間、質量、生態、配套、產業各要素,以規劃引領落實“穩耕保糧”目標。

      “我們南部四鎮糧食長勢都非常好,成果也很顯著。同時也有一些不足,還在不斷地補短板。”黃超說,有些地塊過于零碎,根據非建設空間規劃將來要連方成片,不斷向千畝級、萬畝級的高標準農田集聚,通過林田置換,實現有序發展、可持續發展。

      來源:北京城市副中心報

      流程編輯:TF060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