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環球觀點:付錢獎勵孩子做家務可行嗎?

      發稿時間:2023-06-16 16:19:51 來源: 北京日報

      《發現你內心的經濟學家》 [美]泰勒·考恩 著 李南豐 譯 重慶出版社

      用付錢的方式讓孩子洗碗,能奏效嗎?這是很多家長的疑問,這件事其中有大學問。


      (相關資料圖)

      美國經濟學家泰勒·考恩的著作《發現你內心的經濟學家》,利用經濟學揭示世界運行的方式,自我行為的方式,以及改進行為的便捷竅門。以一本滿是案例的小書,從經濟學角度看社會現象,從現象之中重新發現經濟學理論,借由生活中的普遍現象和慣常行為,解析背后的經濟學原理。

      金錢是經濟學中永恒的話題,如果你想掌握更多周圍的事情,你就要知道如何平衡你所提供的各種激勵措施。經典的管理分析結果表明,除非我們有很好的用于衡量成功的標準,否則我們不應該提供獎金。在美國,做心臟手術的成功率很高,然而醫院管理者卻不愿意給做心臟手術的醫生發額外的獎金,因為醫生有可能為了保持自己的成功率,而不愿意收治疑難雜癥。對于獎金的認識也會影響金錢獎勵的本身,很多工人認為老板通常會把獎金發給自己偏愛的人,在這些工人的眼中,獎金就變成了一個建立不公平力量的工具,而不是提高士氣的方法。人們往往會敵視那些獎金拿得多的人,這一方面有嫉妒心在作怪,另一方面人們將此視為一種不公平。

      書中的故事例子簡單有趣也引人深思。其中一個小故事:汽車銷售員通常按照銷售成績來獲得獎金數量,他們會從銷售的溢出價格中獲得一定的獎金提成,這筆提成來自汽車的價格,你要是能賣得貴還能賣得多,自然賺得就多。這種激勵措施意味著自己多努力就能多掙錢,但當大家都這樣時,跟客戶抬高售價的銷售員就將沒有生意可做。逐漸地激勵不再奏效,取而代之的是過度競爭,從獎勵拼到規則,從規則再拼到員工的底線。這個故事看似非常簡單,卻表達了一個基礎的觀念,這其實就是標準經濟學推理的核心——要知道金錢激勵在什么時候不奏效。

      以前我們聽過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從習慣的養成中得到獎勵,并最終養成好習慣。書中以用付錢的方式讓孩子洗碗來舉例,金錢激勵用另一個視角看,其實就是賄賂,書中毫不掩飾這種“賄賂”的弊病。人們在做某件事時,會受到外部因素的激勵,比如金錢;同時也會受到內在心理因素的推動,比如享樂、尊嚴;人們也會因為這件事本身而想把它干好,但在研究中表明,如果有外部因素的刺激比如報酬、賄賂,則有可能取代內部動機。人們要認清哪些事是因內部動機促使完成的,如果用外部動機去干擾可能會適得其反。

      當我們付錢讓孩子洗碗時,他只會認為這是一份工作,用洗碗等于掙錢這樣的思維來看待。當孩子認為父母成為他的老板時,他會覺得自己對家庭的義務減少了,情感關系被市場關系替代了。孩子沒有義務洗碗,就像他們不非得成為律師、醫生一樣,畢竟市場的本質是選擇,并不是義務與情感。孩子并不能從為父母打工中帶來自尊,孩子是不會在他的伙伴面前吹噓自己給父母打工賺錢。從父母那賺錢,就像是給不成熟的人零用錢,這反而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在成長的過程中,金錢從來都不是必需品,肯定與自尊才是孩子們需求的。為什么很多在外打工的成年人,寧愿被老板罵得很慘,也不愿意回到小城市待在父母身邊,就是置身于真實世界可以讓他們得到自尊的肯定。

      書中對此有這樣一個測試,老師把學生分成了兩組讓他們打掃衛生。對A組學生,老師采用教導的方式;對B組學生,老師則稱贊他們是愛干凈的人。一周后,最后的實驗結果顯示,接受說教的A組學生根本沒有效果,而受到贊美的B組學生垃圾收集量增加了3倍。通過稱贊讓學生們感到自己有義務打掃的方式,對比通過責罵而促使學生改變的方式,前者讓學生建立起了積極的形象,從而不斷激勵自己。

      生于300年前的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假如穿越到今天,他能在一個城市家庭中看到電視、汽車、冰箱、空調、抗生素、抽水馬桶、手機、電腦以及充足的食物和可以飛往各地的便宜航班。這些發明創造足以讓亞當·斯密精神錯亂,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些“絕妙之物”在今天大多數中產家庭眼中都不足為奇。如果說科技創造有可能是象牙塔中設計師的奇思妙想,當科技運用到生活中,產生造福人類的價值時,則是經濟作用下的結果。

      經濟發展不僅促進了蒸汽機、發電廠、芯片工廠,也促進了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達利等文藝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期,不斷發展的城市和繁榮的貿易航線創造了足夠的財富,這大大刺激了人們在物質之外對于美的需求。貝多芬為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提供音樂會和音樂課服務,伴隨著貝多芬出售的樂譜,印刷機、便宜的鋼琴伴隨著需求的建立暢銷起來,這也推動了貝多芬音樂的傳播。在某種程度上,市場就是經濟,或許人們認為經濟學很難,很狹隘,大眾簡單認為經濟學似乎是個僅關注金錢的學科。實際上經濟學要比這寬泛得多,這是一門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而又面向未來的學問,稀缺問題、供需問題、消費心理學、理性行為、資本壟斷等“常識”都在這門學問中。

      這本書中作者沒有長篇大論地寫什么是經濟學,經濟學的理論都是什么,而是先承認我們的內心都有個經濟學家在,只是通常被常識掩蓋,當我們內心的經濟學家開始細思事物背后的邏輯時,總是能讓人豁然開朗。經濟學應該從生活中而來,再回到生活中去。

      (原標題:付錢獎勵孩子做家務可行嗎)

      來源:北京晚報 吳清

      流程編輯:U031

      版權說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網站上的文字、圖片、圖表、漫畫、視頻等內容。

      未經許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網站著作權及相關權益的行為,本網站將追究法律責任。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