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神十六航天員、首位載荷專家桂海潮,在北航師生眼中他是這樣的

      發稿時間:2023-05-29 11:04:16 來源: 北京日報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29日消息,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由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3名航天員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航天駕駛員景海鵬和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來自航天員大隊,主要負責直接操縱管理航天器以及開展相關技術試驗。載荷專家桂海潮是一名大學教授,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在科學、航天工程等領域受過專業訓練,且具有豐富的操作經驗。

      即將作為首個載荷專家完成空間站“首秀”的航天員,是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青年教師桂海潮。


      (資料圖)

      桂海潮

      我國首位載荷專家

      此前,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啟動。為滿足工程任務需要,第三批航天員在航天駕駛員基礎上,增加了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兩個類別。

      何謂載荷?航天器上裝載的、直接實現航天器在軌運行任務的儀器、設備、人員、試驗生物及試件等,被稱為有效載荷。載荷專家從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正是選拔招募載荷專家的對象高校之一,在以“空天報國”為精神內核的北航,青年老師們紛紛踴躍報名,桂海潮也是其中之一。宇航學院教師王悅回憶,得知選拔航天員的消息后,桂海潮立刻向導師徐世杰表達了報名的想法,在徐老師的鼓勵下,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航天員的選拔過程極其嚴苛,對身心綜合素質都是極大的考驗。經過初選、復選、定選三個階段的重重篩選,桂海潮從約2500名候選對象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三批18位預備航天員中的4名載荷專家之一,也是唯一來自高校的載荷專家。

      在此后的2年多時間里,桂海潮又經受了8大類、200余項科目的嚴格訓練和考核,終于為“上天”做好了萬全準備。2023年5月30日,他將作為我國首位載荷專家,隨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出征,在廣袤的太空開啟一段難忘的旅程。

      厚積薄發的航天學者

      1986年,桂海潮出生在云南保山一個普通家庭。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楊利偉成為中國飛天第一人。當時,桂海潮是一名剛剛升入高二的學生,從校園廣播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振奮,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航天的吸引力。2年后,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航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他也是當年北航在云南省錄取的理科最高分。

      學生時代,桂海潮是一個“特別勤奮刻苦的人”。本科期間,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以優異的表現保送讀研并提前攻讀博士,2014年在北航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在王悅眼中,桂海潮很愛學習,喜歡不斷挑戰和提升自己,并且做事有股韌勁,“找準目標就一股勁兒扎進去”,遇到不懂的問題,“無論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桂海潮(右一)本科畢業合影

      這種性格也體現在桂海潮的科研工作中。他的師兄、宇航學院教師賈英宏說,讀博期間,桂海潮“特別穩”,先花時間下足功夫研究基礎理論,“每次去實驗室,他基本都在看書”。在課題組,桂海潮出成果不是最快的,但他一絲不茍、厚積薄發,抓住關鍵難題不放松,博士在讀期間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隨后,桂海潮赴海外做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選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進計劃,回到宇航學院工作。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桂海潮瞄準航天動力學與控制領域繼續深耕,不斷取得國際頂尖的學術成果,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不少成果對工程應用有很強的參考意義。

      桂海潮(前排左二)與實驗室碩士畢業生合影

      航空航天是北航的鮮明特色。從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學生到老師,近20年的專業學習和科研積累為桂海潮執行此次飛天任務提供了直接支撐。“雖然他是作為載荷專家上天,但除了科學知識基礎之外,對航天飛行器的方方面面都是非常了解的。”他的同事、宇航學院教師張曉天說。

      脫穎而出的“秘訣”

      過硬的身體素質是航天員選拔的題中之義。長跑、騎自行車、游泳……這些體育運動都是桂海潮喜歡的。王悅說,桂海潮一直保持著鍛煉身體的習慣,很有毅力,身體素質“特別好”。博士生們說,桂老師常常敦促大家加強鍛煉,增強體質的同時也磨煉意志品質。“好幾次我們找桂老師的時候,他都是在體育場跑步。”博士生蘇文杰說。

      不過,航天員的體能訓練對桂海潮來說并不輕松。王悅回憶,有次訓練間隙兩人見面,“他說體能訓練很苦,強度很大,對他來說很有挑戰”,“但他都咬牙堅持了下來”。

      說起桂海潮,大家另一個普遍印象就是開朗樂觀,“臉上總是掛著笑”。一方面,他的真誠和開朗極富感染力,能很快地和大家打成一片、成為朋友,也非常愿意為他人服務,富有集體精神。他任勞任怨,不怕麻煩,春游時幫大家洗水果,打掃衛生沖在最前面,組織實驗室研究生的體育活動也是井井有條,“點子特別多,做事效率很高”。點滴小事,同事、同學們都記在心里。

      桂海潮擔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志愿者

      另一方面,他總是樂觀又豁達,很少被負面情緒侵擾,即使受到挫折也能很快振作,又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賈英宏說,面對有很多技術難點的科研項目,桂海潮“很少瞻前顧后”,“干勁特別足,心理素質也特別好,沒怎么見他發過愁”。

      還有更多豐富的側面:他喜歡書法、愛好練字,博士畢業論文答辯公告是自己親手用毛筆寫的,別具一格。他對生活非常認真,王悅是他的同學也是室友,每天睡前都會見他坐下來安安靜靜地寫日記,總結一天的收獲。“有一次在辦公室,他偶然讀到以前的日記,哈哈大笑起來,感慨學生時代的青澀。”

      言傳身教的良師益友

      在北航任教以來,桂海潮共指導了10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其中有3名已經順利畢業。他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和學生培養,全方位關心關愛學生的發展。

      同課題組的博士生夏新會回憶,開大組會的時候,“桂老師思維特別活躍,總能一語中的發現問題,基礎功底很深,說話也風趣幽默”。蘇文杰是桂海潮指導的第一個博士生。“桂老師在細節上總是能給予特別精準的指導,”她回憶,自己有一次在復現論文結果時遇到了問題,桂海潮看后提醒她調整一下參數,“調完之后立刻對了”。他在審稿博士學位論文時,會詳細列出三四十條修改意見,緒論中的圖片引用錯誤都會指出來。

      入選預備航天員開始訓練后,桂海潮也并未放松對學生們的關心和指導。“訓練任務不很重的時候,桂老師自己還在看論文,也會把我研究方向的一些論文發給我學習。”蘇文杰說。封閉訓練期間,桂海潮仍是盡己所能擠出時間指導學生科研,親自幫忙推導關鍵的理論公式。“桂老師在晚飯時間給我打來電話,詳細指導怎么修改論文。”夏新會說。桂海潮指導的畢業生獲得北京市優秀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校級優秀碩士論文等榮譽。

      不僅學術上細致指導、嚴格把關,桂海潮也很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大家平等相處、教學相長,愿意從學生身上學習。博士生陳子龍說,每次和桂老師見面聊科研,他總是先問大家生活上有沒有困難或者煩心事。“有一次桂老師回學校,叫我們一起吃飯,那天下雨了,我和桂老師同撐一把傘,他就摟著我的肩膀,感覺像哥們兒一樣。”

      作為航天學者、教師,桂海潮視野開闊,在研究專業之外,也關心國家航天事業的整體規劃,并和同事們研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展出時,他鼓勵同學們都去參觀。他的師兄、宇航學院教師鐘睿回憶,在入選航天員之前,桂海潮就提出想研究空間站艙內服務機器人,帶著幾個本科生開展調研,很快做出了成果,還在學校“馮如杯”科技作品競賽中取得了好成績。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實習記者 何蕊

      編輯 王雯淼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