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今亮點!北京歡迎你,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發稿時間:2023-04-21 20:55:51 來源: 北京日報

      記2022年度“首都最美家庭”

      兩岸婚姻林錦葳、張舒夫婦


      【資料圖】

      兩岸婚姻

      他們跨越了時間和距離

      北京歡迎你

      “那首歌特別好,雖然在海外,但整個奧運盛會我們都在看直播,當時就對北京心生向往。即使間隔這么多年,去年冬天重新看的時候還是很激動人心。”2008年,來自臺北,還在澳洲上學的林錦葳,聽到了北京奧運會主題曲《北京歡迎你》,便決定申請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林錦葳出生和成長在臺灣,2008年之前從未到過大陸,卻因一首歌與大陸結緣,“其實當時我在澳洲已經上了研究生,但還是投了北大,想來北京看一看。”

      2008年底,收到北京大學通知,林錦葳第一次來到北京。也就是在第一次新生見面會上,林錦葳與同班同學張舒結下了一生的緣分。“全班一共79名同學,她坐在中間靠后的位置。”提到與太太第一次見面,林錦葳仍然記憶猶新。在他眼里,太太是自己認識的第一批大陸同學中的一位,“那時候我太太學習成績很好,所以我經常去問她問題,問得多了雙方就逐步有好感了。”

      “一開始就注意到他了,覺得他很特別。”對于張舒而言,之前或多或少會覺得臺灣同胞比較遙遠,而且似乎也都比較內斂。但是林錦葳不同,在她看來,林錦葳開朗、外向,而且愿意跟大陸同學交流。班里其他同學對林錦葳的印象也比較一致,都認為他外向和直率。而且直到現在,林錦葳也仍然跟同班同學保持著密切往來。“他跟我們很多大陸同學都很熟,在我們班屬于交際范圍很廣、也愿意多交朋友的人,后來我們還一起去畢業旅行。”

      在林錦葳看來,自己剛來北京人生地不熟,所以這79名同學對他而言就顯得彌足珍貴,自己也更愿意跟每個人去交流。在澳洲時,林錦葳曾經考過滑雪教練,所以他經常會組織班里的同學滑雪。“一直到現在,我們班同學都會喊我去教他們的小朋友滑雪,現在我已經成了我同學孩子的教練。”

      談到緣分,林錦葳覺得很奇妙。“她來自山東濟南,我來自臺灣臺北,但我們都是被北京吸引過來。”他感慨,雖然兩人出生成長在不同的地方,而且自己研究生之前從未來過大陸,兩人也從未有過任何交集,但跟太太從小到大聽的歌都是一樣的,周杰倫、五月天、張惠妹、陳奕迅,兩人都是一起聽著這些歌手的歌長大的,“即使是兩個之前從來沒在同一生活軌跡上的兩個人,也仍然會有很多共同的回憶、共同的語言和文化,這讓我覺得很奇妙。”林錦葳憶起當年電影《將愛情進行到底》很火的時候,王菲和陳奕迅演唱的主題曲《因為愛情》也紅遍大街小巷。這首歌兩人都很喜歡,后來也成了他們的定情歌。

      將愛情進行到底

      “在臺灣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兵變’——因為服兵役而變心。”林錦葳笑著回憶,從北大畢業后,自己回到臺灣服兵役,雖然和太太同窗兩年,兩人真正交往其實是在畢業前夕。兩年的時間并不算短,加上部隊里聯系不便,只能等到放假才能探親,兩人聚少離多,對雙方都是一種考驗。

      服完兵役,林錦葳回到北京,兩個人領證結婚。現在,已經結婚11個年頭的林錦葳夫婦,再回頭看看當時的兩年時間,似乎又不是很長,但是當時雙方重信守諾的行動又非常難能可貴。

      為什么兩人選擇北京而不是臺北或其他地方定居?對于這個問題,林錦葳坦言,夫妻二人也確實開過幾次家庭會議討論過,為什么不是臺北?不是上海?不是深圳?而是北京。“于我而言,這里的四韻時節是我從小到大沒有見過的;于她,可能是兒時至今的首都夢;于我們,這里是我們最初相識的地方。”

      林錦葳回憶,對北京的第一印象來自校園。當時第一次來京面試,林錦葳與母親走在北大校園,兩人都被北大的學習氛圍吸引。“你在校園的各地各處,比如未名湖、圖書館、博雅塔、三角地、五四大道,都能看到有學生捧著書在學習,所以我特別喜歡,這是在國外讀書時,從未見到過的景象。”

      在林錦葳看來,跟很多優秀的同學在一起,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是非常寶貴的經歷。“而且大陸同學也都非常照顧臺灣同胞,很愿意跟我們多交流,所以我經常跟妹妹講,在北大讀書我漲了很多見識,我就極力說服妹妹也來北京讀書。”林錦葳的妹妹接受了哥哥的建議,也來到了北京大學攻讀研究生。

      “臺灣同胞在購房等方面與大陸同胞享受同等待遇,孩子也可就近在家門口入學。”林錦葳說,近年來大陸出臺“31條措施”“26條措施”等,切實解決了“登陸”臺胞安居樂業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很多臺灣同胞,無論是北上廣,還是成都、杭州等各個城市,都能看到很多臺灣老鄉,都能在大陸安居樂業。

      十年

      “我們已經結婚11年了。現在周末經常一起出去爬山、健步,完全融入到了北京的生活,在這個過程當中,除了相戀過程的美好,生活起來還有很多需要磨合的地方。”

      因為兩岸在文化表達、生活習慣等方面會有所不同,所以林錦葳經常請教太太。“以前說方言,其實就是課本上看到的,比如說這句話應該要用四川話或者河南話來讀,是原作者的語境,那個時候全在想象當中,但來到大陸,這些東西都是活生生的。”對于林錦葳,原來方言存在于想象中、教科書中,到了大陸這些都變成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而張舒則成為了他最佳的“翻譯官”。

      “緣分還是挺奇妙的。”如今長期定居北京的林錦葳,早已適應了北方的生活。“以前我在臺北是不會包水餃的,但是我太太的老家山東,餃子是主食。但在臺灣,餃子卻不是必備的主食,更多的是油飯和米線之類。”長時間下來,林錦葳已經成為了地道的山東女婿,包餃子、和面團樣樣拿手。他調侃道,在大陸的臺灣朋友,最厲害的就是去市場買餃子皮,自己調餡包餃子。但自己現在已經可以做到從和面到調餡到包,全流程爐火純青。

      “我先生搟皮,我媽包餃子,兩個人邊包邊聊家常。”在太太張舒看來,幸福就是跟愛的人在一起吃很多很多頓飯。同樣為了兼顧林錦葳的飲食習慣,每逢端午節,喜歡吃甜粽的張舒會買一些花生、咸蛋黃、五花肉,專門包一些咸粽。

      說到兩岸的不同之處,張舒反而覺得城市和城市之間還是非常相似,只是臺北的氣候比較潮濕,除此之外并沒有感到很陌生。“我先生家門口就有一家山東餃子館,是山東人開的。還有一家牛肉面館,店主還會說河南話。臺灣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精致’和‘走心’,街邊的小吃店可以放心吃,用料也講究。臺灣的文創產業很發達,大大小小的文創園和文創紀念品店讓人印象深刻。”

      疫情之前,張舒經常跟林錦葳一起回臺灣。她談到,因為先生的姥姥家在苗栗,那邊的生活氣息就跟自己在濟南的老家非常相近,兄弟姐妹很多人,一大家住在一起,很是熱鬧。“大年初二,跟著婆婆回她的苗栗娘家過年,感受臺灣鄉下的風土人情,是我每次回臺灣最期待的事情。”

      明天會更好

      對于新的一年有什么期待?林錦葳夫婦用了一個詞語概括,那就是“珍惜”。“我們2012年結婚,當時兩岸整體往來非常熱絡,回家也很方便。2020年的春節我們在臺灣過的,從那以后三年都沒有回過家,女兒快1歲了,爺爺奶奶也都還沒見過。現在疫情終于穩定了,兩岸的交流形勢整體向好,我們倍感珍惜。”

      臺灣有一條路叫“濟南路”,濟南路上有一家婚紗店,當時林錦葳夫婦拍結婚照,就特意在臺北的濟南路上選了婚紗和花束。“臺北很多街道都是用大陸的城市命名,我覺得很有意思。希望在新的一年,我們可以重新在臺北的濟南路走一走,看一看。也希望在臺北的家人,能夠來到濟南的路上,走一走,看一看。”

      對于兩人現在的狀態,林錦葳夫婦同樣用了一個詞語概括,那就是“正當年”。“之前看到一個采訪,有一位臺胞說在大陸可以‘看到確定且可以為之奮斗的未來’,我覺得說得特別好。”林錦葳對自己在大陸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向往,他坦言,因為國家大政方針非常清晰,發展方向也讓大家都很有奔頭。

      林錦葳夫婦有一雙兒女,如今都在北京讀書,兩個孩子的小名,一個叫夢夢,一個叫圓圓,寄寓了全家人美好的愿望。采訪結束時,林錦葳夫婦說道:“今后希望能過好每一天,希望兩岸可以多一些交流,回到我們剛結婚那會兒的大交流時代。”

      (原標題:北京歡迎你,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來源:京彩臺灣微信公眾號

      流程編輯:tf027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