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關注 |
      胃癌“出沒”有跡可循,教您輕松遠離它!_動態焦點

      發稿時間:2023-03-12 18:15:20 來源: 北京日報

      胃癌并沒有那么“狡猾”,它的出沒還是有跡可循,存在著明確的高危因素,并且可防可治。教您輕松遠離胃癌!

      根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最新數據,2018年我國胃癌新發病例數約40.3萬,平均每天就有1104人被確診為胃癌,其發病率高居我國惡性腫瘤的第 2 位,死亡率位列第 3 位。我國胃癌 5 年生存率僅有約35%,而晚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更是不足 10%。胃癌已經嚴重威脅中國人的生命健康,給國家、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情緒管理要“開心”


      (相關資料圖)

      傳統中醫理論中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說法,說明情緒對人體臟器功能有著直接的影響。實際上,生氣、焦慮等并不只是人的主觀感受。情緒直接連著胃,當你產生不良情緒時,胃也備受煎熬。當人長期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狀態時,神經活動亢進,產生過量的乙酰膽堿,促進胃腸異常神經的出現,大大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

      有人說“抑郁是心靈的感冒”。其實,抑郁情緒除了影響生活工作狀態外,對人體健康也產生著悄無聲息的傷害。當人長期處在抑郁狀態時,人體的活性氧水平顯著升高,不僅干擾機體的新陳代謝,加速老化,還會引起與氧化應激相關的基因顯著表達,細胞中炎癥因子增多,大大增加細胞癌變的風險。

      有些朋友遇到煩心事,往往借酒消愁,但是借酒消愁胃更“愁”。所以,面對不良情緒,一定要選擇積極的方式進行排解。和親人朋友的聊天與傾訴,揮汗如雨的運動,抑或“寄情山水間,凡塵了自然”,都是通過健康積極的方式排解不良情緒。

      分餐用筷要“用心”

      盡管我們經常可以在電視、車站、馬路上看到關于分餐的宣傳標語,但是有些人依然覺得分餐很麻煩、沒有人情味,甚至認為在西餐里才有分餐,吃中餐就是合餐。分餐真的是西餐的“專利”嗎?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分餐的傳統,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上,就有“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的描述,可見當時就是分餐而食。到唐宋時期,隨著桌子椅子的流行,合餐制開始逐漸取代分餐制,直至明清時期,合餐制才基本取代分餐制。

      分餐制保持了餐桌上的“距離”,避免了疾病的傳播,逐漸成為主流呼聲,支持分餐的政策規定也相繼出臺。商務部辦公廳發布的《餐飲服務單位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技術指南(第二版)》中明確要求“餐飲服務單位應提供‘一菜一公筷、一湯一公勺’,或者‘一人一公筷、一人一公勺’服務”。可以說,分餐制是國家倡導、民心所向、勢在必行。

      那么為什么使用公筷如此重要呢?很多經口傳播的疾病,比如甲型肝炎、手足口病,以及幽門螺桿菌等“隱形殺手”,往往就在一次會餐、夾菜夾飯中,通過筷子、勺子傳播給無辜的人。正所謂“分餐不分愛”,分餐看似復雜繁瑣,其實是對自己健康的負責,也是對他人健康的尊重。

      高危因素要“留心”

      不良的飲食習慣、幽門螺桿菌、遺傳因素等都是可能導致胃癌的危險因素,我們要在生活中多加留心。

      幽門螺桿菌是何方神圣呢?在世界衛生組織最高警示級別的 1 類致癌物清單里,幽門螺旋桿菌位列其中,是誘發胃癌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顯示,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群比其他人群的胃癌發生率高出 2~4 倍。已有研究指出 A 型血與胃癌有關。同時,與其他血型相比,A 型血患者中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比例更高。人是幽門螺桿菌的唯一宿主,其主要通過口-口、糞-口途徑傳播。如不能很好地做到分餐,往往是“一人感染,全桌遭殃”。感染幽門螺桿菌后不會出現特別的癥狀,僅可能有一些腹痛、腹脹、反酸、噯氣等非特異性表現。

      幽門螺桿菌感染沒有特殊癥狀,那么怎么發現,又怎么治療呢?其實,檢測幽門螺桿菌只須做個碳-14或碳-13試驗,往檢測設備里吹一口氣,即可初步判斷出胃里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治療的過程也非常簡單,口服三聯藥物兩周左右就能根治,之后需要到醫院復查。如果依舊提示幽門螺桿菌感染,就需要遵醫囑使用四聯或五聯藥物進行治療。

      在面對親人因腫瘤而去世時,我們內心往往感慨病魔的無情。但是需要注意,如果直系親屬不幸因胃癌而去世,那么自身患癌風險也增高了近50%,成為胃癌高危人群。由此可見,若有胃癌的家族史,那么應該盡早開始進行胃鏡等項目的檢查,避免延誤診斷和治療的時機。

      需做胃鏡莫“擔心”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產生了很多新的胃鏡檢查方式。磁控膠囊內鏡就是其中之一。患者只需吞下一個膠囊大小的裝置,醫生隨即體外遙控操作內鏡,拍照分析,患者回家后1 到 2 天即可排出,全程幾乎沒有痛苦不適。若想要更準確地檢查,無痛胃鏡無疑是當下的主流選擇。只需在手背上扎靜脈針推入麻醉藥后,美美地睡一覺。在做完胃鏡后 20 分鐘左右即可蘇醒過來,期間有麻醉師保駕護航,之后一般不會有特別的不適,也不會對大腦神經活動造成影響。

      在胃癌早期篩查中,胃鏡不可或缺,特別是對于高風險人群,應盡早開啟胃鏡篩查。那么哪些人應該定期去做胃鏡呢?根據《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草案)》建議,我國胃癌篩查對象為年齡≥40歲,同時符合下列任一條件者:①胃癌高發地區人群;②幽門螺桿菌感染者;③患有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后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疾病;④胃癌患者的一級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⑤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常食高鹽、腌制食物,吸煙,重度飲酒等)人群,應定期進行胃癌篩查。

      胃病患者有“信心”

      如果不幸發現了胃癌,請不要輕易喪失信心,得了胃癌不等于宣判死刑。在醫學發展史上,一種疾病越常見,往往意味著其治療技術越成熟,診療過程越規范。腫瘤學專家孫燕院士曾明確指出,“對于普通人而言,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癌癥,也許就像糖尿病一樣,僅僅是再普通不過的慢性病而已。”胃癌是我國目前的常見癌種,針對不同分期、不同類型的胃癌,都有著精確而詳細的治療策略。

      早期胃癌指的是癌組織限于胃黏膜層及黏膜下層的胃癌,很多符合條件的患者甚至不需要開刀治療,在內鏡下就可以切除病灶,而且它的預后非常好,5 年生存率可以達到 90% 以上,所以我們說“早期胃癌,九生一死”。社會大眾需要建立胃癌篩查的理念,以便能夠在早期發現胃癌。

      進展期的腫瘤患者也要對戰勝病魔有信心。隨著腹腔鏡微創手術和加速康復外科在胃癌中廣泛應用,胃癌患者手術過程中的出血及手術時間大大減少,術后康復時間縮短,保障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長期生存。對于分期較晚的患者,我們在力爭手術根治的同時也會綜合多種手段,通過微創外科技術、精準的靶向治療、廣泛且適用的免疫治療讓腫瘤進展慢下來,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甚至實現腫瘤與人體的長期共存。

      信心對于胃癌患者而言極為重要。有研究指出,在診斷為癌癥之后,很多患者表現出了自殺傾向,而且確診后的前 6 個月內自殺風險最高。廣大的患者朋友們,現代醫學手段給我們打開了無數扇窗,一定要對戰勝病魔有信心。面對胃癌,我們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放下心理負擔,積極配合醫生診療。如果周圍的親戚朋友發現了癌癥,除醫療之外,一定要關注患者的情緒狀態,積極開導患者樂觀接受治療。

      “五心”防胃癌,您學會了嗎?我們每個人都要主動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胃癌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成為一個有“心”人。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