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關注 |
      記錄“蛟龍號”誕生的每一個瞬間 全球即時

      發稿時間:2023-03-03 05:58:00 來源: 北京日報

      谷立立

      《深潛:中國深海載人潛水器研發紀實》 高仲泰 著 譯林出版社

      還記得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中有這樣一幕。當潛水艇“鸚鵡螺號”下潛到深海,艇長尼摩帶領他的貴客,身穿潛水服在海底悠閑散步。一路上,他們看到了由海底植物構成的森林,更發現了一些巨大的甲殼動物,“支起它們長長的腳爪,猶如一輛輛戰車”。毫無疑問,這是有關海底動物的直觀描述。然而,凡爾納的直觀并非真實所見。他用奇思妙想創建了一個虛構的海底世界,卻從來不知道真實的海底究竟是什么樣的。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還好,有了高仲泰的紀實作品《深潛》。按照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教授的說法,高仲泰寫《深潛》的目的是為中國深潛作傳,回顧發展歷程,列舉英雄事跡。這意味著,與凡爾納的創作不同,《深潛》并不存在任何虛構的成分,撐起這部紀實作品的是我國深海潛水技術的突飛猛進與科研人員的默默付出。2012年6月24日,是我國深海載人潛水器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這一天,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完成了48次下潛之后,再次向其極限7000米發起沖擊,并取得了實質性的成功。

      當“蛟龍號”來到馬里亞納海溝,海底世界終于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不帶一絲遮掩地出現在中國科學家的面前。于是有了這樣一段描述:“下潛到7000米之下,等了一段時間,就出現了端足類生物。它像一只大蝦,但有很多腳,還引來一條身體幾乎透明的魚。我們和它四目相對的時候,覺得還是有一點點恐怖的。這個生物的眼睛對光線是沒有感覺的,所以它看不到我們,但是我們在7000米的海底,看著這么一個小東西,對我們一點不懼怕。在漆黑寒冷的深海有這么一個小動物向我們靠近,我們反而覺得有一點緊張。”

      這是“蛟龍號”的主駕駛、總布置、主任設計師葉聰在深海的親眼所見。這樣的場景固然令人恐懼,但恐懼并不能打消他探究海底奧秘的雄心。緊接著,他告訴我們,眼前的一切多么令人欣喜:海底并非漆黑一片,它“妙不可言,是另一處生機勃勃的家園”。沒錯,家園。這個詞拉近了科學家與海底世界的距離。在“蛟龍號”的研發過程中,他們正是本著探尋家園的精神,從無到有,自主攻堅,獨立構建了深海潛水器譜系。而他們的努力,使中國迎來了全新的深潛時代,從站在岸邊、望洋興嘆到親自下潛、融入海底,的確稱得上是一次劃時代的創舉。

      然而,創舉歸創舉,職責歸職責。在驚嘆科技力量的同時,高仲泰沒有忘記自己的任務。身為資深媒體人,他首先要完成的是正確應對事件的發生,快速及時地做出反應,如實地記錄科技成果誕生的前因后果。《深潛》即是如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都是一部嚴謹的作品。高仲泰完整地記錄了“蛟龍號”誕生的每一個瞬間:從立項到設計,從研制到海試。這種細致認真的創作之道與“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高度契合。而載人深海潛水器的成功,說到底也是科學精神的勝利。

      因此,為了不錯過研發的每一個步驟,高仲泰多次深入項目現場,采訪相關科研單位,與科學家、技術人員相互交談,也才有了《深潛》的問世。采訪中,高仲泰得知每一位參與潛水器研制的人員都有自己的海洋夢。這個在國人內心深處沉睡了幾百年的“藍色夢想”,驅使他們奮力拼搏,在探究未知海底世界的漫漫長路上不懈努力。這正應了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其著作《歷史哲學》中寫下的話:“大海給了我們茫茫無定、浩瀚無際和渺渺無限的觀念;人類在大海的無限里感到自己的無限的時候,他們就被激起了勇氣,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正是有了敢于超越一切的勇氣,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才會不遺余力地參與其中,將海洋探索當作自己畢生的追求。當然,他們也很清楚,夢想的實現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長時間的堅守與持之以恒的努力。以“蛟龍號”的誕生為例。20世紀70年代,我國獨立創建了自己的核潛艇,但在之后的數十年中,對深海載人潛水器的研究就漸漸陷入了停滯。直到2001年科技部同意考慮將深海載人潛水器項目列入“863”計劃,深海載人潛水器的研發才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然而,研發從來不是說說而已。等待科學家的是一條沒有路標、人跡罕至的探索之路,他們邁出的每一步都注定會有太多艱難險阻。2002年7月,深海載人潛水器的研制通過科技部高新技術司的專家考評;同年10月,正式啟動研制程序,確立外形設計方案,成功地制作了比例為1∶3的載人潛水器模型。在之后的年月里,科學家反復改進、不懈努力,直到2012年6月,“蛟龍號”終于在完成了48次下潛任務之后,在太平洋的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突破自身極限,成功抵達7000米的深海。

      可以想象,科學家在整個深海載人潛水器的研制過程中,遇到了多少困難,有過多少失敗。但這并不能阻礙他們前行的決心。以“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為首的科學家團隊始終沒有輕言放棄,反倒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懼困難的存在,義無反顧地完成了祖國交給他們的任務。在這里,高仲泰著意刻畫了一個科研團隊的群像。無論是82歲高齡仍然堅持下潛到南海深處的汪品先教授,還是多次見證海底生命奇跡的生物學家賀麗生,都無愧于“載人深潛英雄”的贊譽。借用高仲泰的話來說,他們就是不折不扣的“癡子”,始終不曾忘記國家賦予他們的使命,始終相信海底不是一無所有的貧瘠荒原,更沒有永遠的黑暗。

      的確,深邃的海洋與浩瀚的宇宙一樣,孕育了太多的神奇。在黑暗、幽深的海底,有太多未知的奧秘,正靜候著這些勇敢的發現者。回到開篇的那一幕,未知生物的出現,就像一種開端,讓國人看到了潛藏多年的希望。而隨著“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斗號”的相繼問世,中國從此躋身海洋大國,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就像高仲泰所說,“有了這樣的深海之舟,我們才能抵達深海,就如同有了火箭和飛船,我們才能在宇宙中航行一樣。在挺進地球最后邊疆的歷程中,我們從跟跑者變為領跑者,叩響了深海這扇沉重而古老的大門的門環,直抵深淵的最深處……”或許,這既是載人深海潛水器存在的意義,也是《深潛》存在的意義。

      標簽: 海底世界 存在的意義 馬里亞納海溝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