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關注 |
      社區食堂如何“叫好又叫座”,店長分享薄利“造血”經驗

      發稿時間:2023-02-23 13:06:32 來源: 北京日報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宗媛媛

      “第一批社區食堂已經開不下去,迎來‘關門潮’?”……日前,有關社區食堂遭遇生存危機的消息引發熱議。記者連續多日走訪,發現的確有部分社區食堂停止經營,但 也有一些社區食堂“叫好又叫座”。社區食堂要想走得長遠,仍需多方努力。


      (相關資料圖)

      遇冷

      品質不佳丟口碑 黯然退場無蹤影

      中午11點多,記者來到朝陽區十里堡北里小區。導航信息顯示,這里有一家社區居民大食堂。到達目的地后,記者發現大門緊鎖。從點評網站上的圖片可以看出,之前此處掛有“社區居民大食堂”的醒目招牌。不過,如今招牌已經不見蹤影,只剩下社區老年服務驛站的標識。

      玻璃門上,貼有社區食堂早中晚三餐的營業時間,以及去年11月驛站啟動一級防控措施暫停營業的通知。玻璃門內,墻上依然懸掛著“老年餐桌”的金色牌匾。

      “從去年疫情關了以后就沒開過,一直也沒見有人來。”提起社區食堂,附近的居民議論紛紛,“之前在里面吃過,剛開始還行,后來不怎么樣。”話音剛落,又有居民提到,“用老年卡劃賬總是多刷,好多人都找過他們。”

      記者來到社區,詢問社區食堂是否還開,工作人員答復稱“那兒不干了。”在點評網站上, 記者看到這家社區食堂的累計評價數量不足10條,其中有多人提到“口味不敢恭維”。

      點評網站上的信息顯示,東五環外的福盈家園小區附近也有一家社區食堂。然而,記者再次撲了空。盡管店面總體結構并沒有太大變化,但招牌已經從紅色的社區食堂變成了綠色的串串店。

      記者撥通之前那家社區食堂在網站上預留的電話,對方答復稱,“已經關了,老板都跑了,房東就讓別人給接了。”記者進店詢問,發現這里剛完成裝修,尚未開始營業。當問到社區食堂時,工作人員稱,“他們不干了,我們接手的,換了老板,這邊有串串,過兩天還有炒菜、砂鍋。”

      這家社區食堂究竟經歷了什么?“小區樓下新開的社區食堂,很干凈,都是小盤菜,價格很親民,只是剛開張,需要再磨合……”去年1月,首條評價的照片里還能見到社區食堂剛開業的盛況。 短短半年后,評價里就只剩下抱怨。

      去年6月的一條差評顯示,“要的套餐,葷菜里都是土豆豆角,半葷菜里一片肉沒有,跟純素沒區別,宮保雞丁不如叫炒花生得了。”而在去年8月,又有消費者打出最低的一顆星,“素炒豆芽收肉炒的價格,說一會兒解決,飯吃完了也沒聯系我。”

      回暖

      平價路線引客流 延長時段擴客群

      同樣是中午,位于小營北路附近的百味鄰里社區食堂顧客盈門。與大多數餐館不同,這里提供的是自選快餐,多款菜品葷素搭配,可按需夾取,按照每兩2.86元的價格稱重收費,粥和米飯免費供應。

      “連菜帶飯一二十塊錢,菜能自己選,品種比較多。”呂先生在附近工地上班,跟工友一起過來,“粥和米飯管夠,適合我們這種干力氣活的。”

      據記者觀察, 就餐人群除了附近居民以外,有不少是在周邊寫字樓或工地工作的年輕人,其中也包括外賣或快遞小哥。

      “之前我在這兒做了四年早餐,那時候還有一家中午和晚上賣燴面,后來那家不干了,兒子就提議整合起來,開個社區食堂,讓大家一看名字,就知道這里東西實惠。”去年7月,重新裝修后的社區食堂正式營業,劉天偉主要負責看店,后廚忙不過來的時候,也會去搭把手。“既然定位社區食堂,就要走平價路線。比如早餐,水煎包1元一個,豆漿、小米粥2元一碗。”

      如此薄利,怎么運轉下去?店長劉俊峰決定將營業時間盡可能拉長,覆蓋早中晚三餐,通過多時段經營提高空間利用率,分攤房租成本,同時擴大客戶群體,“不光服務周邊社區的老年人,還服務在附近工作的年輕人。等天氣暖和一點,還打算做夜宵,爭取實現24小時營業。”

      盡管受疫情影響,社區食堂出師不利,半年下來虧了10萬左右,但劉俊峰沒有放棄,“今年明顯回暖了,人慢慢多起來,早餐能有二三百人,午餐也有一兩百人。”

      欣慰之余,劉俊峰依然感到隱隱的擔憂。“ 畢竟我們的利潤要比普通餐館低,可是開支一點沒少,算下來壓力還是很大的。”開業前,劉俊峰專門研究了一下相關政策,結果發現暫時還沒辦法享受到任何優惠或補貼。“下一步,希望能得到更多支持,這樣運轉起來也更有底氣。”

      深耕

      需求入手人氣旺 開放空間多交流

      在勁松五區附近,美鄰社區食堂十分紅火,78歲的袁大爺就是這里的“回頭客”。

      “剛從醫院開完藥回來,路過這邊順便吃午飯。”袁大爺點了份一葷兩素的套餐,有燒茄子、圓白菜炒粉條、糖醋魚,加上米飯和湯,總共20元。“像我這樣上年紀的人,就喜歡吃些軟和點的,這邊菜品都挺適合,價錢也劃算。白天家里人都上班去了,我要是自己做,又炸又燉太費勁了,做多了又吃不完。”

      自從2021年開業以后,袁大爺就成了這里的忠實粉絲。“記不清來過多少回,確實是食堂的感覺。疫情期間關門那會兒,一直惦記著什么時候能開。”

      據店長孫洪偉介紹,春節過后,社區食堂客流量正在逐漸恢復,一天大約有三百人,去年高峰期能達到四五百人。“勁松二區那邊還有一家,2019年就開了,面積雖然小點,但人氣也一直很旺。”

      事實上,這 兩家社區食堂的誕生并非偶然,而是整個勁松北社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的重要一環。

      “當時街道給了我們一些閑置低效空間的經營權,究竟引入什么業態,要聽居民的。我們發放了兩千多份問卷,列了二十多項業態供大家選擇,最后社區食堂排在前三位,可見需求還是很強烈的。”作為勁松街道引入的社會資本,愿景集團事先進行了大量調研,相關負責人劉楚告訴記者,“考慮到社區老人比較多,社區食堂在菜品上盡量少油、少鹽、少辣,價位也相對實惠。”

      經營過程中,劉楚與負責運營的第三方溝通,強調要把社區食堂打造成為開放式空間。“特別是勁松二區那家,本身就在社區里面,可以讓食堂員工從后廚走出來,一邊包餃子、烙餅,一邊跟居民聊聊天,彼此就像朋友一樣。只有跟居民保持充分的接觸,才能更好地融入社區。”

      在烹飪方面,孫洪偉也有自己的心得。“相比起中央廚房配送的菜品來說,老人還是更喜歡現炒的,吃起來口感好。另外,現在很多地方喜歡用預制菜,口味比較重,老人腸胃受不了,也不太適合。”

      期待

      支持政策更到位 市場運營專業化

      “社區食堂之所以能夠順利運轉,離不開街道的大力支持。”劉楚談到,由于勁松二區那邊用的是街道拿出的閑置低效空間,愿景集團投資改造后交給第三方,收的租金相對便宜,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在辦理衛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方面,街道也給予很大幫助,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為后續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在劉楚看來,社區食堂作為便民服務業態,不同于社會化餐飲,更多還是要著眼于一刻鐘社區服務圈,有一定的公益屬性,前期往往運營壓力比較大,需要政府部門、社區和社會力量的多方支持。例如,發放補貼、減免租金或者稅收優惠,也可以拿出一部分閑置空間進行改造。

      “要想讓社區食堂實現‘微利可持續’,長期健康運營,還需要建立自我‘造血’機制,堅持專業化的市場運營,通過開源節流,在細節上不斷優化,滿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劉楚還提到,居民對于社區食堂最關心的還是食品安全衛生,這也需要相關部門做好配套的監督管理,科學穩妥地把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標簽: 勁松二區 信息顯示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