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劉蘇雅 實習記者 柴嶸
今年是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自1963年向阿爾及利亞派出首支援外醫療隊起,我國已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隊員。本市有多支援外醫療隊是這支隊伍里的“前鋒部隊”。當年,代表祖國首次踏上援外征途的他們,白衣執甲、救死扶傷,打通生命之路,搭建中外友誼的橋梁,打出“中國醫生”的金字名片。今天,記者追訪了多位首批援外隊員,雖然他們援外的地點和時間各不相同,但每個人都有一段有溫度的往事。
(相關資料圖)
首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出征
“用我們的醫術造福非洲人民,去和他們交朋友!”
許政剛是北京同仁醫院的退休大夫,今年89歲。他曾經是我國首批援幾內亞醫療隊的隊長。回憶起半個多世紀前援外的點點滴滴,老人激動得熱淚盈眶。
1968年,許政剛在援幾醫療隊的出征儀式上,振臂一呼:“用我們的醫術造福非洲人民,去和他們交朋友!”那時,包括許政剛在所有隊員都沒有去過幾內亞,只知道這是一個遙遠的、說著法語的西非國家。但所有隊員心中立下堅定信念——義無反顧扎根兩年半,盡可能多的救治病患。
路途跨越半個地球。援幾醫療隊從北京乘火車出發,整整7個晝夜,抵達莫斯科,再轉乘飛機飛往幾內亞。盡管此前早已做好心理準備,然而,真正踏上幾內亞土地的那一刻,許政剛和隊員們還是被眼前的一切震驚了。“環境確實很艱苦,家家戶戶基本住在草棚里,里面連生火做飯的地方也找不到,僅有一把椅子、一張床鋪在地上,更別提有自來水了。”許政剛回憶,很多隊員都染上了當地流行的惡性瘧疾。
沒有菜吃,那就自己種;沒有水喝,那就自己挑;感染瘧疾,那就自己治……隊員們咬著牙扛過來。不過這些都是他們的秘密。許政剛笑著回憶:“那會兒,每個月我會給愛人寫一封信。但我不想讓她太擔心,信中報喜不報憂,說‘在這兒一切都好,請你放心’。”
援幾醫療隊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當地極其落后的醫療水平。當地不僅缺少專業的醫護隊伍,醫院必要的設備和藥品同樣一無所有,手術室甚至沒有安裝無影燈,做手術要用手電照。許政剛說:“但我們沒有打退堂鼓。當時大家的想法很簡單,因為別人艱苦,我們的援助才顯得更有意義。”
許政剛和隊員幾乎24小時“連軸轉”。每個援幾醫療隊隊員每天都接待一兩百名患者,還要每周開車下鄉義診,全年無休。
“自第一批援幾醫療隊開始,‘中國醫生’的美名享譽整個幾內亞。當地有的老百姓還為孩子起名‘西諾瓦’,就是法文‘中國人’的意思。”許政剛自豪地說,醫療隊即將離開幾內亞時,當地百姓沿途排隊相送,并用法語喊出“中國萬歲”。
中國醫術在他鄉落地生花
布基納法索是地處非洲西部沃爾特河上游的內陸國。2018年7月,時任世紀壇醫院醫務處處長的王勇,帶領我國復派首批援助布基納法索醫療隊,抵達該國首都瓦加杜古。這支隊伍里有9名該院的內、外科專家和1名積水潭醫院燒傷科專家。
首批援布基納法索醫療隊隊員出發儀式
首批援布基納法索醫療隊隊員
醫療資源匱乏是布國人民長期以來的心病,該國平均每3萬人只擁有1名醫生,每1823人僅擁有1張病床。援布醫療隊的主要任務是利用6個月時間,幫助當地醫院培訓醫護人員,更新醫療設備。由于是首批援布醫療隊,沒有先例可供參考,王勇決定帶領隊伍摸著石頭過河,在實戰中“授人以漁”,提高當地醫療水平。
為幫助當地的唐加多戈醫院培訓醫護人員,醫療隊隊員親自上陣示范,手把手教學,以最直接、最清晰的方式傳授中國醫術。唐加多戈醫院醫生卡里姆與醫療隊隊員方秀統初次見面,就緊緊攥住方秀統的手,表示希望拜師學藝。
援布基納法索醫療隊與當地醫生交流
一次,卡里姆接診了一名脊柱高位骨折脫位的青年患者,手術難度極大。作為骨科醫生,方秀統主動施以援手,教卡里姆研究患者的醫學影像資料,并合作完成持續近4個小時的手術。此后,每周兩人出門診時,如何治療,用什么藥,方秀統都毫無保留分享經驗。“他悟性很好,在我們回國前1個月,已經可以出師了。”談起這位“洋學生”,方秀統印象深刻。
6個月時間,援布醫療隊在當地開創了高齡胰腺腫瘤患者微創手術,建立了多學科聯合診療(MDT)模式、推進了多地“光明行”眼科義診活動,為當地居民提供醫療援助。同時,援布醫療隊為布國多家醫院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的醫療人才,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中國醫術在他鄉落地生花。
“了解到布國開展腹腔鏡輔助手術面臨巨大困難,2018年10月份,我們專門為唐加多戈醫院捐贈了包括超聲刀在內的多款中國產醫療設備。”王勇介紹,1個月后,醫療隊專家使用國產設備為一名70歲老齡的男性胰腺腫瘤患者進行手術,大獲成功。參與手術和臺下觀摩的布國醫生對國產腹腔鏡器材的優異性能由衷地佩服,“中國制造”從此也成為他們眼中信得過的醫療設備。
“我們不僅代表中國醫生,更代表著中國形象”
2014年8月,我國首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從北京出發,開啟了為期半年的援助任務。特國政府希望通過援特醫療隊的幫助,提升圣費爾南多總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
首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
“這是我們第一次來到這個加勒比海地區的島國,我們和當地的醫護人員對彼此都知之甚少。”援特醫療隊隊長、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鴻祺坦言,由于前期信息溝通不暢,雙方缺乏了解,起初,特國醫生并不是特別歡迎醫療隊的到來。“他們的醫生認為醫院也不缺技術,所以開始沒有給醫療隊分配重要任務。”
張鴻祺決定自己帶領團隊尋找突破口。他敏銳地察覺到,圣費爾南多總醫院急診科的一位年輕大夫,雖然醫術一般,但是個十足的“熱心腸”,平時最愛與人交際。于是,張鴻祺就請他擔任住院醫師。1個月時間內,通過這名年輕醫生,張鴻祺結識了該院所有的醫護人員,整個援特醫療隊在當地也建立起良好的社會關系。
但該院的醫生們對援特醫療隊的水平仍心存疑慮,一次意外,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看法。一天下午,接診室內,一名腦出血的患者痛苦呻吟。“這是動脈瘤破裂出血,趕緊搶救!”數十年的行醫經驗告訴張鴻祺,患者必須馬上手術,否則隨時有生命危險。但該院沒有處理過類似的病人,也沒有檢查病情的DSA(血管造影)設備和進行手術的條件,當地醫生只能推辭稱治不了。
“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排除萬難也要治。”張鴻祺態度堅決。他和醫療隊通過大使館,聯系當地衛生局,購買到了動脈瘤介入手術的材料。
需要把患者轉送至50公里外的另一家醫院進行手術。當地交警隊隨即派出兩輛警車為急救車開路。20分鐘后,患者被推上手術臺,張鴻祺親自主刀,醫療隊中麻醉師等隊員密切配合,患者最終轉危為安。
“我回看當時的照片,把患者送去醫院的剎那,當地醫生都豎起了大拇指。”張鴻祺說。
半年時間,援特醫療隊在當地共完成546例手術,診療916人次患者,舉辦67次講座授課,并創下眾多“第一例”紀錄:完成特國歷史上的第一例復雜顱內動靜脈畸形栓塞術、第一例全腦血管造影術、第一例顱內動脈瘤栓塞術等。
“我們來之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人民從未深入接觸過中國人。臨別之際,很多人都同我們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張鴻祺回憶,2019年再度踏上特國回訪時,他依然能聽到當地居民在談論張醫生和中國醫療隊的故事。“這一刻,我強烈地感受到沉甸甸的責任,我們不僅代表中國醫生,更代表著中國形象。”
援外醫療的故事還在續寫
據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介紹,本市自1968年起向位于西非的幾內亞派出第一支援外醫療隊,至今已有55年時光。目前,本市已累計向12個國家和地區派出援外醫療隊共54批(其中幾內亞29批,特立尼達和多巴哥4批,布基納法索10批,瓦努阿圖1批,利比亞3批,南斯拉夫1批,斯里蘭卡1批、科威特1批、贊比亞1批、斐濟1批、巴布亞新幾內亞1批、聯合國1批),總計1021人次。未來,本市不會停下腳步,仍將繼續向有需要的兄弟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 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首批援外隊員講述仁心無疆
- 環球速訊:日本音樂人岡田徹因心衰去世 享年73歲
- 【玉米漢化】博人傳漫畫78話「大馬鹿野郞」_環球新視野
- 世界報道:德凱奧特曼劇場版是我看過最無聊的新生代劇場版
- 講述政法好故事 四川資陽舉辦“媒體政法行”采風活動 全球快報
- “一元”服務站
- 禁止駛入!南海部分水域進行軍事訓練-當前熱門
- 浙江一快遞分揀員不幸猝死,60歲在崗猝死,算不算工傷?
- 大興26家醫院藥企走進高校選人才 看熱訊
- 觀天下!我使館提醒!“請中國公民和企業認真評估”
- 2023中日韓體育文化交流論壇成功舉辦
- 美元吹響大規模反彈的序曲?機構:美元指數有望飆升近10% 金價恐暴跌至1600美元
- 江蘇省現代農業(大宗魚類)產業技術體系在興化召開中期推進會 焦點觀察
- 農發行鳳岡縣支行黨支部組織觀看《永遠吹沖鋒號》主題黨日活動
- 農發行鳳岡縣支行黨支部開展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決議》《黨章》主題黨日活動-全球微頭條
- 深汕中學運動場項目部獲贈錦旗|每日熱議
- 請勿將漫畫爛尾的負面情緒、有色眼鏡帶到動畫中來 環球新消息
- 江西宜豐交警通報6死4傷交通事故:司機未能及時發現前方行人
- 港交所新一輪改革大幕即將開啟 互聯互通將進一步優化 天天微頭條
- 世界百事通!信用卡整改工作仍在進行中 持續清理睡眠信用卡
- 美媒稱韓國部隊鍋是美軍剩菜亂燉 引發熱議 全球微動態
- 【環球新要聞】不負春光勞作忙
- 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_實時
-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俄亥俄毒列車事發地講話
- 2022“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公布
- 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 郵政快遞業更貼近民生七件實事發布 年底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占比九成
- 山東力爭今年新增創新型中小企業1萬家
- 投保機構成功追償董監高!董責險會成上市公司標配嗎?
- 全球熱議:為未婚男女提供“連心貸”?農行客服:系個人住房聯名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