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袁帆
(資料圖片)
陳志華先生離世整整一周年了。
作為著名建筑學家、建筑教育家,陳志華(1929年至2022年)以教書育人為本職,一生桃李天下,著作等身。他在1962年出版的教科書《外國建筑史》,是中國國內第一部系統的外國建筑史通史著作;他通過文獻考證完成的《中國造園藝術在歐洲的影響》等論文,對國內西方園林史研究有著奠基之功。特別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60歲之后,他又長期致力于將建筑學和社會學方法融合,開展中國鄉土建筑研究,提出整體保護鄉土聚落的理念,意義深遠。
陳志華先生的部分著作
除了這些系統性的研究成果之外,陳先生留給后人的另外一大遺產,是他的雜文隨筆,這類文章里既有從1980年起,32年間寫下的《北窗雜記》專欄文章131篇,更有記載他豐富實踐、活躍思維的大量回憶、感言、游記、序文等。正是這些“內容廣泛,文風質樸,觀點犀利,膾炙人口”的美文,讓我們每每讀來,都有不同的心靈受益,同時也勾起對作者的深深敬意與懷念。
而今天我要著重介紹的,是陳先生從未正式發表過的一篇短文《還贈你們一份記憶》。26年前,這篇短文只以贈言的形式在很小范圍內分享,看到過的人極其有限,稱其為“佚文”并不為過。然而,寥寥數語卻記述了一段清華師生在特殊歷史時期的往事,充滿了濃厚的關愛與尊重,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陳志華先生(攝于1965年)
一、一份給建七班的別致賀禮
2022年,我收藏到一本《畢業紀念冊》,是由清華大學土木建筑系建七班(1961 級)于 1997 年編輯制作。在這本紀念冊中,前面部分照例是題詞、贈言等,執筆人都是當年的校系兩級領導與任課教師。
當我看到那些署名:張維、吳良鏞、汪坦、周卜頤、宋泊、李道增、關肇鄴、劉小石、郭黛姮……每一位都是聞名遐邇,心中自然會生出“名師薈萃,群賢畢至”的由衷感嘆。而緊接其后的是一篇短文,“陳志華”的落款更讓我眼睛一亮,原來那是陳先生給建七班畢業三十年的“禮物”,題目是《還贈你們一份記憶》。以這樣的形式與昔日的學生們交流,有些出人意料,而當我通讀過后,又被這份禮物包含的故事所感動。陳先生26年前究竟寫了些什么呢?請您隨我先來閱讀全文。
《還贈你們一份記憶》
■陳志華
建七同學畢業整整三十年了,這三十年里,發生過許多世界史上必需記載的大事,但我心里,卻始終鮮明地牢記著一件小事。
建七同學測繪頤和園古建筑,最嚴酷的“困難時期”剛剛度過,我的雙腳和小腿,因為缺乏營養,還浮腫著,沒有平復。可見青春盛年的小伙子和大姑娘們,“定量”雖已提高,日子仍然難熬。但是建七的這次測繪,卻是我們頤和園測繪史中規模最大、任務最重的一次,也是成果最輝煌的一次。我陪著同學們測繪從水邊直到山頂的整個中軸線建筑群,還有畫中游和轉輪藏兩大組。在大家饑腸轆轆的時候,我們敢于出這樣的大題目,是由于我們徹底信任同學的勤奮、嚴肅和熱情。那時候,我們還沒有被松松垮垮、敷衍潦草的學生困擾的經歷。
有一天中午,我和陳保榮老師在排云門旁長廊里吃完帶去的兩個干饅頭,不飽。我們從來不喝酒,聽人說啤酒是液體糧食,便買了一瓶來喝,不料,越喝越覺得肚子寬得發慌。沒有辦法,只好忍著,爬上山去。到了轉輪藏,一看,一位女同學,全校有名的短跑健將,躺在欄桿凳上歇著。我心里發急,怎么可以這樣松松垮垮,過去就吆喝。抓緊了干吶!她一翻身起來,臉盤慚愧得發紅,我分明聽見她輕輕地說:“老師,我餓!”我愣住了,但她立刻認真地干了起來。
由于題目出得太重,幾乎每個同學都要加班,晚上畫,禮拜天也畫。有好幾個人到了暑假還在畫,兩位女同學一直畫到半個暑假過去了才回家。但是我沒有聽到一聲抱怨,只聽見同學們對我的問候和安慰,倒是你們生怕我累壞了身體。而我也常常要勸你們休息,肚子還很不飽呀!終于,你們終于把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我一直為你們的成績驕傲。
三十年來,不知有多少次,我對一批又一批的同學說起這次測繪,每次都很激動。現在,我寫著,淚珠還滴落在稿紙上。
這記憶是幸福的,它使我在任何困境中都不覺得孤獨和寂寞,不失去信心。我謝謝你們。現在我把這些記憶還贈給你們,也許你們早已經忘記了罷:“哦,這算什么事,也值得!”
但你們頭上都有幾莖白發,我相信,你們樂于接受我的禮物,對嗎?
1997年3月1日
二、一次讓陳先生銘記的古建筑測繪教學
這篇短文圍繞一件“小事”展開,這件小事就發生在陳先生帶領建七班在頤和園進行古建筑測繪的過程中。事情雖小,但是背景很大。對頤和園古建筑進行實地測繪,是清華大學建筑系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進行的一項長期性教學科研工作,通常是安排學生們在具備一定建筑基礎理論后的二年級時進行。通過對古建筑測繪后再進行成果整理,達到教學目的和資料積累的雙重目標。
建七班是1961年秋季入學,那時國家正處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物質匱乏,食物實行定量供應。大學師生的伙食根本不可能像如今這樣,“想有什么有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待到建七班進行頤和園古建筑測繪教學,時間已然來到1963年春夏之交,彼時國家經濟狀況開始慢慢好轉,按照文中所說,“最嚴酷的‘困難時期’剛剛度過”,不過“‘定量’雖已提高,日子仍然難熬”。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建七班的測繪教學按計劃開始了,其規模是“從水邊直到山頂的整個中軸線建筑群,還有畫中游和轉輪藏兩大組”。這種規模的建筑測繪可不是愜意的頤和園“一日游”,首先那是一項長達幾個星期的體力活,沒有足夠的能量儲備,身體肯定會吃不消。而此次任務分量有多重,要花費的力氣有多大,沒有經歷過的人,顯然不會知道。
頤和園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群包括“排云殿、佛香閣、智慧海”等三組,都是頤和園的經典建筑。其中,排云殿建筑群以“排云殿”為中心,由排云門、玉華殿、云錦殿、二宮門、芳輝殿、紫霄殿、排云殿、德輝殿及連通各座殿堂的游廊、配房組成。
“佛香閣”是一座宏偉的塔式宗教建筑,建在20米高的石造臺基上,八面三層四重檐,高約40米,是頤和園建筑布局的中心。而“智慧海”,則是頤和園最高處的一座無梁佛殿,由縱橫相間的拱券結構組成。
“畫中游”建筑群位于頤和園的萬壽山南坡西部,包括“畫中游、澄輝閣、借秋樓、愛山樓、湖山真意亭”等建筑。此處地勢坡度較大,各個建筑因地制宜,隨山就勢,是一組極具特色的建筑群。
“轉輪藏”位于佛香閣東側山坡上,是由兩層的北殿(轉輪藏)、東西轉經亭、萬壽山昆明湖石碑和牌樓組成的一組佛教建筑群,具有為清宮帝后們貯藏經書、佛像,以及念經祈禱的功能。
頤和園轉輪藏建筑群老照片
在基本了解這次測繪的具體內容和背景后,我們今天已經可以想象出當年完成任務的困難程度,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陳先生要說,這是清華建筑系“頤和園測繪史中規模最大、任務最重的一次,也是成果最輝煌的一次”了。
至于為什么要在物質沒有充分保證,“在大家饑腸轆轆的時候”“敢于出這樣的大題目”,安排這樣規模的測繪教學,陳先生的解釋是,“由于我們徹底信任同學的勤奮、嚴肅和熱情。那時候,我們還沒有被松松垮垮、敷衍潦草的學生困擾的經歷”。
三、一句讓陳先生難以釋懷的“老師,我餓”
就在這次古建筑測繪過程中的某一天,陳先生遇到了一件讓他此后多少年里都難以釋懷的事情,因為他聽到了足以讓他“愣住”的一句話。
那天中午,陳先生的中飯只有“兩個干饅頭”,沒有用餐的“飯廳”,就是在昆明湖畔排云門旁的長廊里坐下干咽。沒吃飽,怎么辦?現在的人們自然會說,“去買吃的呀?”但那個時候,可沒有今天這樣方便,當時頤和園里能自由買到的飲食大概只有啤酒。因為“聽人說啤酒是液體糧食”,于是從來不喝酒的他,“便買了一瓶來喝,不料,越喝越覺得肚子寬得發慌”。盡管肚子餓,因為要指導學生測繪,“沒有辦法,只好忍著,爬上山去”。
接下來發生的一幕,讓陳先生完全沒有一點思想準備。等他爬到山上的“轉輪藏”,先是看到一位女同學,“躺在欄桿凳上歇著”。他不由自主地發急起來,心想,“怎么可以這樣松松垮垮”,于是過去就吆喝,“抓緊了干吶”!這一喊不打緊,這位“全校有名的短跑健將”一翻身爬起來,顯然是因為感到了老師的不滿意,“臉盤慚愧得發紅”,立刻認真地干了起來。此時,反倒是學生的一句話讓陳教授愣住了,因為他分明聽見這位女同學輕輕地說:“老師,我餓!”
為什么“愣住”,陳先生沒有說。但完全可以推測,或許是因為他被女同學不經意的辯解所震動,意識到自己肚子尚且覺得空,而這些“青春盛年的小伙子和大姑娘們”一樣只吃兩個干饅頭,還要攀上爬下地進行測繪,肚子餓是當然的,即使休息一下也很正常,又怎么能責備他們是“松松垮垮”呢?
陳先生行文至此,沒有繼續對測繪過程展開,而是給出了后期繪圖作業過程的真實場景,“由于題目出得太重,幾乎每個同學都要加班,晚上畫,禮拜天也畫。有好幾個人到了暑假還在畫,兩位女同學一直畫到半個暑假過去了才回家。”
清華建筑系的部分頤和園古建筑測繪圖(上世紀50年代初)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讓陳先生感動的是:“我沒有聽到一聲抱怨,只聽見同學們對我的問候和安慰,倒是你們生怕我累壞了身體。而我也常常要勸你們休息,肚子還很不飽呀!”
師生團結,目標一致;齊心協力,結局圓滿。陳先生感嘆道,“終于,你們終于把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我一直為你們的成績驕傲”。這說明,建七班同學表現出的“勤奮、嚴肅和熱情”的確與老師們的希冀相符。
寫到這里,再來看陳先生短文中最觸動人的一段話,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他那時的心情:“三十年來,不知有多少次,我對一批又一批的同學說起這次測繪,每次都很激動。現在,我寫著,淚珠還滴落在稿紙上。”
四、更多不能忘記的歷史記憶
在我看到陳先生的這篇短文后,我就一直想知道這次建七班頤和園測繪的更多細節。尤其是他文中提到的短跑女健將是誰?她對這段往事還有記憶嗎?
按照“體育健將”的線索,我翻閱了大量清華體育資料,終于在《清華大學體育代表隊1950-60年代紀實》中找到了答案。
這本文集是2014年為紀念清華體育代表隊成立60周年而編纂,在其中一篇《兩個集體的關愛》中,作者王敦衍特別寫到陳志華教授1997年給建七班的那份“禮物”。關于那次頤和園古建筑測繪的細節,雖然王敦衍并沒有像陳先生表述的那么清晰,但從她引用陳先生短文中的要點,特別是那句“老師,我餓”,說明她就是陳先生說到的那位被他誤解的女生,此事真實,絕非杜撰。
這里還要再多介紹一下王敦衍。當年她確實是一位清華體育代表隊中的田徑名將,多次在北京高校運動會上為清華“摘金奪銀”。她的三項全能項目成績達到國家一級運動員標準,100米12秒8,200米27秒的短跑成績都達到了國家二級運動員標準。
王敦衍在清華大學的訓練照和獲得的比賽優勝紀念
說到她的運動天賦,則要歸功于其父王世威。王世威當年曾是國立清華大學九級學生,1933年到1937年在校四年間不僅是清華田徑“五虎將”之一,同時也是足球校隊成員。用今天的話來說,王敦衍是標準的“清二代”,而且“女承父業”,將清華體育傳統繼續發揚光大,成就清華體育史上的一段佳話。
誠如陳先生在文中說的那樣,也許建七班同學們早已把幾十年前的許多往事忘記,但王敦衍明確寫道,“我清楚地記得,那次轉輪藏的測繪圖是我畫得最好的圖。陳志華老師的課是我最喜歡聽的課”。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學期間都要接觸許多老師,上幾十門課,王敦衍能對其中的陳志華老師的課程給出“最喜歡聽”的評價,這個分量已經足夠重!
師生之間的尊重從來是對等的,建七班同學沒有忘記老師,老師自然也會對學生記憶深刻。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陳先生在文章最后的感想:“這記憶是幸福的,它使我在任何困境中都不覺得孤獨和寂寞,不失去信心。我謝謝你們。”
1997年《清華大學建七班紀念冊》和部分師生簽名
無獨有偶,說到建七班的這次頤和園古建筑測繪作業,還有一位清華建筑系名師也有深刻記憶。在這本建七班《畢業紀念冊》中,我發現郭黛姮(1936-2022)教授在她的贈言中也明確提到了這次教學活動。她的贈言是這樣的:
憶當年去頤和園,教測繪在建七班;莘莘學子苦鉆研,墨水汗水寫新篇。
一絲不茍條條線,精美測圖成檔案;嚴謹學風令人贊,走出校門見世面。
轉瞬已過三十年,學子已成棟梁材;清華風范永不忘,愿與建七班共勉。
郭黛姮于1954年考入清華建筑系,1960年畢業后留校,被分配到建筑歷史教研室,從此走上古建筑研究與保護之途。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文物建筑保護和建筑復原設計領域成為頂級專家,特別令中國人感到興奮的是,她在圓明園建筑、園林研究與保護性修復這個重大課題上,取得舉世矚目的突破性進展。
屈指算來,1963年的郭黛姮還是一位青年教師,她參與建七班頤和園測繪的經歷進一步豐富了她對中國古建筑的直觀認識,同時她的回憶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證明:建七班的這次測繪教學活動確實影響深遠,以至于讓陳志華和郭黛姮兩位教授在 30 年后都依舊心念不忘。
郭黛姮求學時,陳志華先生已經是清華建筑系的教師,但他們同為建筑大師梁思成的優秀學生。令人感慨的是,盡管他們已經分別在中外建筑史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晚年卻又走上了文物建筑或鄉土建筑保護的艱難道路,充分體現出中國優秀知識分子不計個人得失,視學術為生命的錚錚風骨和可貴品質。非常可惜,郭黛姮教授于2022年12月2日因病不治辭世。一年之內,兩位留下頤和園測繪珍貴記憶的大先生先后離去,令人無限唏噓。
陳志華先生在梁思成塑像前留影(李秋香攝于2002年)
結語
光陰消逝,歲月遠去,任誰的影響都將被逐漸消弭,已故去的陳志華先生亦然。然而,就算他的《外國建筑史》會因為內容的局限性而逐漸被他人的新著所代替,就算他的《北窗雜記》會因為內容不再被后人所津津樂道而被淡忘,但我卻相信,這篇只有800字的《還贈你們一份記憶》卻具有強健的生命力,何時讀來,都會為他的“激動”而同樣激動,因他的“幸福”而體會幸福!
至于我為什么能這樣認為,答案很簡單:因為陳志華教授的“激動”飽含著校園中最樸實的師生共情,能夠讓授業求學的人們受益終生;因為陳志華教授的“幸福”是人世間最可貴的相互尊重,足以讓具有愛心的蕓蕓眾生向善而行。
所以,我要在陳志華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再次向留下這個故事的大師鞠躬致敬!(2023.01.20 撰于上海。責編:孫小寧)
- “這回憶是幸福的”:從陳志華先生的一篇佚文說起
- 天天信息:離婚窗口排長隊?褪黑素是“純天然”安眠藥?今日辟謠來了!
- 國際銳評丨日本企圖把北約引入亞太是在懸崖邊試探 新動態
- 世界熱推薦:歷史首次 中國裁判組亮相世俱杯賽場
- 大雪海的卡納34集劇情人物吐槽分析 環球短訊
- 泛式:我很喜歡看日系的靜止系【MAD推薦】一期(1)
- 諾艾爾(《天體的秩序》)專場少女萌圖_天天新要聞
- 2022年汽車流通行業整體出現下跌 9家預計凈利潤同比下滑
- 環球微速訊:各地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加速推進 改革路徑因地制宜更關鍵
- 北約秘書長渲染所謂“中國威脅” 外交部:亞太不歡迎冷戰思維和陣營對抗
- 中國殘聯關于第16屆(2020-2021年度)“殘疾人事業好新聞獎”評選結果的通報
- 微博:清理涉胡鑫宇事件謠言3500余條,處理138個違規賬號 焦點熱文
- 《深海》:開場喧嘩一片,落幕滿座無聲
- 分享日常是快樂,得到回應就快樂加倍
- 從兩種角度看《櫻花莊》_看熱訊
- 4月16日,2023武漢馬拉松鳴槍起跑,規模26000人 環球觀焦點
- 2023年,北京醫保有這些調整 頭條焦點
- 環球今熱點:大場奈奈篇
- 快看:突然被安了特批的稱呼哎
- 灌籃高手:沒有空白期的“三井壽”能打爆澤北嗎? 世界觀熱點
- 確山縣雙河鎮:常敘家鄉情 共謀發展路|快看
- 世界熱消息:旅游市場迎來錯峰好時機 機票價格在節后出現“跳水”
- 春節以來全國鐵路累計發送旅客量破億 恢復至2019年同期九成
- 天天亮點!官方發布會通報胡某宇系自縊死亡 尸體發現地系原始第一現場
- 天天信息:春節后新一輪油價調整即將到來 油價上調“板上釘釘”
- 工銀瑞信基金焦文龍:基于增長的交易將成為2023年量化投資的主要抓手-環球今日報
- 國家天文臺銀道面脈沖星巡天項目團隊—— 漫漫星空,探索未有窮期_天天新動態
- 濟寧:線上線下齊發力 讓殘疾人就業有“位”來
- 環球速讀:福建省政府領導分工調整,李建成負責公安工作
- 外交部:一些西方政客標榜的“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何其虛偽
- 1 “這回憶是幸福的”:從陳志華先生的一篇佚文說起
- 2 天天信息:離婚窗口排長隊?褪黑素是“純天然”安眠藥?今日辟謠來了!
- 3 國際銳評丨日本企圖把北約引入亞太是在懸崖邊試探 新動態
- 4 世界熱推薦:歷史首次 中國裁判組亮相世俱杯賽場
- 5 大雪海的卡納34集劇情人物吐槽分析 環球短訊
- 6 泛式:我很喜歡看日系的靜止系【MAD推薦】一期(1)
- 7 諾艾爾(《天體的秩序》)專場少女萌圖_天天新要聞
- 8 中國殘聯關于第16屆(2020-2021年度)“殘疾人事業好新聞獎”評選結果的通報
- 9 微博:清理涉胡鑫宇事件謠言3500余條,處理138個違規賬號 焦點熱文
- 10 《深海》:開場喧嘩一片,落幕滿座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