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電影《無名》導演程耳:凝視大時代下人的選擇 全球新動態

      發稿時間:2023-01-25 12:16:32 來源: 北京日報

      “啪”得一聲脆響,何先生轉過頭,凝視鏡頭。這是電影《無名》的開場。

      看完《無名》,我意識到,這 個看似不經意的開場與故事的走向形成了有意味的閉環。影片豐富的信息在“草蛇灰線”般的敘事中延展著、沉淀著,最終累積出《無名》的主題。這是程耳作品的典型標識。

      導演黃建新評價說:“大概是電影的前七八分鐘,就用了七八個機位,從那開始,我一直被程耳控制著在看電影,非常強烈地跟隨著他。”


      (資料圖)

      《無名》正在春節檔上映,無論觀眾是否喜歡,理由卻幾乎指向一致:程耳的電影有一種勁。

      這股勁從何而來?我帶著問題,與程耳導演面對面。

      1“《無名》的故事比諜戰片更寬廣”

      “《無名》是一部年代戲,描繪了那樣一個年代里的眾生相。”程耳開門見山。

      《無名》講述全面抗戰爆發后,黨的隱蔽戰線在上海的無名英雄們通過錯綜復雜的敵后情報系統,建立更廣泛的統一戰線,直至抗戰勝利的前夜……

      諜戰片是主流電影的一個獨特類型。從經典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到近年的口碑之作《風聲》《懸崖之上》,電影人在繼承與創新中不斷豐富著歷史的講述。人們喜歡看人物在危機四伏、險象環生的處境下做出取舍,喜歡看忠奸莫辨、生離死別中的人性本色,就在極富戲劇張力的敘事中,信仰的主題被反復捶打,忠誠的內涵淬火成鋼。

      無名者的故事如何常寫常新?

      在程耳看來,任何類型對于創作者總是固守與超越,固守它的一些程式,同時,要有不斷的藝術超越。“我希望,《無名》的故事比諜戰片更寬廣,觀眾能夠從我們的細節、從每一場單獨的戲里,體會到歷史、體會到真相。”

      程耳的閱讀興趣和資料積累就在這段歷史,創作《無名》的同時,他完成了一部名為《東亞往事》的小說。《無名》中,程耳將發生在1937年到1945年間的大量歷史信息壓縮進故事主線,讓人物的命運和歷史的進程緊緊纏繞在一起。

      “我們把諸多筆墨集中在那樣一個年代,用更多精力描述那個年代里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理想,各種各樣的事物;我們也試圖去厘清每一個人物內心的動機,他們的行為方式,以及他們最終的選擇。”

      在他看來,“《無名》的主旨關乎選擇。”

      程耳并不是一個高產的創作者。他1999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加上畢業作品和這一部《無名》,一共創作了5部電影。他的作品不論什么題材,幾乎都可以概括為——“凝視大時代下人的選擇”。表現同一個時期的上海故事,《無名》與他的上一部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形成互文,甚至可以嘗試剪輯在一起。

      程耳說:“可能我并沒有什么變化吧,還是在說那些事,表達那些情感,提出那些困惑,試圖呈現我們的思考。大概是萬變不離其宗。”他又補充說:“其實一個嚴肅的創作者,很難有本質的變化。”

      2“嚴肅創作是出發點”

      嚴肅,是程耳在交流中的高頻詞,也是理解他作品的入口。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影院下線的那一天,程耳在題為《對得起這碗白米飯》的文章中寫道:“對于這份工作,我們應有起碼的品味與現時代的審美,趨于準確的表達,不要讓觀眾在漆黑的電影院里,因我們的草率無知甚至胡鬧而感到羞愧”。

      再提這篇文章,程耳輕嘆說: “電影是一個相對昂貴的事業,需要動用這么多資金、人力、物力,所以,我挺看重創作的出發點。回歸嚴肅創作的出發點,用一種更樸素的態度面對作品。”

      嚴肅,還體現在用影像營造的語境上。拍戰爭讓城市凋零,他以一個大俯拍,讓觀眾看到華麗的建筑群成了一個個火柴盒。拍戰爭對人的異化,他以防空洞外的流浪狗和日寇飛機上的柴犬做有意味的對比。

      《無名》對上海的書寫既熟悉又陌生。“大家一想到舊上海,腦海里可能會浮現一些元素。我一直在回避這些元素,盡量通過真實的歷史、真實的環境、真實的語境去還原那個年代,營造一個更加質樸的故事。”

      上映以來,《無名》的服化道引發一些觀眾的興趣,考究是顯而易見的,考究的背后當然是對嚴肅創作的堅持。程耳的同事曾這樣描述:“程耳對細節有偏執,無法忍受墻面出現白點、床單沒有鋪平,如果可以的話,甚至希望掌控雨滴的方向。”

      作者電影是程耳作品予人的一貫印象,即使眾星云集,即使融入懸疑等類型元素,也不會遮蓋他極具個人風格的表達。他是編劇、是導演、是剪輯,喜歡非線性敘事、凝練的對白、對稱的構圖,《無名》延續了這些特點,挑戰著一些觀眾的觀影習慣。

      “一部電影,它應該是生動活潑的,便于觀眾讀解和進入。”程耳說,作為創作者,他當然愿意用作品與觀眾建立溝通的橋梁,無論這座橋是容易被堵截和獲知的,還是隱含在“迷霧”之中。

      《無名》的非線性敘事是“迷霧”之一。程耳認為,這是一種更深入理解故事的方式。他說,自己習慣從中間開始講故事,希望觀眾在閃回式敘事的結構里更深入地思考故事、甚至參與其中,而不僅僅是被動地觀看。“當觀眾通過自己的閱讀去發現這些信息,內心應該會有快感,有一種平鋪直敘無法帶來的愉悅和興奮。”

      3電影感是電影的獨特魅力

      “超級商業片”的概念在《無名》的預告片里推出,自此被廣泛討論。我問程耳:什么是“超級商業片”?

      他思索片刻,說:“超級商業片是《無名》劇組的聲明。我們所有工作人員在這樣一個空間和時間付出了足夠的努力,追求商業性和藝術性的平衡。當然你也可以說,它是一種玩笑,或者反諷。”

      與文藝片、商業片的概念相比,程耳更關心電影獨具的價值和魅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電影感”。

      “看電影是有成本的。最近有人來問我,電影會不會消亡?從上世紀80、90年代起,人們就開始擔心電影成為夕陽藝術,有太多新的媒體在跟電影競爭,最終結果是,電影依然在。”

      靠什么而屹立不倒?

      “電影是一種凝望,讓觀眾在漆黑一團的電影院里靜靜觀看,進入到故事里。我作為創作者,希望用莊重、準確的電影語法,把電影獨特的魅力發揮到極致。”

      程耳還是一個很倚重文學的導演,文學性不僅表現在對白、人物塑造,而且參與編織出他鮮明的個人風格。

      “所有的交流都離不開文學。很難想象,缺乏文學教養的電影是怎樣的?文學不僅是一種表述方式,也是我的人生底色。大家評價我的電影,說畫面、表演、構圖,我仍然認為所有的基礎都是文學。如果說我的作品有一點特別,那一定是由文學帶來的。”程耳說。

      “不妨再一起等一等 無名者陽光閃耀的那天”。 這是《無名》主題曲里的一句歌詞。它是革命者對信仰的表白,也像是寫詞人的內心獨白。

      《無名》在這個春節檔如此特別,它的特別,引發了廣泛討論。我們該如何評價這部電影?

      “重要的是,一部作品如何能夠抵御時間的洗滌”。程耳說,無論電影的美學還是思想,即使歷經漫長歲月,依然沒有過時、歷久彌新,這才是作品最終的價值。

      來源 人民日報文藝微信公號

      編輯 王瓊

      標簽: 各種各樣 一部電影 羅曼蒂克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