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黃桃罐頭火“出圈”了。正“陽”之時,一瓶黃桃罐頭加上退燒藥,就能換來安穩的一覺。“陽康”以后,再嘗那香甜的果肉和汁水,心情同樣能夠得到慰藉。小時候有個頭疼腦熱,無助、難受的時候,總有一種食物最能“治愈”心靈。它們也許是一碗母親熬制的大米粥,也許是家里的一道“保留菜”,也許是一種平時不舍得吃的零食。價格不貴,制作工藝也不復雜,在我們孩童時代的記憶里卻是最美味的佳肴。因為,它們飽含著親人的關愛,滿滿都是治愈的力量。
一碗沁人心脾的 大米粥
(資料圖)
在錢先生的記憶中,最“治愈”的味道是母親親手做的飯。夏天時是自己干炸的小碗炸醬面,冬天時是熱氣騰騰的發糕、棗饅頭。對于“80后”的他來說,放學回家直接從鍋里挑面、抓棗饅頭都是幸福感爆棚的時刻。不過,要說起最值得回味的“美食”,還是一碗大米粥。
小學四年級的冬天,發燒38攝氏度多的他躺在床上,渾身酸疼,咳嗽不止,仿佛被感冒抽走了全身的力氣。“當時已經中午了,身上難受,想吃東西又吃不下,嗓子火辣辣地疼。”錢先生聽著廚房里媽媽起火做飯的聲音,心里一直在盤算,自己的“病號飯”究竟是什么?
不一會兒,一陣香味隨著母親的腳步飄了進來,來不及摘掉圍裙,媽媽用毛巾墊著碗底,把一碗熱騰騰的大米粥端到錢先生面前。
“當時鼻子只有一邊通氣,但是那香味就像認識路一樣,直接鉆進鼻子。”錢先生回憶,母親當時并沒有把粥遞給他,而是一邊用手摸了摸他的額頭,一邊放下碗,扶著他坐起來。
“把粥趁熱喝了好好睡一覺就好了。”看著母親關心的眼神,當時還是小孩兒的錢先生端起碗,大口喝了起來,可沒喝幾口就開始喘起了粗氣。
“您忙別的吧,我緩緩,接著喝。”雖然很難受,十歲的小男孩還是想在母親面前逞強。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母親用圍裙擦了擦手,坐在床邊端起碗,一邊吹著一邊說:“你躺好,我喂你吧。”
時隔多年,錢先生仍清楚記得當時的場景,“那碗粥的味道停留在記憶里時時浮現,就覺得平時黏稠的大米粥是那么香甜,是我印象中喝過的最好喝的大米粥。”他說。
大米粥本來平淡無奇,如今為了控制碳水攝入,錢先生已經很少喝大米粥了。可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回家看望父母時,他還是會麻煩母親熬點粥,回味小時候的味道。
一道學不會的 丸子湯
對于如今的年輕人來說,點外賣是再尋常不過的事。點開外賣軟件界面,麻辣燙、漢堡包、雙拼飯……應有盡有,動動手指完成下單,就可以吃到熱乎、可口的飯菜。大快朵頤雖然可以果腹,卻很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碳水的快樂、油鹽的滋味,都差不多。”“70后”的孫女士說,小時候,物質條件沒有現在這么豐富,上學時,老師告訴大家:“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小時候家里的飯桌上,哪怕是一道炒豆芽,都能在父母手中變成難忘的美味。而最讓她念念不忘的,是生病時父親親自下廚,給她做的雞肉丸子湯。
“那時候雞肉并不是頓頓能吃上的,而且這個菜費時費力,家里并不常做。”孫女士說,每次自己感冒發燒,在難受之余盼望的就是這份“奢侈”的病號飯。
把雞胸肉細細捶打成泥,加入蛋清,再用調料五味調和,肉丸入鍋飄起之時,香味就蓋不住了。
“父親親自打丸子的場景我到現在還記著,我就在旁邊幫他數著,一下、兩下,一會兒一個丸子就做好了。”孫女士記得做這道菜時父親專注的樣子,而病榻上的她琢磨著即將到來的美味,似乎也好受了些,精神為之一振。
當味蕾被香醇的湯汁“喚醒”,齒間留著咀嚼肉丸的余味,孫女士的身心都會得到極大的寬慰。長大后,她不止一次向父親討教,想要把這道美味學到手。可是,多年的學習和嘗試并沒有幫孫女士找回曾經的味道。
“單純看配料其實沒有什么難的,調料比例、蛋清加入的火候我都一再請教,有時候還打電話申請父親場外指導,可就是做不出父親做的那個味兒。”她說。
如今,隨著時代發展,雞肉丸子湯不再是餐桌上的稀罕物。孩子生病時,孫女士也會親手給兒子制作這道“保留”菜。看著孩子一邊吃丸子一邊咂摸湯汁滋味的樣子,她仿佛尋到了當年的味道,父親的味道。
“希望我做的雞肉丸子湯也能給孩子留下一份記憶,雖然現在的孩子不缺嘴,但是父母的愛和關心不論經過幾代人,多長時間都不會變。”她說。
一串“騙”來的 糖葫蘆
無論是“70后”、“80后”還是“90后”,吃過的病號飯都有共同的特點:稀缺、順口、包含家人的關心和牽掛。每當那種特殊的味道來到齒間,總能勾起屬于兒時的專屬回憶。在“90后”張先生的記憶中,這份回憶屬于姥爺,通過味蕾牽動記憶的是一串糖葫蘆。
小時候上下學,小張總能在校門口看見姥爺的身影。老人當時已經70多歲了,每天都不會遲到。爺孫倆牽著手走在回家的路上,姥爺總會問:“今天上課怎么樣?好好學習,我給你獎勵。”姥爺平時生活很節儉,不講究吃穿,可對于外孫子小張卻特別大方,泡泡糖、麥麗素、無花果,不到十分鐘的放學路,機靈的小張總能在姥爺這里討到喜歡的零食。尤其到了冬天,走到賣糖葫蘆和烤白薯的地方,小張都會故意湊到最前面,“引導”攤主發問:“小朋友,吃哪個?”
糖葫蘆把子上琳瑯滿目,有山楂的、有橘子的,還有香蕉、獼猴桃的,看得小張直流口水。可每次姥爺都只給他買山楂的,還說:“糖葫蘆就吃山楂的,那些都是糖包著水果,不如回家吃鮮水果。”
每次聽見這樣的話,小張都會做個鬼臉,故意生氣地說:“山楂的最便宜,您還是不舍得花錢。”
有一次,小張感冒了,勉強吃過飯后吵著說難受。姥爺見狀并沒有多說,囑咐他好好躺著就出門了。不一會兒,小張睡著了,等他醒來的時候,看到桌子上擺著一串糖葫蘆,仔細一瞧,居然是獼猴桃的。
“您今天這么大方呀,這比山楂的貴多了。”看著姥爺,小張一邊撒嬌一邊吃著糖葫蘆,心里別提多美了。
這次生病似乎幫小張找到了“竅門”,病好后不久,他又饞了,干脆用熱毛巾裹著頭,跟姥爺說:“我又難受了,您再給我買一串去吧。”
當天,小張如愿再次吃到了“病號”糖葫蘆,這樣的“伎倆”在他的童年中一再奏效。如今,小張已經工作多年,想要吃糖葫蘆,再也不用耍童年的花招了。可是,曾經牽著姥爺的手,一口咬下一個完整山楂的日子卻再難尋覓。
“姥爺已經過世了,但是我每次吃糖葫蘆的時候,都會想起他。那紅紅的山楂,永遠是我們之間的紐帶。”小張說。
這樣的故事并非個例,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存在。一碗粥、一碗面、一個荷包蛋、一串糖葫蘆,不同的味道背后是來自家人的深情和關愛。這些最“治愈”的食物通過味蕾撫慰病中的我們,成為記憶中無法忘卻、時常追憶的味道。
當孩子長大,成為父母,你會不會也學著爸爸媽媽曾經的樣子,給生病的孩子做一道獨家秘制的美食呢?或者是買來平時不舍得讓孩子吃的零食,讓病中的寶貝盡享被愛滿滿包圍的感覺。我想,這才是黃桃罐頭再次走紅的秘訣。
記者:張驁
制圖:吳薇
- 每日快訊!黃桃罐頭引發“回憶殺”病中的你,為何念念不忘那一口?
- 【世界熱聞】最低溫降至9℃!海南發布寒冷四級預警
- 天天快報!冬至將至,養生最重調養心神
- 微頭條丨這有一份來自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的攝影作品,請查收!
- 熱點在線丨多所在京高校送出“加油包”,多措并舉護航研考
- 安徽:倡導公眾“非必要不做核酸檢測、非必要不查核酸證明”
- 速看:國家藥監局:1批次化妝品檢出禁用原料
- 每日熱文:工信部:我國千兆城市總數達到110個
- 即時看!提高基層接診能力,多地核酸采樣點變“發熱診療小屋”
- 天天即時:再曝典型案例,羲和小館采購獸藥殘留超標河鱸魚被罰1萬元
- 世界新資訊:上海警方偵破全國首例侵犯劇本殺著作權案
- 中關村指數2022發布,創新引領指數快速上升
- 南美大陸時隔20年再奪金杯 卡塔爾世界杯呈現全新格局
- 環球視點!交通年報記錄北京20年出行變化,近一半人出行靠地鐵
- 快看:安理會通過決議延長聯剛穩定團任期
- 加納宣布暫停償還大部分外債
- 【全球獨家】日本超寬松貨幣政策“試探性”轉向
- 一年增加13.3萬輛,摩托車成為北京機動車增長主力
- 每日短訊:頻頻收到積分清零提醒?請擦亮眼,未必是官方活動
- 全球熱議:珠峰種子萌發記
- 科技與鄉村“零距離”對接 創新動能向田間地頭擴展
- 五大險企攬收保費2.4萬億元
- 速看:青島國際人才創新創業周開幕
- 天天觀熱點:2023年度“江蘇醫惠保1號”參保人數已突破350萬 投保通道關閉僅剩10天
- 青海區域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已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參與者
- 中國平安:平安人壽出資約482億受讓新方正集團約66.51%股權
- 環球微速訊:12月LPR按兵不動 明年房貸能省多少
- 天天快消息!創新應成電影產業主攻方向
- 看熱訊:OTA數據:海南酒店預訂增63% 自駕游增88%
- 世界簡訊:生物科技ETF港股(159615)、香港科技ETF(159747)攜手上行,藥明生物一度漲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