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孫宏陽 任珊
【資料圖】
韌性治理,正在成為今天城市治理模式的新范式。北京市深入推進的接訴即辦和韌性城市建設兩者相輔相成、相互融合,共同促進城市的韌性治理。
12月18日至19日,北京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論壇在京舉辦。期間,在韌性治理平行論壇上,多位專家聚焦疫情下“韌性城市”建設,圍繞完善基層治理平臺、加強疫后社會心理治理等方面,提出進一步推動接訴即辦改革的政策建議。
不讓同樣的問題反復問
截至11月底,12345日均受理量已經超過了20萬件,比2019年疫情發生之前增長了10倍左右。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于建平感慨地說,“三年來,接訴即辦工作,搭建了服務市民疫情防控的線上平臺,架起了指揮部與群眾溝通的連?橋。”
“韌性城市的建設,關鍵還是在韌字上。不僅要考慮怎么通過調配資源,來應急滿足各項防疫的需求,同時也要考慮,疫情過后,應急狀態過后,社會如何快速恢復到常態化的狀態。”于建平建議,各部門、各區域要充分認識韌性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及早按照本市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指導意見》,謀劃各自領域、區域的韌性建設。
在接訴即辦改革融合方面,于建平建議,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大量級的共性問題,出臺完善市民辦事的指南,不讓同樣的問題反復問。他還提議,可以建立12345的搜索引擎,在公共平臺共享辦事查詢資源,滿足市民自助查詢需求同時,緩解電話接聽壓力。
鼓勵公眾對風險采取合理行動
論壇上,“加強疫后社會心理治理”的話題也引起許多與會嘉賓共鳴。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系教授辛自強認為,當前,疫情背景發生了變化,國家放開了統?的管控,強化自主防疫措施,恐慌等社會心理問題也會隨之產生。除此之外,小微企業、服務業眼前面臨的困難,可能也會帶來?些情緒壓力。
針對這些問題,辛自強建議,首先,醫衛專家需要幫助公眾建構對病毒的正確認知,包括當前病毒的?些新特性,傳染性、危害性等,讓公眾正確評估風險。其次,不僅要建立對病毒本身的認知,也要建立明確的對感染后果的科學認識,除了用數據說話,更要用故事、案例來鮮活地講,從心理接受敏感性方面,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辛自強也建議,要鼓勵公眾對風險采取合理行動,比如適量備藥,但避免浪費,以此增強人民的控制感和應對效能感。還有各地區、各行業分散暴發“時間表”,也非常關鍵,會大幅緩解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同樣重要的,還有向公眾提供社會支持網絡,包括公布社會心理健康服務網站電話、生活支持網絡,做好物資供應保障。
“當前,還應該加強對疫情的心理后果的研究,這個影響可能是很長期的。”辛自強提到,包括患病?群、醫護人群等重點人群的心理建設格外重要。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保證韌性。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為千家萬戶解決千頭萬緒問題的“接訴即辦”,正在成為韌性城市建設的“數據富礦”,垂直扁平多點位的群眾訴求,為韌性城市建設提供精準的發力方向,以群眾訴求驅動超大城市治理的“北京實踐”,全面加速著韌性城市建設的發展進程。
提高生命線工程的韌性
“韌性城市,是具備在逆變環境下承受、適應和快速恢復能力的城市,是城市安全發展的新范式。持續提升城市整體韌性,對于防范和化解社會重大風險,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孫慶偉在視頻致辭中說,將韌性治理的理念、技術、機制與接訴即辦改革相融合,將為提升首都治理能力、維護首都和諧穩定提供堅實保障。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認為,韌性城市有三大韌力:維持力、恢復力和轉型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恢復力,就像生病的人能夠迅速恢復健康。他特別強調,城市生命線工程的恢復,比如電力、供水、燃氣、物流交通等等,構成了城市的基礎的韌性系統。
那么,如何去發現遍布城市的生命線基礎設施存在問題?仇保興認為,光靠專業單位不夠,?定要在接訴即辦過程當中,依靠市民的反饋,同時提高自身可靠性,提高生命線工程的韌性。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二級教授、北京市社會建設促進會會?宋貴倫提出,抓工作要落地生根,韌性治理的根在基層。“這個平臺有三根支柱,網格化的管理、精細化的服務、數字化的信息。”宋貴倫認為,在鞏固發展12345熱線成果基礎上,要進?步完善基層治理平臺。
- 【環球聚看點】專家聚焦疫情下“韌性城市”建設:加強疫后社會心理治理
- 天天熱議:梨泰院事故余波未平 韓國政壇動蕩再起
- 消息!日本研究人員發現持續產生抗體的長壽漿細胞
- 世界快看點丨東部戰區:海上救援實戰化練兵,開始!
- 【環球新視野】北京大熊貓科研繁育基地開工,房山將成為大熊貓的“北京家園”
- 全球快看:民調顯示多數選民對美國經濟前景感到悲觀
- 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引擎
- 新疆農業: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
- 數字技術賦能超大城市治理 專家共探數智創新之路
- 北京將建接訴即辦“智慧大腦”,科技賦能提升12345熱線受理能力
-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 | 他們拼接起雍和宮大街歷史基因
- 2022經濟印象:擴內需 謀創新 促開放
- 《粵港澳大灣區海歸人才創新創業白皮書》在深圳發布
- 今日視點:浙江衢州:辦好山區老年“食”事 走好共同富裕“趕考路”
- 全球快資訊丨各地針對抗疫新階段出臺相關配套政策 為企業復工復產加力
- 活久見!銀行理財產品虧損 客戶經理自掏腰包?
- 當前報道:國內成品油新一輪調價窗口將開啟 國內成品油價或迎來“三連跌”
- 為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貢獻青春動能 成都市啟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
- 12月18日31個省區市新增本土確診1918例
- 天天時訊:“我可以幫忙”成鄰居間的有力支撐
- 四川啟動優秀項目培優加速計劃 最高可獲100萬元獎勵
- 全球快報:多地預測明年1月將迎疫情高峰 農村疫情高峰期會相對晚一些
- 世界要聞:一群孩子的建議正在改變城市細節 “紅領巾小提案”為城市建設引入少年兒童視角
- 當前頭條:四川印發做好當前疫情防控緊缺醫療物資生產供應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 四川:快遞員9成在崗,重點優先保障藥品等物資配送
- 多所大學書記校長熱議:如何讓青年科學家敢于坐冷板凳
- “燃情商務區”2022“空港云杯” 運動邀請賽開幕
- 世界球精選!我國首艘面向深海萬米的大洋鉆探船亮相
- 天天觀焦點:山西陽泉一藥房免費發放18000片退燒藥
- 精選!劉震云談寫作:寫作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兒,如果你喜歡它
- 1 【環球聚看點】專家聚焦疫情下“韌性城市”建設:加強疫后社會心理治理
- 2 天天熱議:梨泰院事故余波未平 韓國政壇動蕩再起
- 3 消息!日本研究人員發現持續產生抗體的長壽漿細胞
- 4 世界快看點丨東部戰區:海上救援實戰化練兵,開始!
- 5 【環球新視野】北京大熊貓科研繁育基地開工,房山將成為大熊貓的“北京家園”
- 6 全球快看:民調顯示多數選民對美國經濟前景感到悲觀
- 7 北京將建接訴即辦“智慧大腦”,科技賦能提升12345熱線受理能力
- 8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 | 他們拼接起雍和宮大街歷史基因
- 9 天天時訊:“我可以幫忙”成鄰居間的有力支撐
- 10 世界要聞:一群孩子的建議正在改變城市細節 “紅領巾小提案”為城市建設引入少年兒童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