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聚看點】居家學習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北京家校聯動開出“心理處方”

      發稿時間:2022-12-05 15:01:36 來源: 北京日報

      北京晚報 | 記者 牛偉坤

      居家網課期間,孩子遇到負面情緒怎么辦?一個無言的擁抱、一頓熱氣騰騰的火鍋,或者一個溫暖的微笑,都能夠幫助孩子迅速走出低谷。但 對于有些敏感的孩子來說,家校社要齊動員,為他們的心靈穿好“防護服”。記者采訪多位心理專家,他們給出的建議是,家長要及時關注孩子情緒變化,提高親子陪伴的質量,引導孩子居家期間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加強家校共育,發揮合力。

      視覺中國供圖


      (資料圖)

      ▍案例

      學生家長線上尋支持

      最近,尋求心理咨詢的家長和學生不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心事兒。

      有一名學生因為學習壓力產生情緒波動找到了海淀區教科院德育心理中心主任王瑞。“有時會覺得煩躁,情緒也不太穩定。”聽完學生的傾訴,王瑞第一時間給予安撫,“你的反應,是我們面對不確定情況時的正常反應,不用太過擔心。”

      在引導學生接納自己的這些負面情緒后,王瑞緊接著給出了調節策略:深呼吸、聽音樂、想象一個自己想起來就特別舒服的環境,都是不錯的緩解辦法。“我們也可以嘗試給這些情緒尋找一個出口, 跟家長聊聊天,跟好朋友談談心。如果不愿意跟別人說,也可以自己畫一畫、寫一寫。”

      聽著學生的語氣逐漸輕松起來,王瑞趁熱打鐵,“這段經歷也是一個自我鍛煉、自我監督、自我學習的機會。我們不妨從積極的視角來看待。”王瑞還溫馨提示學生,在家學習也不能失了秩序感,做好上課、寫作業的儀式感,對于提高學習效率也大有裨益。

      一來一往,幾個來回后,學生滿肚子的疑問和擔心一掃而空。

      除了學生,還有不少家長通過熱線找到了教科院的心理老師。“ 家長們最典型的焦慮是,如何提高孩子們在電子產品使用方面的自控力。”面對這些求助,王瑞通常會先幫家長“劃范圍”:課間10分鐘,孩子稍微玩一會兒,適當放松,家長不要過度質疑;如果是上課時候不聽講、時時刻刻沉迷于手機不能自拔,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干預,但是也要掌握科學的方法。“比如與孩子共同研究制定電子產品的使用公約,這就是個不錯的辦法。”王瑞特別提醒, 公約應該對家長有同等的約束力,不能只約束孩子。

      此外,家長們也要借機反思,是不是家庭氛圍的單調無趣導致孩子將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電子產品上。豐富的家庭活動、有效的親子溝通等都有助于幫助學生遠離虛擬網絡。

      大興區未成年人輔導站心理老師張姍姍也定期在線為該區的學生和家長提供心理支持。近日,一位苦惱的家長找到她反映,孩子結束期中考試,居家學習期間心情很低落,經常哭個不停。家長怎么安慰都不管用,稍不注意措辭反而還激化了矛盾。“我也沒給孩子壓力啊,我一直告訴她,咱們好好學,下次再努力。”聽到這里,張姍姍敏銳地意識到了癥結所在, “您這句話可能安慰不到孩子,反而會讓孩子更沮喪。”

      家長一頭霧水,張姍姍繼續解釋,“您這句話的潛臺詞是, ‘我對你這次的成績不滿意,我對你是有些失望的,我希望你下次有好的表現’等。”隨著張姍姍細致的疏導,家長也慢慢打開了心扉,承認自己正在居家辦公,與孩子相處時間變多了,對孩子的成績更為關注,心里一直壓抑著擔憂焦慮。他不知道的是,這種情緒在不經意間已經傳遞給了孩子。“ 蒼白的安慰不如一點點實際的行動。”在張姍姍的建議下,家長決定和孩子一起尋找學習上的漏洞,探討努力的方向。

      ▍舉措

      為學生做好心理按摩

      為了幫助學生、家長緩解情緒波動,做好居家期間的心理調適,除了常態化的心理熱線外, 各區各學校不斷開出“心理處方”。

      近日,海淀區教科院面向該區中小學班主任、心理老師等開展線上心理培訓,指導老師們走進孩子們的內心,做好線上的觀察與關愛,及時捕捉和發現孩子們的情緒波動。該區的心理志愿服務隊隨時待命,為有需要的學校和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此外,該區還利用品牌活動“家長大講堂”,為家長們帶去親子關系建設等方面的實用妙招。

      豐臺區教委分別致信小學生和中學生,引導不同學齡段的學生們“在逆境中過出自己喜歡的模樣”“迎接洗禮,拔節成長”“走過困難時刻,看到光,發現美”,表達對學生的感同身受,引導學生接納現狀,找到積極因素,繼而聚焦當下學習和健康生活的意義和目標。同時該區明確,開設心理課的年級照常授課;其他年級則由心理老師提供素材,協助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該區還面向心理教師、班主任、學科教師開展心理講座,并組建心理危機干預團隊,進行心理危機案例研討,提升各校心理教師的專業能力。

      大興區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站組建了“特別守護隊”,為有需要的學校提供指導。該區還推出了 “心晴菜單”,第一季每期菜單中包括一節學生心理健康微課、一個家長心理健康微講座、一篇心理健康知識美文和一組心理輔導資源;第二季菜單則按不同群體進行分類,包括幼兒篇、學生篇、家長篇和心理輔導資源。

      區級層面之外,各個學校也行動起來,不斷支招提高居家學生的心理免疫力。北京十一學校豐臺小學致信學生,“當你情緒波動、心態不穩時,請記得你不是一個人,學校里的老師會一直陪伴著你,并且愿意做你的傾聽者和幫助者。”該校還為情緒波動的學生量身定制了解決方案,比如體育組老師精心準備了體育運動方案,讓學生們在揮汗如雨中獲得好心情;引導學生學習時間與目標管理,與忙碌和諧共處等。廣渠門中學心理中心開出了 “居家期間家長陪伴指南”,邀請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積極應對考驗。海淀進修實驗學校學生成長支持中心為學生送上一份情緒防“抑”包,引導學生覺察自己的情緒,聚焦當下,而不是處于對未來的擔憂和恐懼中。

      ▍建議

      親子之間要“親密有間”

      其實,因為心情不好來求助的學生和家長并不是個例。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屆世界衛生健康論壇上指出, 疫情發生后,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明顯增加。他分析,主要原因在于, 居家學習的兒童青少年缺少同伴交流,缺乏體育運動和戶外活動;甚至有些青少年回到學校還會出現不適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此前分別對高中生及中小學生疫情下的生活進行了調研。“總的來看,疫情對青少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說,不少青少年對疾病本身有一定的焦慮情緒;疫情改變了青少年的傳統學習方式,也帶來了新的壓力;疫情期間,親子矛盾增加;疫情對青少年的生活習慣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孫宏艷建議,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尤其要對低年級段的小學生給予特別的關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能有些情緒是不太會表達的,家長要及時覺察并進行積極地引導。”孫宏艷表示,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要多多學習,比如通過與學校合作等方式尋找對孩子進行心理調試的最佳辦法。

      居家時光是對和諧親子關系的考驗,也是進行良性親子互動的契機。孫宏艷認為,其中關鍵的一點是家長要盡量做到與孩子“親密有間”。“互聯網時代的孩子更在意平等、自由,家長要注意給孩子一些獨立的空間以及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

      此外,在她看來,家長也要抓住機會,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勞動教育。同時,也要為孩子在生活中樹立一個難度合適的目標,以便讓學生在居家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節奏感和秩序感。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孫云曉表示, 家長不應該過分焦慮孩子的學業成績,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作業習慣和學習心態,同時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如夠不夠自信、是不是樂觀、有沒有頑強的意志品質等。孫云曉說,家長還應該創設條件滿足孩子運動、閱讀、人際交往等這些重要的成長需求。

      標簽: 心理健康 未成年人 心理輔導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