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全球最資訊丨天壇的井、壇、門、橋……細微之處都有著濃厚的歷史底蘊

      發稿時間:2022-09-27 16:03:07 來源: 北京日報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李忠義

      圜丘、祈谷兩壇是天壇的標志性建筑,大多數游客前去天壇,也是奔著這些建筑而去。其實,除了這些宏大的建筑,一些細微之處也有著濃厚的歷史底蘊。比如天壇里的古井、圜丘壇的望燈、祈年門的金磚……

      ?古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清波一勺賣千錢

      天壇現有古井五口。南宰牲亭、南神廚尚未開放,那兒有兩口古井,游客暫時還看不了??捎^看的只有北神廚、北宰牲亭、齋宮寢殿值守房前的三口古井。

      祈谷壇北神廚“甘泉井”的甃石 攝影:李忠義

      當然,天壇在歷史上不止這五口古井。據載,犧牲所西北角有五間東向的平房,是所內守軍駐地,有井亭一座,今已無跡可尋。而神樂署中昔日有各種房間共計600多間,樂舞道士達數千人,署內有沒有水井?雖然史志典籍沒有記載,但據推測神樂署在古時不僅有水井,而且不止一口。

      在天壇現有的北神廚東殿前的古井為綠琉璃瓦六角盝頂井亭,井深逾10米。因該井水甘洌,明清時被稱為“甘泉井”,祭天祈谷都使用此井水調制羹湯。清代王士禎有《竹枝詞》記甘泉井,詩曰:“京師土脈少甘泉,顧渚春芽枉費煎。只有天壇石甃好,清波一勺賣千錢?!?/p>

      北宰牲亭月臺前有石井,為祭祀時汲水之處,上覆六角盝頂井亭,建制基本同北神廚。南神廚院神廚殿前也有古井,井上有亭,為六面坡盝頂。南宰牲亭的古井與南神廚院的古井,在樣式上基本相同。

      天壇幾口古井的井亭都有“盝頂”。盝頂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經常用在帝王廟中井亭的頂口。古代的井亭最大的特點是頂子中央開有露天的洞口,如果是攢尖頂,則像是把上部水平截去了尖,稱之為盝頂。頂部開口為的是納光以看清下邊水井里的水面,同時也為了便于工作和清掏,不必另搭架子,為了支撐洞口,井亭的大木構架做法也與一般攢尖頂不同,有的加用垂蓮柱,有的用斜木支撐,從外觀及受力情況看都類似現代的懸索結構。現在保有盝頂的井亭并不多見,北京的故宮、太廟、天壇、先農壇還有一些。

      除了上述祭祀用水的水井,天壇中還有一處古井是皇帝齋居時的洗漱用水,今已干枯。天壇里的齋宮寢宮垂花門前左右有隨事房,又名值守房,左值守房前有古井一座?!短靿尽酚浭觯骸皞髡f井口原為銅圈,今甃以白石”。這口井就是供皇帝洗漱用的。

      ?圜丘壇?

      望燈高懸寶蠟亮

      圜丘外壝內西南隅有三座青石砌筑的望燈,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最初僅設一座,明崇禎九年(1636)又增建了兩座,使天壇望燈增至三座。這些望燈是祭祀時照明用的燈具,明清兩代每次大典均于黎明前開始,屆時望燈高懸桿頭,以警示全壇,莊重嚴肅。

      1994年天壇公園復建的圜丘壇“望燈” 攝影:李忠義

      三座望燈一字排開,并列于圜丘西南。1914年,袁世凱祭天時,因為望燈桿已經糟朽,就拆掉了其中的兩根燈桿,僅留下中間的一根。1936年時,僅存的一根燈桿也被大風吹折,只剩下望燈桿石座。

      望燈桿石座也稱望燈臺,青石砌造,正方形,臺高1.7米,邊長約5米,臺上中心豎以白色巨石,石高約1.5米,厚逾0.9米,兩塊巨石對峙,中間有圓形空隙,用以插裝望燈桿,故稱“夾桿石”。1994年天壇恢復了圜丘北面的一根望燈桿,復建的望燈桿為鋼管,紅漆包鑲木,上覆鎏金寶頂,架以品字形戧桿。復建的望燈桿高達32米,極壯觀。同時,按中間一座舊有飽經滄桑的望燈石座形制復建了南、北兩座望燈石座。每座望燈均置有保護欄,護欄內均有插燈桿雕花石一尊、拽拴望燈繩索鑄鐵環兩個。

      金梁著《天壇志略》中談道,圜丘“望燈桿”桿頂所掛的“望燈”是用鐵絲織成的宛如甕形的“鐵絲燈籠”,燈籠高八尺,徑六尺,大可容人。燈籠里面所燃點的蠟燭,是用川滇等省所進貢的黃蠟,由清廷內務府“蠟庫”工人制成長四尺,粗一尺,鑄有凸龍花紋的“蟠龍通宵寶燭”。這種寶燭,可以由晚間六時燃點到次早六時,通宵不用剪蠟花,是中國“宮蠟”中最珍貴的藝術品。

      ?祈年門?

      “金磚”鋪地聲鏗鏘

      “金磚”是中國傳統窯磚燒制業中的珍品,在古時是專供宮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種高質量的鋪地方磚。因其質地堅細,敲之若金屬般鏗然有聲,故名“金磚”。永樂年間,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經蘇州香山幫工匠推薦,陸慕磚窯被工部看中,決定“始磚于蘇州,責其役于長洲窯戶六十三家”,由于質量優良,博得永樂皇帝稱贊,遂賜窯場為御窯。

      天壇祈年門中,北向的五開間均鋪墁金磚,從東至西共53排,計鋪墁整塊金磚約480塊左右;南向明開間三間,鋪墁金磚共290塊左右。這些金磚保存尚好,其形狀并非正方形,而是長方形,尺寸是63.5×60.5厘米。這些金磚棱角清晰,質地細膩堅實,里外均透灰青色。

      祈年門南開間的金磚 攝影:李忠義

      祈年殿東、西配殿廊廡也鋪有金磚,尺寸是57.5×53厘米,保存較好。這些金磚規格與祈年門建筑形制相匹配,其質地與祈年門鋪墁金磚基本相同,疑似永樂年代的金磚遺存。

      祈年殿第三層漢白玉圓臺上,南半部鋪墁的扇面形金磚,凹凸不平,大部分已堿蝕。這些金磚做工粗糙,許多露出土黃色內痕,與乾隆時包砌天壇內壇墻青灰色城磚質地截然不同,疑為光緒十六年重建祈年殿時所鋪墁?;是畹孛驿佋O的金磚質地與皇穹宇東西配殿鋪墁的金磚基本相同,推測系嘉靖年間的御窯金磚。

      ?具服殿?

      “天橋”涵洞獨一孔

      丹陛橋初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因其下面有兩孔涵洞,且只西面有一階梯,故被戲稱為“單臂橋”,后為求吉利遂命名為“丹陛橋”。丹陛橋全長約420余米,嘉靖十七年(1538)改建皇穹宇時因“地甚隘促,北擴數十丈”,將南天門移至今址并改名為成貞門,致使永樂時所建丹陛橋縮短了約60米。

      丹陛橋為南北走向,其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地表逾4.5米,臺面原為青磚海墁,是一座漫長的磚石混做平臺,史書稱為“海墁大道”。丹陛橋南接圜丘成貞門,北接祈谷壇廡殿頂南磚門。其北端橋下東、西柴禾欄原為明天地壇東、西跨院,設從祀神位,祭日月星辰、岳鎮海瀆等。丹陛橋東側是具服殿,嘉靖二十四年拆除具服殿改為具服臺。

      祈谷壇丹陛橋具服殿西側的券形涵洞 攝影:李忠義

      具服臺為磚石混做方形磚臺,高逾4米,方廣18.6米,面積逾340多平方米。具服臺南、北、東三面豎立漢白玉欄版及出水螭首4尊,西向設通道與丹陛橋相通。西向通道下面有一孔拱形涵洞。據筆者多次實地勘察,認為它不是燒火取暖用的設施,也不是排水用的“水關”,而是象征皇帝“敬天”理念,同時象征皇帝系奉天承運的“真龍天子”,屬于象征性的巧妙設計。因為皇帝在上天皇帝面前俯首稱臣,故具服殿前修建的“天橋”只有象征性的一孔涵洞。

      標簽: 基本相同 細微之處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