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世界新視野】見證天復藍城復綠

      發稿時間:2022-09-27 08:12:33 來源: 北京日報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駱倩雯 李博

      藍天、碧水、綠地,構成首都生態美景,是首都北京最靚麗的底色。記錄、參與、攜手并進,《北京日報》積極推動首都生態建設工作,向讀者展現大美北京的生態畫卷。

      2022年6月10日,京城迎來藍天白云好天氣。從新首鋼大橋俯瞰,永定河畔綠樹成蔭,首鋼滑雪大跳臺為河岸景觀增添風采。鄧偉攝


      (相關資料圖)

      記錄治污 一場搬遷從山到海

      大氣治理,久久為功。在北京空氣質量改善的持久戰上,北京日報社從未缺席。

      “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城區塵土飛揚,平原洪荒泛濫,山區童山濯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景象是當時京城的一個寫照。”《北京日報》曾這樣描述北京早期的生態面貌。

      上世紀80年代,環境污染的問題被充分重視起來。1980年4月,北京日報聯合原北京市環境保護局,就“怎樣加快治理北京的環境污染”組織座談會,請有關方面的專家發表了意見和建議,這些意見和建議摘要分兩次在《北京日報》上發表。座談會還呼吁,“環保工作不只是環保部門的事,也不只是工礦企業的事,它關系到全市人民的切身利益。我們希望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職工群眾都來關心這個問題,積極動腦筋,想辦法,為消除污染、化害為利獻計獻策,為把首都建成一座現代化的清潔城市而奮斗。”

      2010年11月19日,《北京日報》報道記錄了首鋼的搬遷。

      為了北京的藍天,2005年,首鋼啟動搬遷。2010年11月19日,《北京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一場從山到海的搬遷》,記錄了這家扎根北京90年的鋼鐵企業,為了順應首都環保發展大勢,痛下決心,由石景山到渤海灣,完成了一場從山到海的搬遷。首鋼搬遷后的動態和進展,《北京日報》也一直關注,持續報道了《“首鋼”搬進世界五百強》(2011年7月25日)、《首鋼老料場改“煉”文創》(2013年10月25日)、《首鋼老廠房打造“四塊冰”》(2018年1月31日)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1973年,老首鋼廠區。王振民攝

      北京市的大氣污染治理始于1998年,全面治理PM2.5則從2013年開始。2013年9月,北京市發布《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北京日報》用兩個整版進行全方位解讀。自北京市向PM2.5正式宣戰以后,每年1月初,當北京發布上一年的大氣治理成績單時,《北京日報》都用近乎一整版來詳盡記錄,圖文并茂。而在此之前,《北京日報》每年也都準時向公眾報道一年的藍天數據。

      大氣治理誰都不能獨善其身,需要全社會共治,全民參與。2014年12月9日,記者童曙泉在參加由8個部門聯合召開的“清潔空氣藍天行動”推進會時,在會場外發現了前來參會人員的數輛座駕,都在開會期間原地怠速不熄火,持續不斷地向空氣中排放汽車尾氣。正巧當天的北京,本就是一個霧霾天。第二天,一篇《參加“藍天”會停車竟然不熄火》的報道刊發在《北京日報》上,引起強烈社會反響。

      同呼吸共命運,北京的每一個藍天都來之不易。從“APEC藍”“閱兵藍”“冬奧藍”到“北京藍”,《北京日報》一直在記錄、在參與。

      《老衛種樹》 激發社會植樹熱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早在1955年,北京市委便發出“綠化首都”的號召,動員全市各機關、廠礦、學校、部隊和郊區廣大農民積極參加植樹造林運動。1985年,北京市規定,每年四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是北京市人民“義務植樹日”,推動春季造林和城鎮綠化美化工作。如今每到植樹季,全市各義務植樹點總是早早預約滿員。北京市民積極主動參與植樹造林,為首都建設注入綠色動能。

      “家住延慶縣井家莊鄉三司村的衛桂英,把全家人連窩端上了山,在光禿禿的山上苦干12年,綠化了5千多畝山,種了100多萬棵樹……”

      1996年11月23日,北京日報一版“作家寫真”欄目刊登了作家劉恒采寫的《老衛種樹》。這篇6000字的人物通訊,引起讀者的強烈反響,激發起全社會植樹的熱情。

      1996年11月23日《北京日報》1版

      老衛種樹,承包合同上除了補助費,看山費一分沒有,撫育費也一分沒有。冬天下了大雪,老衛為了看樹依舊往山里跑,來回十幾里;一天不落出門在外,不論走著還是乘車,她的眼里沒別的,全是樹;買樹苗費錢,老衛就摸索著自己育苗;累了一天,她依舊長時間蹲在月亮底下,看著她的小苗兒出神兒。用她丈夫的話說,人都魔怔了,像棵羅鍋樹長在地里了……

      本報記者劉連樞(左一)陪同作家劉恒(右一)采訪全國植樹模范衛桂英。

      許多讀者來信來電,被這位女植樹模范的事跡深深感動。有捐款的,也有前去看望老衛的,有的郵寄來新羽絨服,說是為老衛上山植樹時擋風御寒。有市民感慨:“正像劉恒寫的那樣,咱們得尊敬和記住這個老太太!記住這些不吭不哈干事的普通人。”延慶成立了衛桂英事跡報告團,發動社會學習“老衛”精神,當地成立了“衛桂英綠化基金會”,通過引資、集資等多種形式為綠化籌集資金。

      如今20多個年頭過去了,老衛前后承包的5500畝荒山全種上了樹,附近的荒山也都被鄉親們承包了,再加上退耕還林的好政策,三司村人過上了好日子,“光棍村”的窮名也一去不復返了。

      挖掘典型人物的同時,北京日報員工還親身參與首都綠化,引導市民為奧運添新綠。

      2002年,北京申奧成功后的第一個春天,北京日報社舉辦“我為奧運添新綠——《北京日報》讀者萬柳園植樹活動”。倡議發出之后的兩天時間里,報名熱線接進電話近400個,3000個名額被一搶而空。團體報名的有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教學科研機構、部隊等;個人報名的上有年過花甲的老人,下有年僅9歲的小學生。

      活動的兩天時間里,近3000名《北京日報》讀者揮鍬灑汗,在萬柳園植下1.5萬棵柳樹,完成了該園一期270畝地的綠化任務。有市民感嘆:“綠化首都,為奧運添綠,是每個市民的共同心愿。京報集團辦了一件好事,今后應當多組織這樣的社會公益活動。”

      2014年,北京市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啟動第3年,《北京日報》推出“走平原看綠化”欄目,記者實地探訪新造林地,向讀者介紹百萬畝平原造林給城市建設、給市民生活帶來的變化和影響。

      記者奔赴東郊森林公園,記錄綠化隔離帶給城市帶來的綠意;沿著房山區小清河前行,見證一片荒河灘化身片片林地;走進懷柔區潮白河大沙坑,見識不毛之地變林海的奇觀;到昌平區馬池口鎮,感受煤場清退后喜鵲飛上樹梢的熱鬧……記者的筆,書寫下美麗北京一份份成績優異的“綠色答卷”。

      如今,北京市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已完成100.8萬畝。植樹造林,豐富了城市里的生物多樣性,實實在在改善了北京的自然環境。

      南水北調 沿渠采訪奔波4600公里

      北京缺水。早在1979年11月,《北京日報》就刊文《北京將面臨缺水威脅》,提醒工業用水必須合理。10年后的1989年11月,《北京日報》又發出了《斷水,正向我們逼近》的警訊,提示人們節約用水。

      1979年11月16日,《北京日報》3版

      北京人苦盼豐沛水源。因此,2014年4月,就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十周年并行將通水之際,北京日報社決定派記者沿著江水進京的路深入走一遍,用記者沿途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來進行對南水北調的宣傳。“南水北調中線行”系列報道就此拉開。

      2014年4月3日,《北京日報》1版

      4組記者16人,從南水之源陜西安康出發,接力沿渠北上,行經湖北丹江口、河南南陽、平頂山、鄭州、滎陽、焦作、安陽,河北邢臺、石家莊、保定等地,奔波采訪4600公里,最終到達北京。

      采訪團臨行之前,社領導就明確了此行的主題:以實地采訪,向讀者展示千里調水的不易和水源地人民所做出的巨大犧牲,號召廣大市民珍惜南水,用好南水。

      第一組記者在清明節當天路過南陽市淅川縣已完成移民、即將被水淹沒的一些老村鎮,發現還有三三兩兩村民行走在田間,一問才知道是回來掃墓的。一支十多人的掃墓隊伍吸引了記者。原來,這一大家子兩年前住得并不遠,庫區移民后,大家分散遷移,相隔數百里。這次清明,大家相約一起祭祖,也剛好聚聚,聊聊彼此遷移后的生活。而這次掃墓,也是最后一次,因為通水后,這里將全被淹沒。

      這樣一個看似普通卻又極其生動鮮活的故事,被記者在行進中及時抓取,記錄在了《清明時節走淅川》一文中。通過這一個小小的新聞切口,將庫區百姓為南水北調所作的犧牲,生動展現出來。

      如今,源源不斷的南水正滋潤著沿線的土地。截至2021年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面通水7年,已累計向北方調水近500億立方米,受益人口達1.4億人。北京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從100立方米上升至150立方米。南水已成為北京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相關內容↓ ↓ ↓

      標簽: 北京日報 南水北調 植樹造林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