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天天熱頭條丨安定醫院專家和社會心理督導師:是誰“強迫”了你的孩子?

      發稿時間:2022-09-19 16:06:26 來源: 北京日報

      洗手,見到水龍頭就去洗,洗到手紅腫,依然洗;寫好的作業,擦掉,重新寫,再擦掉,不停反復;往家里撿垃圾,不停地撿……

      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強迫行為,發展下去,可能導致強迫癥。青少年前期(11歲左右)和成年早期(20歲左右),是強迫癥發病的兩大高峰期。家長發現孩子存在強迫行為,一定要足夠重視。


      【資料圖】

      案例

      洗到手腫依然停不下來

      小斌,男孩,12歲。看起來,他跟其他同齡孩子沒什么區別。但是,他的雙手始終是紅腫的。并不是手有傷病,而是他不能控制自己,總是不停地洗手。只要有機會,看到水龍頭,他就去洗手,即便手已經紅腫,他也停不下來。

      小斌的家長把他帶到社會心理服務中心,社會心理督導師李媛媛對小斌進行了幫助。

      “在心理沙盤游戲中,我注意到小斌的沙盤里,一個綠色植物模型也沒有,也沒有一點水。這意味著,他內心美好的東西不多,安全感比較差。”通過評估,李媛媛建議將小斌送到專業的醫院。

      在社區心理服務工作中,李媛媛還遇到過一個學生小梅,她的情況是需要經常洗澡。只要上完廁所,小梅都要洗澡。這已經導致她很難正常生活,每天都需要在洗澡上花費大量的時間。

      在李媛媛的建議下,小梅也在尋求專業醫院的幫助。

      從重寫作業到撿拾垃圾

      小強,男孩,9歲,是一個三年級小學生,從小他就是父母眼里的乖寶寶。

      但是,在二年級下學期的時候,老師開始向家長反映,小強出現不交和晚交作業的情況。家長也發現,小強寫作業的時間越拉越長,越寫越晚。最后嚴重到影響睡眠。晚上不夠睡,白天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降。

      仔細觀察后發現,原來小強寫作業的時候,喜歡反復寫、反復擦。寫完一遍,擦掉,重寫,再擦。家長對小強進行了提醒制止,這種反復擦反復寫有所緩解。

      但是,沒過多久,家長經常發現家里有來歷不明的塑料袋、樹葉、廢紙等垃圾。原來是小強不停地往家里帶垃圾。小強害怕家長知道他撿垃圾,還把撿來的垃圾藏到家里不易發現的角落。

      在跟父母一起出行的時候,小強不但自己撿垃圾,還要求父母幫忙撿。如果父母不同意,他還會情緒失控。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父母帶著小強到北京安定醫院兒科就診。孟凡超醫生在詳細了解小強的情況后,經過臨床評估,確診他為強迫癥,目前正在接受治療。“小強的情況比較典型,他自己知道反復擦寫作業不好。但是他說,他受不了字沒有對齊。必須對齊,心里才不難受。他也知道撿垃圾不對,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診斷

      影響生活就要及時就醫

      還有一些屬于強迫觀念——比如腦子里經常會回憶別人說的話、經常會閃現看過的電視劇里的人物形象、總是擔心會生病或者其他不好的事情發生等。

      強迫癥的癥狀有時候是強迫行為,有時候是強迫觀念,或者兩者皆有,而且癥狀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正常生活和重要的社會功能。“我們很多普通人都會在離家之后,懷疑自己沒鎖門,有時候會返回去,檢查鎖沒鎖。這種一次兩次的行為,不算強迫癥。到確診強迫癥的程度,是會反復確認鎖沒鎖門,十幾次,甚至耗時一兩個小時。”

      當強迫行為和強迫觀念嚴重影響到了正常生活,家長就應該及時帶孩子前往專業醫院就醫。

      北京安定醫院兒科的門診接診患者中,大約10%至15%是兒童青少年強迫癥。

      11歲左右,是強迫癥發生的兩個小高峰之一。而且成年強迫癥患者,回溯起來,有超過三分之一在青少年時期就出現了癥狀。

      因此,強迫癥治療中,早發現、早預防就至關重要。安定醫院接診的病例中,有很多是家長一開始沒留意或者沒重視,錯過了早期干預的機會。青少年的認知能力還沒有完全成熟,有時候分不清楚現實和想象,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去提供幫助。此外,青少年反強迫意識不強,語言表達不準確,所以,經常自己明明已經有強迫癥狀,但是沒辦法跟家長描述,或者自己隱藏起來。這也需要家長細心觀察孩子行為變化,及時帶他們到醫院就診。

      孟凡超說,現在社會上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經非常重視,也不避諱談論心理問題,這是可喜的變化。青少年的個性特征可塑性很強,家長更要在平時生活中留心觀察。

      援助

      讓孩子感受被關心認可

      不管是在社會心理服務中心工作的李媛媛,還是在安定醫院工作的孟凡超,談到青少年強迫癥問題時,都反復強調家長的重要性。

      孟凡超說,強迫癥產生有很多原因,其中有遺傳原因,表現出較高的家族傾向和遺傳風險,比如小強的父親就曾患有強迫癥。同時,也有環境原因,比如在懷孕早期飲酒或者母親妊娠期精神壓力大、體重超標等問題。

      而在非遺傳因素中,最重要的,可能就要屬家庭因素了。通常,患有強迫癥的青少年,他們的家長都表現出過于嚴厲、期望過高、過于追求完美。甚至,家長也有亞臨床強迫癥,或者強迫人格特質。

      李媛媛遇到的小斌,就是類似的情況。小斌的父親長期在外工作,很少陪伴孩子,短暫回家的時候,卻對小斌要求極為嚴格;小斌的母親,平時對孩子的管教同樣非常苛刻。父母兩人對小斌的期待都很高,而且力求完美。

      “小斌一旦覺得自己有些事做不到,就會很緊張,害怕讓父母失望。”李媛媛說,這種緊張情緒積累下來形成壓力,小斌為了緩解自己的壓力,就不得不啟動自身的防御機制,表現出來的形式就是不停地洗手。“我問過他,他知道反復洗、手腫了、會疼,但是他說,洗手能讓他放松。”

      在社區日常工作中,李媛媛經常發現,家長缺乏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是只溝通就行,還要注意溝通的方式。現在總有家長說,工作太忙,沒時間陪孩子說話。其實哪怕是上學路上這十分鐘,抓住機會,去跟孩子聊一聊他的事情,能讓他感受到你在關心他,這就已經很有效了。所以,陪伴不在于時長,而在于效果,孩子是否能夠感受到被關心、被認可。”

      如果孩子確診強迫癥。治療一般分為三種: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在臨床上,家長最能接受的,是心理治療。而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家長要起到關鍵的協同治療作用。

      孩子已經知道自己的行為有強迫癥狀,但是他害怕、自責、不敢面對家長。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去幫助孩子,幫他減輕自罪感。青少年敏感、害羞,如果家庭環境過于嚴厲、缺乏溫暖,會誘發青少年心理疾病。“心理治療師都希望家長能配合到心理治療中來,改變教育方式、溝通方式。”

      孟凡超強調,家長在治療過程中,也不能期望癥狀馬上消失。而是幫助孩子建立起良性循環,強迫癥狀能循序漸進,一點點下降,“讓孩子知道少做或者不做(強迫行為),也沒什么可怕的。”

      李媛媛認為,家庭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基石。人不斷長大,進入學校、進入社會,會有更多因素影響心理健康。而在兒童青少年階段,家庭對其影響最大。如果能給孩子建立一個優秀的家庭支持系統,讓他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孩子有安全感和自信,那他無論出現什么問題,都有家庭的支持做底線,而不會慌、不會走極端。

      記者:孫毅 插圖 :宋溪

      標簽: 心理治療 強迫行為 社會心理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