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動態:十四年間,他為四十位無名烈士找到親人

      發稿時間:2022-09-03 08:53:33 來源: 北京日報

      解放軍報

      山東省菏澤市張和莊烈士陵園里,136座墓碑掩映在蒼松翠柏間。很多墓碑上只寫著4個字——“無名烈士”。

      “陵園整修前沒有墓碑,只是一個個墳堆。大家知道這里安葬著烈士,但烈士來自哪個部隊、叫什么名字,沒有人說得出來。”張和莊社區(原張和莊村)黨支部書記、58歲的退役軍人張景憲說。


      【資料圖】

      1982年,張景憲參軍入伍。當兵第3年,他隨隊參加邊境作戰。因為戰斗中表現突出,張景憲榮立三等功。

      1987年,張景憲退役還鄉。當過兵、上過戰場的經歷,讓他對長眠在張和莊烈士陵園的無名烈士,多了一分牽掛。

      2008年清明節前夕,剛剛當選張和莊社區黨支部書記的張景憲,組織社區黨員、群眾到烈士陵園掃墓。活動現場,一位老黨員對他說:“景憲,你也打過仗,能不能想想辦法,幫這些烈士找找家?”

      老黨員的這句話,讓張景憲深受觸動。邊境作戰的一幕幕浮現在他的腦海里,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在他心中升騰。

      “這些烈士屬于哪支部隊?為什么犧牲在我們村?”帶著疑問,張景憲遍訪村中老人,還先后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菏澤市地方史志辦公室等單位尋找線索。菏澤市牡丹區原黨史辦公室主任祝厚江提供的一則信息,為尋親工作打開突破口。

      祝厚江介紹,1947年,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23師為策應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在菏澤一帶與敵人展開激戰,負傷官兵被送往位于張和莊村的戰地醫院救治。有些官兵因傷重不治犧牲,村民們從家里找來白布,小心包裹烈士遺體,安葬在村西頭一片田野中。

      帶著這條線索,張景憲多次前往山東省榮軍總醫院及省內一些干休所,尋找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健在老兵。在老兵們的幫助下,張景憲輾轉聯系到原第26集團軍某旅。該旅的前身部隊是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23師。

      令張景憲激動的是,他從該旅珍藏的烈士花名冊上,發現陵園里安葬的136位烈士,有94位留下了姓名,其中86位還留下了家鄉地址。

      山東、河南、江蘇、湖南、貴州、廣西、福建……按照烈士花名冊上的地址,張景憲的一封封“尋親信”發往全國各地。每封信的信封上,他都特意標明:“該烈士于1947年12月犧牲于菏澤,望郵遞員同志辛苦一下,幫烈士找到家。”

      年復一年,張景憲共寄出1000余封“尋親信”。從最初的“石沉大海”或原件退回,到“慢慢有了反饋”,張景憲先后為40位烈士找到親人。

      “徐彥墩烈士的家人是2016年找到的。”張景憲從烈士家人口中得知,徐彥墩的母親因思念兒子哭瞎了雙眼,臨終前拉著大兒子的手千叮萬囑,一定要找到小兒子。徐彥墩的哥哥找了半輩子沒有結果,去世前囑咐家人在自己的墓旁為弟弟修一座墓。

      2019年,湖北籍烈士姚遠道的侄子姚亮喜收到張景憲的信件,第一時間趕到張和莊烈士陵園。將臉頰緊緊貼在陵園紀念墻倒數第7行“姚遠道”3個字上,他失聲痛哭。回到湖北老家后,姚亮喜把從張和莊烈士陵園帶回的一抔泥土撒在祖墳前,“好讓叔叔葉落歸根”。

      一個個“團圓”的動人情景,成為張景憲為烈士尋親的不竭動力。他將這些年結識的熱心人組織起來,成立菏澤市烈士尋親志愿者協會。隨著尋親力量的壯大,該協會不僅為張和莊烈士陵園的烈士找到親屬,還為更多的烈士尋親。

      2021年,張景憲拿出積蓄,在張和莊社區建起一座紅色基因傳承館,并擔任義務講解員,向當地群眾講述當年的戰斗經歷和這些年為烈士尋親的故事。如今,張和莊烈士陵園、張和莊戰地醫院舊址、紅色基因傳承館成為當地開展紅色教育的重要場所,前來參觀的群眾絡繹不絕。

      “我會幫你們都找到家。”張和莊烈士陵園里,張景憲蹲下身子,細細擦拭著一塊塊“無名烈士”墓碑。為烈士尋親,張景憲的腳步不停歇。

      標簽: 烈士陵園 華東野戰軍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