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天天新視野】從時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張鐵路是如何變“大”的?

      發稿時間:2022-08-05 22:07:46 來源: 北京日報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張鵬 李俊萱 作者 孫昊

      這張照片拍攝的是1909年剛通車不久的京張鐵路,為了讓火車爬上落差極大的崇山峻嶺,詹天佑特別設計了一段人字形線路,在青龍橋成功爬坡。100多年過去了,如今,這段中國鐵路的“神轉折”還在嗎?

      楊存信接受北京日報記者專訪


      (相關資料圖)

      “這條鐵路應該說修建時面臨的困難很多,一個是資金,第二是工期的壓力。”青龍橋車站站長楊存信接受北京日報記者采訪時作了“解密”。

      該鐵路通過設計人字形線路,縮短了靶嶺隧道長度,據專家估算節省了10萬兩白銀。當時這種設計是最科學、最有效的辦法,使工期縮短。同時也是一個絕佳方案,非常具有代表性,見證了我們祖先的聰明和智慧。這條鐵路延伸到今天,是我們中國鐵路乃至近代工業遺產發展的一個標志。

      詹天佑設計的這段“人”字形鐵路上,如今依然車來車往。而詹天佑的塑像矗立在青龍橋車站也整整100年了,這座小站成為老京張線上唯一一座還在工作的車站。這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981年底,楊存信從父親手中接過青龍站的“接力棒”。“小時候父親就說京張鐵路是唯一去西北的一條干線鐵路,一天一夜要走32對車,也就是64趟,都從這里來回通過的話,量非常大,基本上沒有休息的時間。”

      楊存信說,改革開放以來,鐵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京張高鐵。2011年左右開始籌備要修建智能京城高鐵時,一些20多歲的青年到青龍橋車站參觀,聽說負責該項目的總工程師不到30歲,“我問你們怎么設計,他說就從您那站底下這么通過。當時我真是有點懷疑?!?/p>

      據楊存信回憶,修高鐵時其實“見不著人”,“他們在底下開鑿隧道,我們在上面打掃衛生,能聽見打鉆聲?!彼貏e提到,京張高鐵設計時就考慮了對長城的保護和我們這個百年老站的保護。它距地面最大埋深的地方是102米,我們車站是京張鐵路隧道最薄的,才3.8米。也就是‘人’字再加一橫成了‘大’字,多震撼!”

      京張高鐵的從青龍橋站地下穿梭而過,讓老京張線原本的人字形路線變成了一個大字,然而這一筆見證了中國的百年騰飛,背后是幾代人的努力!

      “時隔110年,我們的智能京張高鐵與老的京張線又有一個立體交匯,從‘人’字形到‘大’字形,經過幾代鐵路人努力和奮斗才添上這一橫,時速也從35公里到現在的350公里?!睏畲嫘耪f,成為鐵路人是自己一生最難得的經歷,也為國家的發展感到自豪。

      標簽: 北京日報 中國鐵路 面臨的困難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