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山東加速打造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

      發稿時間:2023-05-08 18:21:37 來源: 中國網創新中國

      人民網濟南5月8日電 (逄鑫珊)為加速全國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2022年12月30日,科技部正式批復在山東建設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鹽堿地國創中心)。 8日上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省科技廳副廳長梁愷龍介紹了該中心的相關情況。

      發布會現場

      梁愷龍表示,我國是全球第三大鹽堿地分布國家,擁有各類可利用鹽堿地資源約5.5億畝,鹽堿地分布廣、面積大、類型多樣,開發潛力巨大,是我國耕地“提質、擴容、增效”的重要來源,是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


      (資料圖片)

      鹽堿地國創中心旨在打造鹽堿地技術創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系統性突破鹽堿地生態保護和綜合利用的理論和技術模式,為我國乃至全球鹽堿地生態保護和高效利用探索新路徑、提供新技術、建立新樣板。中心獲批建設,是山東省高能級科創平臺新的突破,奠定了山東在全國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領域的戰略領先地位。

      在談到鹽堿地國創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建設布局時,梁愷龍稱,中心以鹽堿地綜合利用核心共性關鍵技術和前沿引領性技術攻關為核心使命,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的產業化,實現“三個轉變”,即:由治理鹽堿地向適應鹽堿地轉變,由化學農業向生物農業轉變,由傳統農業向智慧化現代農業轉變,努力探索鹽堿地生態保護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打造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與戰略研究高地、創新創業人才引培基地、機制創新試驗場、鹽堿地綜合利用產業新技術策源地和國際合作交流中心,為我國鹽堿地生態保護和綜合利用提供源頭技術供給,為構建鹽堿地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供堅強的技術支撐。?

      針對適生作物品種少、鹽堿耕地質量低、生產效率不高、產業化水平低等問題,中心將聚焦鹽堿地生物育種、鹽堿地產能提升和鹽堿地生態化利用三大關鍵領域,設立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收集與鑒定評價、鹽堿地適生作物種質資源創制與高效育種、鹽堿地土壤改良與快速培肥、鹽堿地水肥鹽協同調控、鹽堿地綠色低碳與生態強化、標準化高效智慧種養、鹽堿地特色農產品功能化開發等七大重點研究方向。

      針對全國鹽堿地類型多樣和資源稟賦差異大等特點,按照鹽堿地類型及地域分布情況,構建“1+3+16”的空間布局。“1”,就是在黃三角國家農高區建立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總部,負責核心研發、系統集成、綜合協調和創新服務等工作。“3”,就是按照不同類型鹽堿地區,設立東北蘇打鹽堿地、西北干旱半干旱鹽堿地、華北插花鹽堿地3個分中心,開展區域性應用研發、模式打造和專業化服務工作。“16”,就是在大慶、銀川、巴彥淖爾、石河子、德州、東營、鹽城、喀什等地布局建設16個技術集成應用綜合試驗站,以我國典型鹽堿區為主要監測對象,重點開展鹽堿地土壤、植被、地下水和氣候等長期定位觀測與區域特色農業技術創新研發,形成“全國一盤棋”的格局,為鹽堿地治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梁愷龍表示,鹽堿地國創中心建設發展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23年—2025年。中心總部和各分中心、試驗站全面啟動運行。突破一批鹽堿地生物育種關鍵核心問題,培育耐鹽3‰~6‰的糧油、飼草、特種經濟作物新品種(系)80個以上,構建耐鹽堿生物種業“育繁推”一體化產業體系,耐鹽堿作物新品種推廣面積達到3000萬畝,實現我國鹽堿地主要農作物的品種更新換代。突破鹽堿地土壤改良與快速培肥、多水源高效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帶動1300萬畝鹽堿耕地質量普遍提升1~2個等級,單位面積綜合產能提高25%以上。構建“生物育種—綠色投入品—標準化智慧化種養—生態化利用”的鹽堿地生態化高值化全產業鏈條,培育鹽堿地高效生態智慧農業新模式,建設鹽堿地特色功能性產品等產業孵化基地。

      第二階段是2026年—2030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創新中心,中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以本地化團隊為主,引進和合作團隊為輔的人才團隊,形成高層次創新人才、技能型人才、高素質農民和企業家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制約鹽堿地保護和利用的關鍵核心技術基本得到解決,孵化出一批科技型企業,在典型鹽堿區形成多種相對穩定的鹽堿地綜合生態高效利用模式,帶動我國鹽堿地規模化分類利用和鹽堿地產能提升。?

      第三階段是2031年以后。中心的平臺體系更加健全,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更加完善,鹽堿地相關的創新資源和產業資源高度集聚,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渠道更加暢通,創新驅動發展作用日益凸顯,自我發展能力大大提高。在我國不同鹽堿類型區基本形成穩定且可持續的鹽堿地綜合生態高效利用模式,鹽堿地后備耕地資源的作用得到科學合理發揮。

      (責任編輯:張家華)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